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是些小毛病,但矛盾越积越多,慢慢地,王玮的这位舍友就被别人孤立了。平时大家都不爱搭理他,只有王玮还对他笑脸相迎。虽然王玮心里也不喜欢这位舍友,但他想,自己一个人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再说他也并没有做什么损害别人的事。
他这样做的确是对的,两个月后的一天,王玮险些丢掉这份工作,正是这个女孩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这天,主管突然说前一天的工作出现失误,而工作交接是王玮签的字。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平时不讨人喜欢的这位舍友出来证明责任不在王玮,并和主管据理力争,最终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时,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恶语相加,总之没有好脸色。然而这样的做法不管是对你的事业还是生活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聪明的人应该明白这点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样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自己当别人。
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不要意气用事,也别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周围的人。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荣辱得失,稍有不如意,就对周围的人摆脸色,甚至会殃及一些不相干的人。其实认真考虑一下,你不喜欢某个人,是不是因为这个人曾经指出过你某些不足的地方?有些人心胸就是狭窄,总是对指出自己缺点的人耿耿于怀,其实大可不必,你应该感谢那个让你看到自己缺点的人。
第二,把别人当自己。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才能急别人之所急,做人千万不要老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我们每个人的遗传特质、对未来的追求,以及成长的环境都是独特的,这就造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独特的人格。我们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对方的行为、性格与自己的不同,那么就会因小失大,失去很多交友的机会。因此,在社交中我们也要学会求同存异,换位思考,遇事多理解他人,用宽容、不计较小得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多为他人着想。发生了什么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他人,就算是面对自己不待见的人,也能够和平相处。
第三,把别人当别人。
即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哪怕你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比喜欢对方这个人,也要给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不干涉对方的隐私,不冒犯对方的私人空间。在人际关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原理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说的就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你尊重他,他也会尊重你。
第四,把自己当自己。
即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现在很多人做事的方式总是略显幼稚,尤其是年轻人,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交友习惯上,要知道,你今天与之擦肩而过的“路人甲”,很有可能会在今后帮上你的大忙。所以,既然已经踏入社会,就要学一学方圆的处世之道,今后再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正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缺点和不足,很多时候,朋友之间就是用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排斥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人,试着每天给对方一个微笑,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总有一天,你会为此获得友谊。
说话看情况,别“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就是不会看场合、分对象说话,比如,戳人伤疤、揭人短处,在喜庆的场合说丧气的话,在丧气的场合说喜庆的话,在吃饭的场合说龌龊的话,等等。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不妥的,是失礼的,是不尊重他人的,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如果你不信,可以试一试,不被人骂得狗血喷头、怒目而视算你幸运。
失恋的时候,人的情绪反应强烈,内心痛苦不堪。这不,高博的一个朋友最近失恋了,情绪特别低落,于是他劝慰朋友说:“失恋就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朋友听了这话,当即拍桌子对他叫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你失恋,你在这里瞎嚷什么?”高博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平时他的这个朋友非常温和,他想不通朋友说话为什么变得这么粗暴。
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是安慰人吗?谁听了不生气呢?一个说话不看情况的人不仅可悲,更是可恨,可悲的是他一生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伤疤,戳人痛处,让人勾起一段不快乐的回忆。
张亮精心准备一个星期的企划案被上司“枪毙”了,原因不是他的企划案不精彩,而是因为他的企划案和另一位竞争对手的企划案太相似。上司怀疑张亮抄袭别人,或模仿得太像,所以,狠狠批评了张亮,还以张亮为反面教材,警告大家今后一定要有创新思想。
一周之后,李娜因为新的企划案正在发愁,就请教张亮:“张亮,上次你的那份企划案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她的话还没说完,张亮就打断了她:“你给我闭嘴。”一时间,大家都很尴尬。
没有谁希望别人揭自己的伤疤,相信你也不希望这样,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别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一根筋”地问;对于别人忌讳的话题,不要“死心眼”地说;对于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当众指出。否则,你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失去朋友。
总而言之,千万要记住一点:说话看对象、分场合、看情况,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为此,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说话要强调场合意识。
说话看场合,说适合场合、氛围的话,才能让人喜上眉梢。说与场合、气氛相悖的话,就会让人怒火中烧。比如,在寿宴上,不要说卖保险的事;在婚宴上,不要谈离婚、婚外情等话题;在丧礼上,不要嘻嘻哈哈开玩笑……否则,你只会遭人白眼,招人反感。总之,说话要分场合,在轻松的场合可以幽默一点,在严肃的场合,说话要严肃认真。
其次,说话要强调环境因素。
所谓的环境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比如,在饭桌上,就说美味佳肴,说能激起大家食欲的话题。在厕所里,就别说吃饭类的话题,否则,就有失大雅。
中国人很热情,两个熟人碰面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问候一声。多半是问:“吃饭了吗?”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使用这句问候更频繁。
有个人在洗手间里碰到一个熟人,对方正从里面出来,他张口就问:“吃饭了吗?”
对方答道:“刚吃过了,你呢?”
“还没呢,马上就去吃。”
很简短的对话,却给人非常不雅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说话不看环境的表现,我们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否则,会给人没教养、不文明的印象。
再次,说话要看具体的情况。
别人心情好的时候,你怎么开玩笑,哪怕开玩笑骂他,他也不往心里去;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嘻嘻哈哈,说话没轻没重,别人就可能跟你急。这就叫说话看情况。不注意这点,也很容易得罪人。
张悦和刘梅是好朋友,平时爱逗闷子。比如,几天没见,见面后来一句:“你还没‘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没呢,等着你给我送花圈呢!”然后两人哈哈一笑,感觉特别轻松。
有一次,张悦病重住院了,刘梅去医院看望她,见面后想逗逗她,又说:“你怎么还没‘死’啊?”这一次,张悦变脸了,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出去,快点滚。”然后,把她赶了出去。
试想一下,人家正重病在床,心理压力很大,心情也不好。这个时候,你对她说“死”,显然是没有分清情境。尽管你们平时关系再好,再怎么开玩笑,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乱说话。这个事例充分说明,说话看具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别人的隐私,要么拒之门外,要么烂在肚里
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和你关系不错的同事有一天出卖了你、泄露了你的隐私,这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会假装事情没发生一样,继续和对方交往,还是和对方一刀两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呢?
王颖和李娜是一间办公室里的同事,两人关系还不错。一天,王颖犯了个小错,被上司批评了一顿。下班之后,王颖和李娜一起离开公司,在路上她忍不住把憋在心里的对上司不满的话发泄出来,还将上司的一些小秘密捅了出来。李娜听完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安慰王颖别难过。
第二天中午,公司召开例会,上司很生气地不点名地批评道:“公司有员工在背后议论上司没有领导能力,不体谅员工,还私下给我制造绯闻……我希望大家不要在背后这样做,如果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人……”
王颖听到上司这番话,心里全明白了,这不明摆着是同事李娜打了她的小报告吗?
李娜就是职场上的“告密者”,这样的人喜欢以讹传讹,背地里说别人坏话,打小报告。如果遇到王颖这种同事打小报告的事情,最好装作不知道。之所以假装不知道,是因为一旦事情说破,一来对方肯定不承认,二来两人关系僵化,整天在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见,两人都会觉得别扭,会影响正常工作。但同时不要和这样的同事走得太近,要对他提高警惕,尤其说话要小心,避免再次被陷害。
一般来说,泄露隐私的“告密者”有两种:一种是“暗针儿”,就像上例中说的那样。领导一般不会针对员工打的小报告去追问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往往会对领导突然冷淡的态度感到莫名其妙,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一类,属于“明针儿”。指的是当着当事人的面或有人在场时,直接向领导反映“问题”。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效果也比较明显,优点是当事人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解释,可以把问题更加明确化。可以说,这种告密者比较光明磊落。通常,职场上“暗针儿”占绝大多数,面对这种情况,难道我们该默默忍受吗?其实不然。
李祥毕业于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之后他在人才招聘会上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容易才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可是进入单位之后,李祥明显感觉到老同事们对自己不认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单位里的老同事大都认为李祥能进这样的事业单位,肯定是靠关系,能力是其次。所以,大家不怎么把他当回事。一旦李祥犯了点小错时,同事总会在领导面前添油加醋。李祥原本是个老实人,但是经历接二连三的小报告之后,他已经忍不住了。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欺软怕硬,喜欢欺负软弱之人。于是,当他再次被打小报告时,他大胆站了出来,据理力争,最后压住了场。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暗中“刺”他。
在职场中,有一种人喜欢干“欺软怕硬”的事情,你越老实,他们越欺负你。因此,当你不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时,你有必要压住自卑心理,勇敢地举起维权的旗帜,在事实的基础上据理力争,让那些捕风捉影的“告密者”无以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