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仪在广大游客心目中有很大的神秘性,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景区内现在也没有专门针对游客开设此旅游项目。针对这一项目,可以在景区内主要的道观内每天针对旅游者定时进行专项的表演,景区应该培训一支专门的表演队伍。由于道教科仪名目繁多,为了便于游客欣赏、参与,可以表演一些游客乐于接受和参与的科仪项目,如祈福、延尘、消灾、供天等,同时在表演时辅之以适当的解说,使游客能够更好的理解科仪中蕴含的意义。在不影响科仪严肃性的前提下,可以允许游客参与其中,提高游兴,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
(五)道教音乐游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蘸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又称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道教音乐不但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和较高的艺术水平,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而且它的产生、发展和我国的民族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冯宝志,《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3月,第161页。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原为张天师的经文乐谱”。而著名的丽江古乐也是道教音乐,并且欣赏丽江古乐早已成为中外游客去丽江的必游项目。
道教音乐往往是伴随道教科仪演奏,游客在观看科仪表演时并不能对于伴随其中的音乐有很好的体会、欣赏,因此,有必要在景区宫观中开辟一处专门的道教音乐演奏场所,培养一支专业的演奏队伍,每天定时演奏二至三场,满足游客欣赏道教音乐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演奏时间应该与科仪表演时间错开时段,方便游客的选择,在演奏中也要加入适当的解说,使游客更好地理解道教音乐的丰富内涵。
为了满足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游客,还可以将有代表性的崆峒山道教音乐刻制成光盘等,方便游客购买。
(六)崆峒武术主题游
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派别之一。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经过长期的演化,渐趋成熟,鼎盛于清朝晚期。崆峒武术也是崆峒山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是现阶段景区也没有针对此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可以将现在景区内僧道平时练武的场地开辟为“崆峒演武馆”,每天定时在此对游客展示崆峒武术,在向游客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使游客参与其中,由演示的道士,教授游客一招半式,满足客人的好奇心。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人,可以依照养生保健专项旅游的模式开展武术专题游,游客与习武僧道生活在一起,时间为三五日或一周等,在这期间学习一套或几套崆峒山武术的套路。另外,为了弘扬崆峒武术,每年可定期举行各种武术赛事,如:全省、西北地区、全国、五大武术派等各种武术竞赛,同时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道教节日庆典游
道教节日多为神的节日,包括道教特定的纪念、庆典、庆贺、朝诵等仪典。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黄篆斋醮会,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圣诞会,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圣诞,十九日长春真人圣诞,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圣诞、王母娘娘圣诞,三月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四月二十五日轩辕黄帝圣诞,六月十三日天灵官圣诞,六月二十四日斗母元君圣诞等。由于我国民俗节日与道教信仰有密切关系,道教节日也就成了社会的节日。应利用崆峒山的特殊地位,推出道教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道教信徒和游客来参与。
四、结语
道教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凭借旅游景观与节目的安排来制造道教文化气氛,以感官游乐和内心体验方式来追寻深藏在旅游景观与节目中的道教文化底蕴,从各个景观的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崆峒山文化主题,对旅游者所产生的吸引力远超过单个景点的数学总和。
崆峒山现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模糊了景区内的文化主题,冲淡了道教文化的旅游氛围,也减弱了旅游产品的道教文化特色。究其缘由,是崆峒山景区中的道教文化主题不明确,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至到位,大量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仍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已经推出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数量少,文化含量不高,线路单一,无法在宗教文化旅游中溯崆峒山道教文化之渊源,不能清晰表现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地位,致使崆峒山旅游区所推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没有能共同表现景区道教文化主题。另外,山于景区内多数导游员缺乏一定的道教文化修养,在实际导游活动中对旅游产品所蕴涵的深奥道教文化不能体会,这样就会在旅游讲解时出现少讲、误讲甚至不讲的现象,这进一步淡化了景区内道教文化旅游氛围。景区也就没有能吸引到数量庞大的香客来崆峒山朝圣,也未能使普通游客与道教旅游景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一现实要求崆峒山景区相关人员,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者、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功底,以便能深入挖掘景区旅游资源中的道教文化内涵,提炼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科学的旅游线路,营造出浓郁的道教文化旅游氛围。此外,导游员必须具有相当的道教文化修养,做到深入浅出地表现出道教文化旅游景点与节目中的文化精髓,帮助游客了解道教景观和节目的文化底蕴,以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为此,崆峒山景区领导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景区内的道教文化建设,将景区定位为道教文化主题,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资源开发者和导游员的道教文化修养,开发出内涵丰富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展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个性,扩大崆峒山道教名山的宣传力度,促进崆峒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王三北,西北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薜武系兰州城市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教师
崆峒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周军
崆峒文化是依托“道教名山——崆峒山”建立起来的地方文化体系中的杰出代表。崆峒山位于平凉市西12公里处,由大小数十座山峰组成,属六盘山山脉,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临泾水,素有“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为天下道家第一名山。
崆峒文化是以崆峒山为载体和背景的一个既内容庞杂又丰富、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包含有宗教、建筑、艺术、民俗、文学、医药、武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认识崆峒文化的内涵,不仅对当前的旅游开发有益,也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崆峒文化的内涵
崆峒文化是以道教名山——崆峒山为载体的,因此,其文化内涵首推宗教文化。
(一)宗教文化
崆峒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一些古典书籍中屡屡记载了崆峒山的许多神仙传说,特别是记载说广成子、赤松子曾在山中修炼成仙。因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神仙列传》中说广成子就是老子的前身,所以,崆峒山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传说是广成子座前仙童因犯教规被点化为玄鹤以后,栖息之处。崆峒山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隐居,魏晋时期已有多处宫观洞室,到北魏隋唐时道观梵刹遍布山上各处。唐代“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就曾到崆峒传道。宋朝道人宋坡云、朱有,元朝贺志贞都曾在崆峒山修炼。明朝张三丰西游宝鸡金台观后到崆峒修炼五年。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另外,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元朝,皇子忙哥刺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早在秦汉时期即为僧道聚集之地,因此宗教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历史上秦皇汉武皆曾登临崆峒,唐、宋、明、清各代均在山上建有道观禅院,开辟丛林。明代时宗教建筑的规模甚大,有8台、9宫、12院、42座建筑群,共4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犹存,以崆峒宝塔最为著名。
(二)历史文化
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向在崆峒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写到:“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写到:“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崆峒山还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西来第一山”,它位于丝绸之路东段要地,是古都长安西来第一站。这里有密如蛛网的古代道路,构成了丝路东段的重要通道,其中鸡头道就是因为鸡头山(今崆峒山)而得名的。鸡头道东接回中道,西连陇关道,从古城平凉出发,过泾阳县(今平凉市安国镇油坊庄)越崆峒山,过安化县制胜关(今泾源县),可南下水洛、秦州。崆峒山周围的古道还有回中道、六盘道、木峡道、番须道、陇关道等。
丝绸之路对崆峒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飞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艺术形象,平凉的南石窟寺、石拱寺石窟中也有这种形象。“飞天”原是古印度的歌神(乾闼婆)、乐神(紧那罗),他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能歌善舞,周身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随着佛教的东传,它和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审美观念相结合,产生了那纤手细腰、体态轻盈、裙带飘飞、自由翱翔的“飞天”形象。实际上,丝路文化对崆峒文化的影响除了建筑、绘画,还包括文学、语言、宗教、民俗乃至经济生活等。
(三)山水文化
崆峒山峰峦叠嶂,崖壁峭立,平台幽寂,怪石嶙峋,洞穴深邃,林木葱郁,湖光野岚,相映成趣,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有南方山色之秀,被称为“西镇奇观”、“神州西来第一山”。
崆峒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评价“崆峒山水甲于关塞”,又评价“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四季都有美景。特别是忽而烟笼雾锁,时而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都给人无限享受。山上更有无数幽室深洞,许多山洞或处悬崖绝壁或隐密林峡谷,至今无人涉足,特别是主要景区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内的许多山峰,尤其是坐落沟底的奇峰大明山和天然峡谷十万沟,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为今后的有计划开发及发展探险旅游都留出广阔道路。在西北黄土高原能有如此多姿多态的奇景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难怪谭嗣同登山诗中说:“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崆峒胜景以峰为主体,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邃洞遍布,怪石嶙峋,蓊荟郁葱。东、西、南、北、中五台似莲花,四面展开。主峰马鬃山叠居五台之上,直插云表。马鬃山北有形似凤凰展翅欲飞的凤凰岭,还有状如猛兽的狮子岭,兀立如削的天台山。天台山东有形如老翁的老君峰。马鬃山西有翠屏山、麦垛山。主峰马鬃山东南伸出雷声峰,形如斧削,三面临谷。东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又名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
崆峒山还有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宫神座之下,深不见底。许多洞高居悬崖之上,至今未有人进入过。有山无水衬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山下崆峒水库平湖如镜,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崆峒山前峡又名弹筝峡。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起名胭脂河。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出水色山光格外秀丽。
崆峒山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园,1984年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苍翠,药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园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棵。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人们将崆峒山上的名胜景观合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四)诗词文化
在崆峒文化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崆峒诗词。山以景色迷人,人以山景寄怀。自秦汉以来,围绕崆峒山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历代文人雅士的题吟,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成为祖国历史宝库中灿烂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唐宋名家的诗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游师雄等人的作品,更是开创了吟咏崆峒的先河。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描写出了平凉的悠久历史,展现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并反映了历史上发生在平凉的重要战争及古代平凉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如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杜甫的“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林则徐的“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等都是崆峒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