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600000024

第24章 行为心理常识(3)

简言之,心理激励要针对下属的心理状态,他最需要什么,你就给予什么,以能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调动起积极性为目的。

在心理激励的方法中,用得最普遍的是真诚地、公开地赞美下属。日本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赞美比批评更容易使人成功。”

保龄球比赛正在进行,第一球结束,有两名选手都只打中了7只瓶。选手A的教练对他说:“很好!打倒了7只。”选手A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想:下次要做得完美,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选手B的教练对他说:“怎么搞的!才中了7只。”选手B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暗想:又被教练骂了,总是达不到他的要求,但愿下次别被骂。

结果,在后面几轮中,选手A成绩不断上升,而选手B则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批评会破坏人的心灵平衡,会摧毁一个人的信心,而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赞美则刚好相反,它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信心,还会给人以巨大的鼓舞,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在愉悦的心情下主动更正错误、弥补过失。

当然,用赞美激励法的时候,有两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其一,赞美不宜过于频繁,如果下属的心理习惯了,就达不到刺激、激励的效果;其二,赞美的内容要富有内涵、要真诚,切忌空洞、为了赞美而赞美,没有内涵和真诚的赞美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因为对方知道你在说假话。

超限效应

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越是反复强调、三令五申的事情,别人越是不放在心上。女友不知疲倦地提醒男友戒烟,可男友依然“恶习”不改,甚至抽得更厉害;父亲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能贪玩”,可孩子反而玩得更疯,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自己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告诉朋友约会千万别迟到,结果朋友反而迟到得不止一小会儿……

此时,与其责备埋怨别人,我们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反复强调和三令五申是否对他人刺激过度了。对人刺激得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对方的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现象。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称为“超限效应”。它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任何刺激都必须适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教堂里听牧师做号召募捐的演讲。

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好极了,打算等牧师讲完就去捐款。然而,10分钟后,牧师的演讲还没有结束,他开始觉得这牧师真啰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继续演讲,马克?吐温开始觉得气愤,觉得牧师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终于,等到牧师的演讲结束了,马克?吐温的愤怒也已经到了极限,他认为牧师浪费了他的时间,因此走时他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显然是超限效应在起作用:牧师对马克?吐温的刺激过度了,引起了他的反感和厌恶。人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一旦外界刺激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会对其产生心理排斥,甚至会产生叛逆和敌对心理。

古人很强调“尺度”“火候”,生活中,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避免“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

我们致力于追求事业,但同时也要适当修养身心;我们喜欢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但同时也要努力工作……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超限效应对自己起作用,才不会产生与自己本意相反的结果。而超限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还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好节奏,控制好时间,把握好深度。具体地说,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信息传递的次数越少越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次数过多就会启动超限效应运行,因此,信心传递的次数越少越好。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多次进行传递,怎么能保证信息传递成功?次数少了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无效率大幅上升。”对这个问题,解决之道就在于把握好信息传递的时机,以及富有感染力的传递方式。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效是30分钟,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而语言应该尽可能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以达到生动形象地向对方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可以隔一段时间以后,再和对方确认一下。比如,在重大会议举行的前几天,打电话给参会人员说:“××日××点在××举行的会议,你那边没有什么变化吧?应该能准时出席吧?”

其二,“巴掌”和“糖果”都要适度。换言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人太好或者太严厉都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是刺激对方疏远你的直接原因。

疏远一个对自己过于严厉的人是人之常情,我们很容易理解。可是,对人太好难道也不行?是的,对人太好的确会带来消极影响。要么宠坏对方,要么给对方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对方疏远逃避。

事实上,人际交往是遵循功利原则的。所谓“心理交往功利原则”是指人际交往以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为基础,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在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即在交往中,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回报,如果付出和回报不能平衡,那么就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当付出大于回报的时候,人容易产生心理疲劳,进而不再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人际交往中。当所得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时候,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担忧,认为自己得到的越多,将来所需要的付出也就越多,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这种付出;一种是矛盾导致心理失衡,因为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得到都是内部需要,别人对自己好得过分就会让自己失去独立,这就产生了心理矛盾,进而使心理失衡。

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以平等地相互满足某种需要为基础,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是比较困难的。

其三,保持距离,给彼此一点空间。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独立空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适当地保持距离。如果不知深浅,一不小心侵入了他人的禁区,就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敌对。想和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就一定要留给对方足够的私人空间,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也给自己畅快呼吸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遵循适度原则,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体裁衣”或“量力而行”,要把握量和质、多和少、快和慢、严和松、深和浅、软和硬、轻和重等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样才可能恰到好处地把事情做好。

平衡理论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对人如何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做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平衡理论”,又称“P—O—X理论”。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事件;P、O、X三者共同构成了环状闭合系统,三者间的关系按其正负特点,分别取+1或-1,如果关系取值相乘结果为+1,则人的心理处于动态平衡,反之则不平衡。

假如P是我们自己,O是交往对象,X是对喝咖啡的看法,那么,就会形成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互动图,如下图所示:

当对方喜欢喝咖啡(即:关系2取+1),并认为喝咖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即:关系3取+1),并且对方也喜欢我们(即:关系1取+1)时,对方的心理状态才能平衡。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的有一种平衡需要,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一旦人们失去平衡,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从而促使人按照“最小努力原则”重新找回平衡、转向和谐。

在上面的例子中,假如对方喝咖啡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即:关系3取-1),而对方喜欢喝咖啡(即:关系2取+1)时,如果对方是认可我们的(即:关系1取+1),那么关系1、2、3的乘积为-1,对方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到紧张。为了摆脱紧张感,对方就会遵循“最小努力原则”来进行调整。

当对方认为要使自己不喜欢我们比使自己不喜欢喝咖啡困难时,对方就会放弃对喝咖啡的喜好,即:关系2取-1,来重新找回平衡。反之,如果放弃喜欢喝咖啡比较困难的话,对方就会变得不喜欢我们。

在这8种情况中,1~4都是属于暂时性的,5~8才是人的心理比较稳定的状态。换言之,无论开始时情况是怎样的,最终都会归同于5~8中的一种情况。

那么,4种动态平衡状态对人来说有何区别呢?对此,海德及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等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最后一种动态平衡情况是最理想的,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交际双方P和O都会更加愉快。

根据海德对“P—O—X”理论的描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第8平衡状态创造条件。

虽然,人际交往中的平衡效应,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来寻找到它。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然而一味迎合他人又是让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选择自己的社交对象,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来交往。这样的交往必然是令人愉悦的。

有人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难道我们对此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我们知道,当我们抛一枚硬币时,刚开始可能连续几次都是正面,或者都是背面;然而,随着我们抛硬币的次数地增多,正面和背面出现的次数会逐渐趋同。

同样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广结人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很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交往对象。那么,如何广结人缘呢?

在开发人脉资源之前,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原则性问题:第一,人脉资源要兼顾事业和生活的需要,要平衡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要重视心智方面的需要;第二,人脉资源的结构要科学合理,比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等;第三,我们必须意识到开发人脉资源的十二字真言——互惠、互利、互赖、分享、坚持、用心。

接着,我们可以以现有的人脉为基础从三方面来努力:一是积极延伸人脉深度,所谓人脉深度是指人际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即达到了什么级别;二是拓展人脉广度,而人脉广度是指人际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三是增强人脉关联度,即人际关系与个人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性和人脉资源直接的相关性。

对此,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乐于助人、请熟人介绍、参加社团组织、利用网络等。总之,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我们就一定能够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达到理想的状态。

社会促退和促进定律

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观看自行车比赛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多人同时骑自行车时,速度往往会比身旁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快很多。受此启发,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孩子绕钓鱼线,绕得越快,他就会给孩子越多的奖励。结果发现,即使没有奖励作为引诱,当孩子们一起绕的时候也比孩子们单独一个人绕的速度快了很多。

后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于是,他们就把这种有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的情况下能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的现象,叫做社会促进现象。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比如,我们一个人在家看球赛会觉得没有气氛,但在酒吧里与很多人一起看球赛,就会感觉非常投入,情绪也十分热烈;当我们一个人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时,如果看到有人在我们身后不远处疾步而行,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当我们在买菜的时候,本来我们只打算买一两斤,但是如果这时有人过来要买很多,我们就有可能会多买一些……

那么,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他人在场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惰性,而且由于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获得他人认可的本能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我们往往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最积极、最优秀的一面以获得认可。如果他人碰巧和自己做着同样的事情,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竞争感,为了不被比下去,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来提高自己的效率。

总的说来,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就容易激发起个体的一种本能反应,促使个体提高活动标准和效率,促进活动的进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促进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对于某些需要人静思或者思考强度很大的活动,他人在场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日本京碧寺的寺门匾额上,写着“第一议谛”四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总能够吸引游客驻足欣赏。而这四个大字是洪川大师在第85遍才写出的佳作。

据说,大约两百余年前,以精于书法出名的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寺里的和尚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大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接着,洪川大师开始写自己的作品,而旁边只留了一名和尚帮自己研磨。不幸的是,替他磨墨的和尚是个颇具眼力并且直言不讳的人。

在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和尚立刻批评说:“这幅写得不好。”于是,洪川大师又写了一副,问道:“那这一幅呢?”和尚又摇头说:“更糟,还不如刚才那一幅。”

就这样,洪川反复地写,和尚一次又一次地摇头。寺里的方丈前来询问进展,见洪川大师不在状态,就委婉地提出了要给洪川大师增加润笔费。

洪川本来就是位一丝不苟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什么也没说,又耐着性子写了第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那位研磨的和尚仍然认为不够好。

最后,这位“苛刻”的和尚因去厕所而离开。看见他走了,洪川顿感轻松,深吸了一口气,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一挥而就写出来第85幅作品。那位和尚回来后看见书案上摆着的作品,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为什么洪川大师前面的84幅字都写得不够好,到和尚离开了,没有旁人在场了,反而能够写出“神品”呢?这就是社会促退的作用。

所谓社会促退是指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反而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那么,什么时候社会促进现象会起作用,什么情况下社会促退现象又会发生呢?

1933年,心理学家皮森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当有旁观者在场时,个体在从事比较复杂的活动时,效率会降低,比如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

随后,心理学家达施尔进一步提出,当有人在场时,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这样的活动,个体的出错率也会明显提高。

同类推荐
  •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内容简介:作为女人,懂得一点心理操纵之术,不仅可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一切,更可以驾驭人心,让他人为你所用。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情或者不利处境,如果你想知道那些成功者是如何运用他人的能力的,可以看看《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了解对方想听和不想听的、想要和不想要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担心的、顾虑的等,如此便打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人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参与社交活动,练就读心术,才能成为交际中的王者;在社交中运用心理操纵术,能够让你读懂人心,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成为人际博弈大赢家。
  • 沟通要懂心理学

    沟通要懂心理学

    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为你介绍了生活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微妙心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各种场景,全面实用。本书可以帮助你在任何场合中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 行为改变思想

    行为改变思想

    威廉·詹姆斯观察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联系时,发现了“表现”原理,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行为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本书以“表现”原理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改变认知,改变思想的。本书充满世界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在行为与思想方面进行的经典实验和案例,开阔了读者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生动地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对思想情绪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反观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自己越来越靠近预设的目标。
  •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将会指导你完善自我性格,促进人际和谐,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呵护身心健康的同时,逐渐把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直至实现幸福理想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萌鬼时代

    萌鬼时代

    你胆小吗?你怕鬼吗?别开玩笑了好不好?现在,所有鬼怪萌萌哒……每年的香火能赶得上地府的通货膨胀吗?想要后人给自己烧一台爱疯六plus怎么委婉的托梦?爱上一只秦朝的鬼,人家嫌弃自己不够成熟怎么办?怎么才能喝到一碗不掺假的孟婆汤?……所以,洗洗睡吧,鬼的生活充实忙碌又疲惫,根本顾不上搭理你……但是,屌丝任闯,有一天发现,自己祖传香火店,居然是地府唯一认证的阳间银行!什么?哥对于那些鬼来说,居然是一个神豪一样的存在?银行家?富二代?什么?居然有个女鬼妹子暗恋了我七百年?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好了,废话少说,闯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拉风故事,让我们从一个奇妙的手机开始讲起。
  • 旧辙

    旧辙

    《旧辙》收录了作者2000年后新作《我的连队》、《男左女右》、《村长老赖》等4篇,处女作《热的雪》,成名作《旧辙》,代表作《父亲进城》,影响争议最大之作《边缘或大侠》。
  • 高冷总裁请走开:腹黑姑娘不好骗

    高冷总裁请走开:腹黑姑娘不好骗

    初见她时,她是在马路上差点被撞死的“泼妇”,再见她时,她是全场宴会的焦点,再再次见到她时,她是她是躲在街头低声哭泣的无辜萌宝。然后......她就被他拐上了车,她发誓必将这个将她压在身下得男人弄个死去活来!
  • 辉哥的篮球

    辉哥的篮球

    一个优秀篮球手的成长道路必将充满挫折,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升华。做最好的自己,克服懒惰,骄傲,自卑,狂妄。成为最伟大的自己。一起走进辉哥的篮球世界。
  • 尸门传说

    尸门传说

    一个持续了七十年的阴谋让一群本不应该遇见的人相遇,一个七十年前犯得错却让七十年后的人来弥补,却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七十年前的事原来只不过是整件事中不起眼的一朵浪花。到底是什么让平静的山村成为了新故事的开始,又是什么让相爱的人最后成为千年仇敌?一切原来都是……
  • 骷髅归来

    骷髅归来

    亡灵有智慧,谁也挡不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且看死灵界最底层的杂兵骷髅,如何从一个草根变成参天大树。
  •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

    自天澜城一战,已逾二十载。在周朝的统治下,人间无甚大乱,也算清平,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晏然。世人似乎依然忘了三十年前那个统御天下的大卫帝国。只有少数人铭记于心的是,天澜城一战,那个在万军之中孤身杀出重围的人,可不是什么闲云野鹤的隐士,而是大卫帝国的天子国师......
  • 夜幕繁星:倾世神王倾城妃

    夜幕繁星:倾世神王倾城妃

    “或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最爱你的。”“我们的约定你忘了吗?说好的三生三世啊!”“我们来世再续缘……”“不要不要,我不要!!”“乖……”万年恋,千年爱!时间倒退,空间破碎,那又何妨?一念花开,一念落,碎了一地的承诺。三生浮花,三世浮华…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三生已过,来世,你还在吗?夜幕繁星下,你是倾世的神王,我是倾城的神妃。这一世我找你,但…你还在吗?‖君临天下‖有你才有我。
  • 超级大咖

    超级大咖

    如果给你一盏阿拉丁神灯?你希望许下一个什么心愿?高中时期的苏朗,原本只是万千莘莘学子中普通的一员,却在某一夜忽然获得了来自异时空的文明——他的人生就此改写。苏朗是一个平凡人,他没有被从天而降的馅饼砸晕,他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高考…上大学…积攒人脉…积攒钱财,然后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向人生巅峰!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默默无闻的付出者:他们可以是亲人,可以是兄弟,可以是情人,也可以是爱人。当然,前进的路上少不了有形形色色阻碍着他道路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背后,那些爱他以及他爱的人…永远都是苏朗最坚强、最稳固的动力之源!
  • 雪球专刊第015期:寻找十倍股

    雪球专刊第015期:寻找十倍股

    简单地说,但斌先生可能算是国内私募圈内经历最丰富的投资人之一了。他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理论专业,后来获得了人大法学硕士、中欧商学院EMBA。在大学时代,但斌先生深受当时自由主义氛围的影响,希望能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学毕业后也经历过些许波折。1990年,但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开封化肥厂当钳工,之后辗转广东、北京,并于1992年赴深圳开始正式接触股票,后又曾供职于咨询公司、营业部、君安证券研究所、大鹏证券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但斌先生正式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开始投资A、B、港股和海外中国股票;2007年发行首只阳光私募产品“东方港湾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