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院组织科研力量,完成并出版了《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蓝皮书面世后,受到中宣部和甘肃省委的充分肯定;国内众多媒体作了深度报道,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省委省政府了解民情、关注民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对各级领导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为搞好“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我院在认真总结、继续坚持2006年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首先,按照“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突出重点、提升质量、增强蓝皮书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的要求,及时组织了交流和研讨,并决定将舆情蓝皮书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坚持做下去。院党委书记、院长、蓝皮书主编范鹏对蓝皮书提出了五点要求:在继承中创新,注重连续性;从源头上抓质量,注重可靠性;在研究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在比较中见优势,注重独创性;在服务上动脑子,注重影响力。副院长、蓝皮书主编魏胜文要求参与课题的同志潜心研究,努力实现舆情蓝皮书从第一本向第一流、从有看点向有亮点、从短平快向高精尖迈进。第二,在组织领导方面,聘请了首席专家,成立了院皮书办公室,处理蓝皮书的日常业务工作。由主编范鹏院长总负责,主编魏胜文副院长主抓,实行主编、首席专家、副主编、各篇和专题主持人分层负责制。第三,在蓝皮书编写组织形式上,体现研究在先、编写在后,实行院级课题与蓝皮书专题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列为院课题的舆情专题实行招标制,同时把舆情蓝皮书专题研究与实践对接试点结合、与国(省)情调研结合、与本人承担的国家(省)级课题等其他研究任务结合,这样做既能确保蓝皮书调研与写作的时间与质量,又可使科研人员能在相关的专题研究上长期关注,积累经验。第四,在篇章设计上,除保留综合篇、社会热点篇和专题报告篇外,为突出各篇的特点,将原“生活感受篇”改为“工人农民篇”,将原“社会评价篇”改为“党政干部篇”,消除了篇章之间的重叠现象。第五,为了加强研究,交流经验,我院联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于2007年8月在酒泉市召开了“部分省市区舆情工作交流暨理论研讨会”。来自甘肃、天津、山东、湖南、广东、云南等14个省、市、区党委宣传部、社科院的领导和专家以及甘肃各市、州党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领导和专家对2006年甘肃舆情蓝皮书给予了肯定性评价。通过舆情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使我们开拓了思路,进一步增强了搞好2007—2008年舆情蓝皮书的信心。
《2007—2008年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各专题经论证立项后,各篇负责人即组织相关专题负责人制定了调研大纲和问卷。6月至9月各专题相继分赴兰州市区(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等区)、陇东地区(静宁县)、中部地区(靖远、临洮等县)、河西地区(永昌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夏河县)等10个县、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592份,收回有效问卷1488份。组织访谈会50场(次),个别访谈487人(次),收集了大量的书面资料。
在进入写作阶段之际,正值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科研人员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根据报告精神对舆情调查的访谈材料和问卷进行精心整理和分析,并做了必要的补充调查,完成了写作任务。
该蓝皮书的完成,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省委宣传部及省直有关厅局给予大力支持,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调研中提供了工作便利,特别是读者出版集团将舆情蓝皮书列为2007年集团重大选题给予资助。院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院办公室、科研处、行政处及图书馆、杂志社等部门积极配合做了大量协调服务工作。尤其是参与课题的科研人员认真研究,付出了艰苦努力。在此,我们对上述领导和同志表示深深的感谢。
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作用下不断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同时又经常随各种社会事项的发生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2007年呈现给大家的舆情蓝皮书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同2006年相比,其发展态势具有新的特点。细心阅读该书并同2006年的情况做对比,对我们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我们希望该皮书对我省各级领导在改善民生的决策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公众对该书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意见,以使来年的舆情蓝皮书搞得更好。
编者
200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