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豪苑——一个很有特色的楼盘”,明姐亲自捉刀的一篇软文,被张贴在售楼部,作为该公司对购房人宣传的样本。
广告投放固然值得可喜,明姐更看重的是外资等高端楼盘对楚天都市报定位、功能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广告界要回扣等不正之风的遏制——该公司负责广告的经理当天被解职。
时隔4年后,一位竞争媒体的负责人遇到明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道:“你一去那港老板就把我们的份额减少了,当年你完全把我们掐得没得水喝呵。”
以个人魅力赢得客户对从业媒体的尊重,并改变全市地产广告投放格局,这,就是明姐的魅力!
6.12六天出炉,史上最神速特刊
文/尹洁
事出有因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下午下班前。
明姐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赶回来,一脸的义愤填膺,不知道又在哪个KFS(开发商)那里受了刺激。不过,明姐这种义愤填膺的状态是时常有的,所以大家基本都能淡定面对之,然后寻思着可能会到来的“夜总会”。
果然被召集。汉口片的诸位,以及我、国栋参加会议。明姐说:竞争对手居然跟汉口的几家开发商放话,说楚天都市报在武昌的发行量还可以,在汉口就不行,不如他们,好可气啊!”明姐的开场白一向直奔主题,立场鲜明,掷地有声。
“现在搞得硚口、古田那片的开发商都犹犹豫豫,不敢在都市报上面投广告了。怎么搞?”课题抛出来,大家开始陷入无尽的沉思。
“竞争对手就是利用他们在汉口我们在武昌的地理位置差异,误导开发商。发行量是看影响力的,又不是看位置。”小博同学一脸无辜。
“就是说撒!那汉口的房子,武昌、汉阳的人就都不买了?还不是一样有人买!”明姐的这个类比好,直接就跟开发商自身利益挂上钩了。
“就是!开发商一方面对地理位置最敏感,另一方面有时候又希望淡化地理位置给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张瑞茹同学总是淡淡的说话,轻轻的语气里,尽是精辟和睿智。
“对!我今天跟保罡去融侨锦城,他们老总就是在强调他们的项目没有那么偏,说到汉口中心区只要几分钟,但我们总感觉蛮远的哦。”一聊到KFS的项目上,明姐就好像有动不完的脑筋使不完的劲儿。“这就是她常说的心理距离大于实际空间距离感。我们想个什么办法让买房的人不觉得这个片区有多远呢?”
姚卫同学是不折不扣的“老汉口”,说到汉口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的,他最有发言权。他建议我们可以画一个生活路线图啥的,把古田到武汉三镇几个繁华地带的距离和路线用地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古田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远。
在众人的智慧碰撞下,古田的昨天、今天、明天,成为这期特刊的主脉络。哦,我忘了交代了,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明姐不知不觉就给大家植入了做古田特刊的“意识”。
明姐总是有这样一种魔力,那就是在“夜总会”开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工作任务就安排了下去。大家也都似乎没觉得有什么异样,而是习惯了头脑激荡一番之后,各自领任务,然后心满意足的各回各家。
方案出炉
这一天,是周五,离明姐设想的第二周出特刊的时间刚好只有一周。而除去提前一天的排版时间,从周六到下周三,仅仅五天,还包含周末。
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脑我就开始写古田特刊的方案。
作为《家园》当时的主编,接下写特刊方案的活计,那是义不容辞。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高妙的地方,就是做个执笔人,把“夜总会”上大家的想法梳理一下,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出刊提纲。当然,这个提纲通常还肩负着“招商”的重任,因此需要再煽点情、抒点意啥的,尽可能打动KFS们在特刊上投放增量广告。
话不多说,贴上当时留存的特刊方案,让自己的回忆多飞一会儿。
古田特辑——《告诉你一个新古田》
报道方案
特辑缘起
1999年12月,麦德龙在汉口古田四路兴建其中南地区首家店;2000年,中百仓储古田路店开业;2004年,大武汉家装市场兴建;
2005年,武汉市汉江北岸滨水区域发展规划全面启动;2006年,西汉正街建材市场整体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开工;2006年10月,南泥湾大道——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对外交通主“动脉”即将通车;2007年4月,轻轨一号线二期工程全面通车;……
古田,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曾经生产出武汉的第一度电、第一块肥皂和第一滴自来水;生产出新中国的第一辆整装汽车、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如今的古田承担着规划重任: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和房地产业,努力将古田建设成为滨江商住区和古田产业新区。
老古田正在蜕变,一个全新的古田正在生成!
但是,这一切,有多少人了解?有多少人关注?老古田偏僻、陈旧的印象还残留在多少人的脑海中?怎样消除心理距离的阻隔?怎样呈给世人以新鲜的古田?怎样才能让人们愉悦地置业古田、投资古田?
于是,有了这一份《古田特辑——告诉你一个新古田》。
迅速行动
得益于报业集团楚天广告总公司发扬着一个周六上班的“优良传统”,使得我的报道方案第二天一早九点能够顺利地与地产部的相关同仁见面。
简短的会议之后,大家便各自散开。有写稿、绘图任务的去实地踩点,搜集古田历史资料和发展规划的联系硚口宣传部。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拿着特刊方案分头去游说开发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达成一手交特刊,一手交支票的美好愿望。
那个周末,无休。
周六,带着方案,跟着明姐跑了两家地产公司,把我们“夜总会”上碰撞的各种思想,向他们煽动,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跟进。
周日,带着笔记本(真的就是笔-记-本哦!)和相机,从宝丰路开始,一路行走,一路记录,一路拍照,一直走到接近古田一路,在沿途尘土飞扬的道路施工、轻轨建设中,寻找城市“进化”的蛛丝马迹。新老楼盘社区、麦德龙超市、大武汉家装广场,武汉四中、XX医院,甚至从麦德龙购物出来的老外,都没有被我放过。
虽然一路走过去,发现了古田的确还是有很多配套尚不完善的地方,商业也相当之欠缺。但我们仍然告诉自己,古田很好,古田的生活很不错,古田的未来很有潜力。
周一到办公室,继续开会,汇总各自周末两天的工作进展。有六、七家KFS确定了特刊广告跟进的意向,大家心里就有了底,这个刊能够出了。
而带着采写任务的几位,则各自讲述着古田“一日游”的见闻。姚卫同学亲自驱车,计算了从武广商圈、江汉路商圈开进古田的驾车时间。茹茹和小博沿途坐公交,并拍下了站牌,记下了主要的公交线路。加上我的步行游走,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三种不同的体验,应该可以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了。
剩下的两天,写稿、编辑资料、绘制地图、开发商专访、最终敲定版面,一切紧紧张张,一切又井然有序。
周四排版,周五《古田特辑》顺利出街。
总结陈词
《古田特辑》被明姐称为是地产部最神速的特刊。地产部高效的执行力,业务和内容的紧密配合能力,同事们协同战斗忽略小我的团队凝聚力,都在此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当然这种体现,也在日常工作的很多方面闪烁着光亮。
做特刊的目的,一方面为这个区域的开发商提供版面宣传上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拉升开发商项目的增量广告投放,挤压竞争对手的广告份额。不过这一次的古田特刊,还承载着为楚天都市报正名的使命,明姐就是要让开发商们看看,都市报是不是在汉口的发行量不行,是不是在汉口不够有影响力。而事实证明,我们赢了。
以一个片区为中心的特刊特辑,是那个时候地产部探索出来的拉动区域开发商广告投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之前,我们也时常做一些片区炒作的文章,来为该区域的KFS们摇旗呐喊,主要宣传区域的发展价值和楼盘升值潜力。
从古田那次开始,我们尝试了16个版单独成叠的媒体楼书,并且融入了区域的历史、文脉、生活等多种文化元素,让一份原本经营色彩比较重的行业专刊,变得有文气,有灵气了。当时楚天都市报的《城事》副刊,给了我们很多灵感,甚至后期的《盘龙城特刊》、《汤逊湖特刊》都得到了都市报副刊部资深记者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明姐常说,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够感动别人。做特刊尤其感触深刻。再好的区域,也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何况一般需要花大力气去炒作的,都不会是特别中心黄金的地带,都是带着无限美好的远景规划的潜力区域。而尤其是被该区域的KFS们“洗脑”之后,脑海中的憧憬更容易和实地看到的面貌形成强烈反差。古田特刊如是,后来做的积玉桥特刊、盘龙城特刊、汤逊湖特刊也大抵如此。
避重就轻,是我们一般采用的“艺术”处理手段,尽量强化美好的一面,以及展示未来的前景。其实真的倒不是误导读者,因为一个区域旧有的不好的一面是市民都清楚的,但新鲜的变化和发展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尤其是区域之外的人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区域特刊,也算是对现代城市进化的一种真实记载,一种美丽的揭示。
6.13我们与温州购房团
文/徐源
“把房子卖到温州去!”
2003年9月的一天早上,明姐交给我这个任务。
当时只有少数人听说过温州投资客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大举买房的故事,而那时明姐敏感的预计,精明的温州人会逐步倾向于投资国内二线城市的楼盘。得知温州当地媒体有运作温州投资客组团异地购房的经验后,她当即拍板,联合温州晚报组织一次把武汉楼盘推介到温州,把温州投资客带到武汉看楼的活动。
联系本地开发商,协助温州晚报刊发广告和新闻,筹备推介内容,安排团队行程……一个礼拜时间,明姐鼓励我一个毕业几个月的新人独立折腾。
也许那时候,跑到千里之外卖房子是一件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开发商的反响并不热烈。同时,明姐考虑到初次尝试,最后只确定锦绣人家、首义景观楼、蓝湾俊园、惠园等六个项目参与。他们当中有的老板是浙江人,有份家乡情结;有的急着处理尾盘,还得节约成本;有的项目有硬伤,在本地销售不畅。总之,所有人都抱着小投入、试一试的心态。推介会的消息发出后,吸引了很多人报名,我心里仍然没底儿。“没事儿,肯定成!”明姐给我打气。她事务太多,没空一起去。于是,我这只地产菜鸟陪着几个开发商代表飞到了温州。
明姐的判断是对的。温州人第一次听说武汉的媒体带着楼盘来推介,非常感兴趣。当我们一行人走进会场,看到三百多号人挤得满满当当,顿时来了精神。
我负责率先主讲武汉的地理、经济和楼市发展格局,随后是六个项目代表口若悬河的自荐。说来可笑,那个时候,我可能是现场年纪最小、兜里最穷的人,却被明姐安排给出了名有钱的温州人讲解武汉地产。为了不给她丢脸,也为了让温州朋友听得更明白,我特意买了一张市面上能看到的最大的武汉市地图挂到台上,方便讲解几个项目的地段。
推介会刚宣布结束,好几个听众立刻跑上来:兄弟,这张地图卖给我!
“这栋楼多少钱?”
一周之后,三十二个温州人坐了十四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武汉。
他们说不在乎交通工具,也不在乎吃住,只在乎房子。但明姐还是安排了一顿欢迎午宴。她说,人家来了就是我们的客人,买不买房子都该款待一下。在三五醇酒店,温州朋友们个个吃得赞不绝口,笑逐颜开。
还是我一个人负责整个行程,并对接看房的工作,因为当时的地产部忙得实在抽不出另一个人。我像个导游一样在大巴车头沿路讲解,安排食宿,谈天说地,很快跟大家混熟了,对这个团的成员有了不少了解。
这到底是些什么人?几乎所有的同事都问我这个问题。说说其中的几个团友。
一位阿姨,看起来快六十了,清清瘦瘦,说话做事都是慢条斯理的,沿路很认真的看楼盘,听讲解,很低调。然而有个团友悄悄的告诉我,阿姨可能是团里最有实力的人,儿子的生意做得很大,她的主要工作和爱好就是四处看房,在全国有五十多处房产!
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休闲打扮,总挂着耳机听音乐,说起房子来头头是道。他亲口告诉我,他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做鞋生意,到现在已经准备退休了,有空就到处走走、看看房!
两位近四十岁的全职太太,细腿裤,名牌包,双胞胎般形影不离。大家谈房子,她们就插上几句,但似乎总不在点儿上。团友们说她俩经常参加购房团,边看房边旅游。
有些团友平时言语不多,只有在售楼部话才多起来;有些团友则心不在焉,该吃吃,该看看;还有些团友毫不掩饰的说自己没有多少钱,靠亲戚朋友凑份子买房投资。
那么,这些人到底买不买房?怎么买房?记得几个场景。
在阅马场的首义景观楼。当时的首义广场一带人流量不大,整栋楼已经成准现房了,但上面大部分的写字楼和裙楼商铺都还没有卖出去。温州团友转了一圈后,立刻有人大胆断定:这栋楼的门面将来肯定容易出租。随即跟开发商到一边谈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