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政协主席
大型文史资料专辑《“刘巧儿”传奇人生》,在庆阳市政协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征集、采访、撰写,终于付梓问世。庆阳市政协成立伊始就注重挖掘、整理庆阳的人文史料,在很短的时间内编辑出版了这本专辑,值得称道。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华池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姑娘,面对自己一波三折的揪心婚事,在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为了和自己相爱的人结成连理,冲破重重阻挠,徒步百里,状告“棒打鸳鸯”的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这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几次深入到华池山区的群众中,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纠正了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案件的成功审理,轰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而在中外法律审判史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20世纪中国名案之一。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等报刊相继作了大篇幅报道。随后,从边区文艺工作者到民间说书艺人纷纷以这一奇特婚案为素材,创作演出了戏剧、鼓词弹唱等文艺作品,特别是中国评剧院评剧《刘巧儿》的上演,使“刘巧儿”反抗封建婚姻、争取自身解放的故事传遍神州,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观看后更是倍加称赞。解放初期,为配合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实施,评剧《刘巧儿》又搬上了银幕。可以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刘巧儿”的名字妇孺皆知,“刘巧儿”的故事走红大江南北,“刘巧儿”精神成了时代进步、妇女解放的一曲赞歌!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人们在赞颂“刘巧儿”的同时,无不思索和关注着“刘巧儿”的艺术原型——当年华池山乡里的那位抗婚女子——封芝琴(小名“捧儿”)其人其事。其实,这位黄土高原上普通女性的经历更生动、更传奇!封芝琴终身大事的如愿以偿,激励着她为实现自身价值孜孜以求、奋进不息。半个多世纪以来,封芝琴紧跟着共和国的历史脚步,始终以平民的心态,演绎着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她获得过众多的荣誉和奖励——当过省人大代表,县、乡、村妇女干部,县政协委员,出席过省劳模大会,登上过天安门城楼…一但从没有因“出名”而骄傲、懈怠;
她经历过比平常人更多的曲折——“文革”蒙冤、家计艰难、子女夭折…一但这位女强人,面对苦难,顽强地拼搏着;
她深悟人生的真谛,懂得奉献的涵义,耄耋之年还办起“刘巧儿”公司,以“刘巧儿”为注册商标的“巧儿剪纸”、“巧儿香包”已享誉全国,走出国门……
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有关她的话题常谈常新,不断见诸新闻媒体,不少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们慕名前来拜访、看望、拍照、采访;一封封鸿雁传书,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敬意。人们无不感慨地称道她是一位崇高的女性,伟大的母亲,生活的强者,时代的佼佼者!我曾有幸看望过这位老人,她是那么平实、慈祥和高尚,言谈举止无不饱含着对党和政府的没齿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刘巧儿”传奇人生》这本书,好就好在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刘巧儿”艺术原型封芝琴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真实的传奇故事。从该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和编辑们通过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朴实生动的语言,成功地记述了“刘巧儿”艺术原型封芝琴这一典型人物。在用文学形式写史料、写人物的尝试中,巧妙地把历史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失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难得的精神珍品。
这本书好就好在庆阳市政协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雄壮的历史画卷,精心打造了“刘巧儿”这张绚丽的人文名片。
“刘巧儿”根在老区,人在庆阳,名扬华夏,誉享海外。这张“名片”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人其事的本身,它深刻地反映出以“刘巧儿”为代表的广大妇女日绩其新的炽烈气质和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怎么宣传都不过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巧儿”是老区的荣誉,老区的骄傲,老区最闪光的亮点。这本书的问世,是对庆阳老区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弘扬,是对庆阳老区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和推介。我相信,这张人文名片,不仅可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而且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值此,我衷心祝贺《“刘巧儿”传奇人生》的出版发行,对编写该书的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慰问和感谢!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