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一戒多话。“猷呵,其贵言也。”(十七)言多必失,失言就会得罪人,这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修道。二戒炫耀。“自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二)炫耀是无知的表现,自己如何用不着自己说,会自有公论。为人处世应有内涵,应韬光养晦,不可锋芒毕露,到处张狂。炫耀是自满的表现,自满就缺乏动力,就不会有长进,也不可能修好道。三戒结怨。“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八十一)不要与人结下怨恨,特别切忌结下大的怨恨,因为大怨恨和解了也很难去根,这就使自己很难达到至善。四戒激怒。“非以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六十六)因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之争。怒,往往是相争造成的。因此,不要动不动就发怒,那样于事无补,也伤了自己的身体,在修道时也难以入静。五戒轻躁。“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轻浮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宰。能把物欲享乐看开看淡,心宽到能跑得下万乘,又怎么会使自身轻浮躁动而失去根基呢?六戒逞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逞强是勇气作用的结果。勇气属阳,逞强争胜阳就会外泄,与体内的阴失衡,就会影响健康与安宁,也影响修道。七戒贪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四十六)贪欲实质是自私,自私不合“道”理。修道者应知足,只有知足心才能静下来。八戒不诚。“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四十)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修道必须信道,心诚才有足够的意念力,才能与“道”建立起联系,进而可能与“道”同步运行乃至产生谐振。
老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形态,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四)。即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局限。同时,要“知其雄,守其慈,为天下溪,为天下溪,衡德不离”(三十九)。善于给自己一些心理的安慰,帮助自己树立恒心、锻造毅力,从而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
(三)实现“和”的理想社会观——“小国寡民”
老子首次将人与道、天、地并列,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只有人、地、天、道互不相违、互不冲突,处于相互之间的和谐状态,各守其分,各得其所,人与人、人与天、人与地共守“道法自然”的原则,一切都顺自然规律而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主张治国治民,唯一的目的就是国家昌荣兴旺、长治久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要求统治者“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治。他认为“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反过来说,只有不扰民、不欺民,家和、国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升平祥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老子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也就是领导者和百姓对立,社会不能和谐,百姓生活难以保障,天下得不到安定。他最为憧憬的是“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八十)的和谐生活。为此,他设想了一个“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八十)的理想社会。在这里,老子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消灭一切技术,消解一切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没有任何印记的自然人,重返远古时期淳朴简单、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这样的社会如何施以治理?他提出“道莅天下”(六十),并分了三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等达于“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的时候,就到了“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的理想境界,即让大道科学行之于天下,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环境和谐。安、平、泰,是共同富裕、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美好和谐的生活,是人们心目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老子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
三、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老子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虽然带有所处时代和自身阶级地位的烙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他提出的设想,虽然不能与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今天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准相提并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已为我们寻找当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人生价值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老子和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老子和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政治和谐的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很大一部分是侧重与于政治的。政治事关国运民生、生死存亡,因而老子用了近两千文字对它详尽、客观的论述。归纳这些论述,一是“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即自然之道,顺着人性的变化而变化去做事是没错的,这样人的优点才会发挥出来。这里的关键和基础,必须是“无为而治”。二是平衡矛盾。人的优点发挥出来了,同时人的缺点也就出现了。怎么办?老子的办法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谁都不推崇,每个人都是贤士。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是《老子》一书的精华。不尚贤不代表老子什么都不管,而是他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安居乐业、强健体魄,让人性逐渐走向善良。为何必须要人心向善呢?因为人心如果不善,就会无所恶毒不用其极,恶的力量集结到一定程度就会毁灭世界。三是爱民。老子要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一则是讲爱国如爱身的道理,一则是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四是把握方向。要应学会从整体上分析、判断、处理、把握国家的方向,即老子所说的“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做到了这些,就是一个完美的“王者”,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人对人完美的控制。了解并掌握了周围的人,通过他们就可以间接地控制所能控制的世界。
按照老子所创立的建立在“道法自然”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和谐论”政治思想,社会管理者理应顺应自然实施管理。管理者要很好地进行社会管理,就必须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保持自然的秩序不变。一句话,应该遵循“道法自然”这一老子提出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原则。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一种自然状态。老子所关心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生存有关的状态,是一种类似于自然无为、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老子眼中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得,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个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的理想状态。
从老子“自然和谐论”的思想出发,可以勾画出一幅“民主”政治的蓝图。这就是:从“忘我”思想出发,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不能把“道”据为己有,而必须要不唯名利,克己奉公,勤于职守,身先士卒;从“民心”思想出发,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的各级官员,应该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推选出来的人,他们在管理中要做到“绝圣弃智”,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并一心一意带领百姓去谋利益;从“契约”思想出发,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重契抑法”、“以契彰德”,按照“契约”原则去办事,以此来体现出社会的平等和公平;从“正义”思想出发,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坚持正义,反对侵略以及一切非正义的事情。
(二)老子和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环境保护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许多方面。现代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富有和巨大的进步,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人的价值观念中的误导和科技的异化,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无穷的灾难,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等。这种人与自然的冲突,已经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如何化解这些矛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度?老子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理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有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之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哲学家,并采用自然现象来阐述为人的道理。这在今天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老子那里,万事万物和谐同一的、一体的存在是自然之造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可能运行在整齐划一的环境中,事物也只有在和谐同一中才具备勃勃的自然生机。但同时,他又认为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在道法自然中,他强调自然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
老子认为,生态是整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来源于自然,人也来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周围环境使它成为一定的形态,各种力量制约它的成长。生态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态变化的动力来自它的内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力。
使生态系统自然趋于平衡的是道。“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现代生态学表明,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水和大气的循环,各种食物链的能量转换,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现代系统科学更揭示了耗散结构系统循环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