历史上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其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鲲鹏展翅、高义薄云;其学问功底恰似磐石金汤,深不可测、坚不可摧。我们下面举出几位根基深厚、流传广远的顶尖人才,可见一斑。
例8-4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1889~1971)
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听父辈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等;常因此义愤填膺,誓为祖国争气。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考入武昌西路高等小学堂,学习未满两年,被S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5年在日本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见其年龄最小,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1910年回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翌年参加清廷归国留学生第六次廷试,以成绩优异被授工科进士。同年武昌起义成功,宣统退位,李四光先后在都督府任职和获准官费保送留英。1913年入伯明翰大学学采矿和地质。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年初即出任国民党政权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直到全国解放。1936年在伦敦出版专著《中国地质学》,学术界评价极高。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他还在国外,为了避开反动势力阻挠,在海上漂泊数月,终于回到北京。归国后,曾任国家地质部部长(1952~1970年)和中国科协主席;创建了中国地质学会。早年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他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已被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他开创了研究活动构造与观测地应力相结合的地震预报方略。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倡导我国学科大交叉影响深远。他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永葆史册的巨大贡献。
从李四光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他塑造了集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弸中彪外情操于一身的伟大形象。
例8-5美籍俄裔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罗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
8岁已上中学3年级。1906年进塔夫茨学院数学系学习,1913年18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德国哥廷根和美国哥伦比亚3所名牌大学进修,拜英国数学家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1947)、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和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等为师。1919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直到1959年退休。20世纪30年代初曾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我国多位数学家在场听课。抗日战起,维纳在美国四处奔走募捐,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维纳研究兴趣广泛,主攻方向从数理逻辑到布朗运动、巴拿赫空间、概率论、位势分布和广义调和分析,并将傅里叶积分理论应用于电路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防空火力控制和雷达噪声滤波问题,建起维纳预测和滤波理论,并致力计算技术的研究。在解决火炮自动控制问题时,发现信息和负反馈对于机器和生物体的自动调节具有共性,沿此思路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控制论》。维纳科学旅程50年,阅历丰富、博学多才,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一位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科学巨人。他一生发表论文240多篇,著作14本。主要著作有《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1948年)、《控制论与社会》(1950年)、《创造者与机器人》(1964年)、《维纳选集》(1964年)和《维纳数学论文集》(1980年);在论文中还触类旁通地深入探讨过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乃至社会控制论等。维纳曾应邀到世界各地访问讲学,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数学会副会长,并荣获美国数学会设立的博歇奖和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范围日益拓宽,科学研究对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组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亟待革新。维纳的控制论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而产生的,其思想方法主要包含统计思想、信息论思想和功能模拟思想三大成分。控制论的一部分思想受到20世纪30年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一般系统论的启示,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综合才能创造”的现代科学发展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系统科学与此一脉相承。他的学生、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张钟俊教授生前一直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他生前为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精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和讲求实效而不遗余力!
例8-6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1231~1316)
郭守敬是河北邢台人,出生在殷实家庭。
他从小得到良好教育,接触到许多良师益友,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尤其为后来发展天算历法打下了坚实基础。约1250年,在邢台参与一项河道疏浚的规划工作,成功设计了其中的关键工程,在水利上崭露头角。此后数年一直在家潜心学习、钻研。1260年,郭守敬到大名任职,考察了该地区的水利状况和地形水势,专业学问更多受益。1262年,有机会晋见元世祖忽必烈,向世祖提出兴修6项水利工程的建议,受到重视和赞赏,被授予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此后10多年一直在水利部门供职,先后任副河渠使(1263年)、都水少监(1265年)、都水监(1271年)、工部郎中(1276年)等职,从分管到全面负责全国河渠、水域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修复西夏古渠、兴修北京地区若干水利设施、修治大运河大都(今北京)至通州段、整治黄河下游诸水系等重要工程。1276年,忽必烈诏令编制新历法,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太史局,并任命郭守敬为两个主要负责人之一。经4年测算编成中国古代最精良历法《授时历》,通行360余年。设计创制了简仪、高表等17种天象观测仪器,并主持进行一系列天文观测,包括晷影、恒星位置、冬至点、近地点和黄白交点位置的测量。编制月亮运动表,测定全国27个测点的纬度、晷影、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昼夜时刻,取得精确度较高的数据。在计算日、月、五星位置时,创立三次差内插法。在黄赤道坐标换算中创用近似球面三角法的弧矢割圆术。1279年,忽必烈改太史局为太史院,命郭守敬参与筹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天文台。1281年,《授时历》颁行天下,但因时间仓促,所用天文数据、天文表格以及推算方法都还未经缜密核定。到1282年,编制《授时历》的主要参与者相继去世或告老还乡,郭守敬只得独当一面来完成定稿工作。经约4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授时历》有关文献5种26卷,全面完成这一任务。郭守敬也因此于1286年升任太史令,继续研究天文历法。接着又编纂了一大批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包括有关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详细说明,是对元朝新天文历法工作的全面总结。与前述5种26卷合计14种105卷,组成了当时十分严格和完整的天文历法巨著。
1291年,郭守敬再向忽必烈提出兴修10余处水利工程的建议,为此恢复统理全国水利的都水监,命他兼管。1294年,由于在天文历法以及水利工程上的杰出贡献,郭守敬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兼管太史院。这一年,他制成了七宝灯漏和半自动化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翌年又制成柜香漏、屏风香漏、行漏等计时仪器。1298年进一步制成更高级的计时仪器。他一生中创制的天文仪器多达22种以上。
1303年72岁的郭守敬被元世祖挽留,最后死于任上。
700多年前,郭守敬居然能一面担任行政职务,一面从事横跨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这是勤奋攻读、积厚流广的结果。如果我们原来在成才之路上,满足于不着边际、高谈阔论;稍有所获便沾沾自喜、安于故俗,面对郭守敬的成就,必能奋发图强、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