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还没有作为一种现实的制度存在和运行,因而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得出的结论和创立的理论。因此,要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首先要系统地把握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发展的理论,因为这是他们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离开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系统研究的理论成果,是无法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基础上的。
一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其他生产关系一样,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最终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阶级对立和冲突的分析这两个层次来揭示这一规律的。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说明了它具有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给予充分肯定的。由于生产力是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又与这一生产关系的性质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体现的高度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基本性质不变的条件下所做出的任何调整都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阶级对立和冲突的斗争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制度上保证了资产阶级能够获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只能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这种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由这种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形成的阶级斗争,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地激化。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最终形成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阶级力量,而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不断激化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揭示,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要在揭示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被怎样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设想一种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和缺陷的新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在性质上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固有矛盾和缺陷,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最初的设想。如果这一分析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这种对立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决定因素。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其基本特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要能够不断地促进这一性质的生产力发展,不仅要求生产关系的性质能够符合其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够符合其发展的要求。
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来看,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采取社会化的形式,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关系,使生产过程不再表现为单个生产者或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在客观上要求资本也采取社会资本的形式,要求资本突破个人占有的局限。
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对生产关系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生产关系在性质上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即建立公有性质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也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要求,即建立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有计划运行的机制。因此,在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必须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这一要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特征提出原则的设想。这一经济运行特征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以市场调节为基本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固有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原则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征的这些原则设想,是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具有的缺陷做出的深刻分析为基础的。把握了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征为什么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是相对立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述两方面的理论为依据,社会主义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怎样的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在没有经过实践的条件下,从理论推论的角度来设想,该得出怎样的结论。在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还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建立起来的。这一分析和批判是侧重从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矛盾和缺陷。因此,这是以现实的生产关系为分析对象,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践为依据,以它的现实科学性使人们认识、接受这一理论,从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这一理论通过着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性质具有的局限性的分析,论证、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是通过对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预见建立起来的。它侧重从生产力和经济运行自身规律的角度来揭示对生产关系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的时候,只能从预见的角度来设计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这是以未来为分析对象,是在没有经过实践的基础上,以它的推论来使人们认识、接受这一理论,使之成为人们今后努力的目标。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上述两个理论依据,可以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有这样一个总体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深刻揭示的基础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论;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首先是实践的局限,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的基础上的,因而这些论断和分析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发展。
明确了这两点,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统一起来,这也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讲的“两个道理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二、马克思的两个公式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因为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但是,为什么在此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从理论上实现这一结合,而是把两者对立起来,这当然是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从理论原因上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开始就在理论上把两者对立起来。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马克思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所研究的。在马克思那里,既有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有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就是没有实现这两者的结合,而是把它们对立起来的。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就必须研究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依据和分析思路,以及这一理论的建立是以怎样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的,无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例外。并且,在以这一矛盾运动为主线的基础上,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逐步向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特征展开。马克思的分析具体是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的。
四个层次的关系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层次反映了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把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体现的生产力水平分为三大类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这一状态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处在原始社会时期。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这一状态的生产力水平具有很大的跨度,根据比较发达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人类社会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把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各种社会形态都看作是与这一状态的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相联系的。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这一状态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层次反映了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生产关系的性质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是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与极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私有制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与不同程度的比较发达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层次反映了采取的不同经济形式。采取何种经济形式,是与生产关系的性质有着内在联系的,因此,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又决定了社会所采取的不同经济形式。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是采取共享经济的形式;各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是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是采取产品经济的形式。
第四层次反映了不同的经济运行特征。采取怎样的经济运行模式,又是与经济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与不同的经济形式相联系,经济运行也必然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共享经济这一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部落协调;商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市场调节;产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决定了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是计划调节。按照马克思这四个层次的分析逻辑,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商品经济这一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市场调节这一经济运行特征是由商品经济决定的,因而也是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这里的私有制定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话,那么,市场调节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
第二,产品经济这一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计划调节这一经济运行特征是由产品经济决定的,因而也是与公有制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公有制定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话,那么,计划调节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
根据上述两个结论,可以把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具体的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下面两个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