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维习惯等主导下生产方式对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的消极作用。西北民族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必须以水资源消耗为基础,因此在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条件的约束下,如何协调好具有强烈竞争性的生态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间的关系、区域用水关系、各部门之间的用水关系,即建立起合理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是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传统思维主导下落后的生产观念往往会直接的破坏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例如,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农作物灌溉中,大多数的农民选择的是传统的落后的漫灌方式,也就是将水流直接引入农田,通过水流长时间的流过农作物来湿润土地,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这种漫灌方式的相当落后的,它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第一,长时间的漫灌,很不适于充分的发挥水源的作用,相当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第二,完全没有考虑到蒸发的因素。在西北,多数地方是干旱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它的空气中水分的含量相当低,蒸发量却是惊人的高,相当多的水分,甚至可以说,多数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这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不可谓不是对水的一种极大浪费。第三,完全没有大局的观念,形成一种恶性竞争。上流域的农民往往以极大的浪费水的形式使用水资源,甚至不让下游用水。大肆的截流水源,下游的农民则是无水可用,直接导致了水生生物越来越少,内陆水源流域越来越短,水流域越来越短,则干旱地区越来越多,抵御风沙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同时,水流的利用矛盾是民族地区发生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非正式制度对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作用
西北民族地区的非正式制度有着不可否认的消极因素,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非正式制度里面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
(1)非正式制度对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的积极作用。在西北民族地区,信仰佛教的藏族地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保安族等)占了绝大部分,以藏族为例,由于藏区是全民信教,佛教对人生提出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三世”(过去、现在、将来),人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一个人今生做了好事,来世即可得到理想的转生,如果违背了佛教的法,做了坏事,就会变成牲畜、饿鬼甚至堕落地狱。所以,内心中对于现实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脱离实践的冒进、空想,过着一种看淡现实祈求来世的平静生活,正是这种平静,使得藏民族地区的生态几千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破坏,一直维持着草原的原生态,没有发生轰轰烈烈的破坏。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藏民族地区的生态从地质特点上来看,相当多的草原的土层非常浅,浅浅的土下一般是沙石或者砾石,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也正是信仰佛教而内心的宁静,保护了这片草原的宁静。在动物的保护上,由于藏族人不杀生,所以使得相当多的物种被保存下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十分有利于保护高原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强化非正式制度对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非正式制度对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大的消极作用,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非正式制度,我们要坚持扬弃和改造相结合,充分地利用非正式制度的优点,克服其消极的方面。
建立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与保护,积极引导西北民族地区非正式制度发展。
第一,引导建立起合理的水资源的开发体系。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相对于传统的径流性水资源,国民水资源开发程度必须严格限制在允许开发限度以内,以保证基本生态用水得到满足;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必须朝着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方向,即提高水资源开发效率;三是拓展传统水资源开发的范围,即开发替代性水资源,变更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资源开发方式,具体说来如下:
在统一的流域水循环框架下,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存在着强烈的竞争性和动态互补关系。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差,抗干扰能力弱,加上绿洲区生态对径流性水资源的依存度较高,因此国民经济取用水所占天然水循环通量的比例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以内,预留出必要的生态用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曾经提出“在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按照社会经济平均耗水量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需要说明的是,预留的生态用水量应按照耗水口径计算,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的是国民经济取用水量,因此在根据国民经济允许耗水量折算到允许取用水量时,要充分注意由于节水措施带来的耗水率变化,防止因计算偏差造成生态环境用水挤占,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深入普及,通过深入有效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开发效率是水资源开发方式合理性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对比开发效率的高低主要依据不同开发方式下无效损耗所占比例大小来判断,水分的有效无效主要看水分消耗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必要的生态和经济服务功能。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非正式制度中,传统的水利用方式往往是忽视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本来就奇缺的水资源无法发挥更好的效用。常见的无效水分损耗主要包括水面蒸发、裸土裸岩蒸发、盐碱地蒸发、荒漠戈壁蒸发等。基于开发效率准则,应该移风易俗,西北民族地区今后应利用山区水库取代平原水库以减少水库水面无效蒸发,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和适度开采地下水以减少潜水的无效蒸发;实行管道供水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面蒸发,增加雨水就地利用量以减少产汇流过程中的无效损失,加大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等。当然开发方式效率的提高要考虑经济条件的约束等因素。
在提高传统水资源开发效率的同时,西北民族地区还要充分重视替代性水资源的开发,例如雨水利用,多发挥传统因素在雨水利用方面的优势,多建设水窖,充分利用雨水对于干旱地区人畜的饮用水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大气水的开发,如大面积人工增雨措施的实施,由于对增雨的效果和对异地降水的影响目前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分歧,应进一步加强实地研究、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而不能简单地人工降雨或者人工增雨。
第二,变更传统的落后利用模式,建立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水资源利用的社会公平性,即一定范围内(如同一流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应享有相对公平的水资源使用权;二是水资源利用高效率,即用水过程中的应尽量较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三是水资源利用高效益,即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和单方水的生态服务功能。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利用的社会公平性是其合理利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括水资源利用的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弱势群体用水保障等方面,其中区际公平可通过人均用水量相当、缺水程度接近等指标予以表征;代际公平可用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浅层地下水超采量等指标表征;弱势群体用水保障体现在基本用水保障上,具体有两条标准:一是基本用水水费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不宜过高;二是区域吃水困难人口比例应尽量降低。水资源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和管理来实现,这离不开长期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公平合理的用水保障非正式制度有助于弱势群体的用水保障正式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反之,则于之相当不利。
用水效率的提高是我国长期节水工作的中心内容,其中牧业用水效率改造、农业用水包括渠系改造、田间工程、喷微灌等内容,工业上主要是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处理回用率、工艺改进等内容,生活上如节水器具的普及、节水意识的提高等。牧业用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放牧为经济主体的情况下的常见的用水方式,这种方式用水相对原始朴素,用水量相对较少。农业用水是西北地区的用水主体,因此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节水的主要内容。对于农业节水要充分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节水量的计算问题,从资源来说,所接下来的水分仅仅指采取措施所减少的无效蒸发部分,因此节水量的估算要放在水循环过程的蒸发项中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减少的资源转换量或是减少的取用水量来替代,如对于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中游张掖市1999—2003年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减少用水量4.8亿~5.8亿m3,正义峡断面增泄2.55亿m3,从资源来看,节水量应为2.55亿m3;二是由于用水效率提高所引发的相关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节水措施(如渠系衬砌)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过程,减少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可能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二是要客观评估节水量的再利用问题,是用于满足国民经济需水增量,还是归还与生态环境,则需要建立在区域基本生态用水是否得到满足的客观评价基础上。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最重要的内容,包括高效用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高效生态用水结构的形成。高效用水经济结构形成离不开调整三产结构和用水比例,根据地方自身特色有重点分阶段提高二、三产业比例和用水,适当压缩农业用水。二是要做好种植结构和用水调整,加速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在工业化基础和特色薄弱地区,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进行,发挥地区农产品品质好的优势,瞄准替代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如高质奶畜产品、长绒棉花、低污染特色农产品(如荞麦、杂豆等)、花卉、水果、中成药等,以农业和生物产业化为纽带,改变原来自给自足的传统家庭作业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商品率。地区的粮食政策可在一定比例自给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生态换粮食、以林畜产品换粮食、以经济作物换粮食”的置换战略来解决,以谋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强政府”和“强市场”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同时,充分注意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发挥对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水资源保护的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降低甚至消灭非正式制度的消极作用。另外由于城市化是降低人均综合用水的有效途径,西北民族地区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今后应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高效生态用水结构表现在合理生态建设目标和生态布局规划,适宜生态建设措施的选取等方面,政府对于合理生态建设目标和生态布局规划应该长远规划,合理调研,对非正式制度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第三,引导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西北民族地区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上游产水区建立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中心内容的水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在中游用水区建立起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为主体内容的水资源平衡体系;三是在下游耗水区建立起生态用水保障和高效利用体系。
西北民族地区河川径流基本源于山区,山区生态安全是维持流域正常水循环的根本保障,需要无条件地保证山区植被的稳定和安全,严格控制山区开垦种植、天然林采伐和山区游牧,实行天然林草封育,甚至生态移民,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以维系“水塔”的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确保进入到绿洲的径流性水资源保持稳定,使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基础不致发生大的变化。充分利用藏传佛教中的“神山”的积极因素,向广大牧民宣传山区、山林、山植被的作用,引导牧民不去破坏山区植被,积极保护山区的生态资源,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山区的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
内陆河河川径流在出山口很快被人工引用,在中游地区二元水循环过程中,地表水地下水不断转化,水量不断被消耗于各种生产活动的同时,水化学特征也发生改变。为保障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下游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必须建立起中游地区耗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为主体内容的水资源平衡体系,其中中游耗水平衡包括中游地区实际耗水总量和允许耗水总量之间平衡、中游地区内部经济耗水和生态耗水间的平衡、各经济部门间的耗水平衡和各行政区耗水平衡。另外由于西北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小,内陆河流域无外泄区,新疆等地的相当数量的河流为内陆河,因此必需严格将地区排污总量控制在水环境纳污能力之内。
下游耗水区生态用水保障和高效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包括两点:一是制定一定标准条件下生态用水保障措施,包括中游一定水量的下泄以及下游生态用水的实现和维系,如黑河流域通过国务院制定的省际分水方案来实现;另外就是下游地区生态用水高效利用,包括充分考虑立地负荷能力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树种、草种的选取,合理生态景观格局的规划以及发展生态型经济等措施。
西北民族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建议。
第一,树立新型资源和生态价值观。西北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约束,社会总资本构成比例很不协调,目前制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大力提升区域自然资本的“最短板”,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增值,最终达到区域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开发战略中,要充分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树立新型的资源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充分认识水资源、生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价值意义;抛弃落后的发展思路和生态、水资源利用方式。具体作来就是一方面在水资源配置中预留出必要的生态用水,二是要协调水资源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