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高校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教材编审工作会议。1979年3月,教育部、水利电力部委托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水利类部分教材及图书审稿会在武汉召开。人民教育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清华大学、北京水科院等21个单位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对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的《建筑力学》、《河流泥沙工程学》、《水力计算手册》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华东水利学院合编的《水力学》进行了评审。1980年6月,受教育部委托,由华东水利学院和南京工学院负责主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华东水利学院举行。工科力学教材编委和全国43所高校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高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编审小组正副组长会议,于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在华东水利学院举行,到会代表50余人,会议讨论了编审委工作条例,审议了4个专业教学计划,10个专业教学大纲,制定了1983—1987年编审出版规划和编审程序规定等,规划高校通用教材167种,3631万字。1983年3月21日至26日,全国高校水利水电专业教材电类课程编审会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举行,清华大学、华东水利学院、长江水利科学院等10所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了会议。会上修订了水建、农水、水动等专业电类课程的8个教学大纲,制定了电工学与电气设备、水电站电气设备、水电站自动化的教材编写规划。在上述会议讨论修改的基础上,1983年3月,水利电力部印发了1981年以来陆续修订的高等学校水利电力类17个本科专业4年制教学计划和有关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大纲。1983年9月,受水利电力部教育司委托,地质教材编审小组会议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召开。同年10月,水电站自动化教材编写会议在该院举行。艰苦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到1985年,水利电力部已编审出版水利电力类通用教材105种,4112万字。部属高校在这次教材编写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成绩。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仅1980年编印教材就达1200余万字,其中有电力工业出版社和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包括该院主编及与兄弟院校合编的)教材《水工钢结构》、《水利工程施工》、《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水轮机》及增订版《过电压及其保护》等11门,自编教材及补充教材94门,翻印外文原版教材19门。1976—1985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出版正式教材70种。该院1980年出版的农田水利教材多次在国外进行交流,1985年出版的农田水利学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科技作品编写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许志方教授等编写的《小型水库管理》和《梅川水库管理经验》是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读物。前者被评为1980年度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者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全文译成英文,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管体制》一书,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
华北电力学院仅1981年就承担了《电力系统基础》等5门教材的主编任务,以及6门课程的教学大纲、4门课程的实验大纲的编写任务。
七、恢复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学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灾区”,不仅基本建设投资一度停拨,而且连原有的校舍也被严重挤占。1978年以后,国家一方面通知各地有关部门尽快退还被占用的学校校舍,曾于1980年9月13日颁布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被占用校舍的请示报告》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则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财力投入,而且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幅度要明显大于其他教育投资及全国文教、卫生、科研行业投资总额的增长幅度。
1979年12月31日,经国家计委和建委的审定,教育部印发了《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这一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关于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第一份部颁标准,分别对不同学科和办学规模的高等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及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全面地提出了基本的规格与要求,并通过不断增加的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入,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粉碎“四人帮”后,水利电力部加大了对部属高校的基建投资力度,努力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1979年5月4日,该院召开了实验室管理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实验室管理工作会议,7个实验室及水工水力学研究室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参观了部分实验室,并对当前实验室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学院先后建成了水工试验大厅、建筑结构试验大厅、喷灌试验场、电工原理、电子学实验楼以及规模较大的物理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等重要校内教学实验基地。学院还制定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从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必须三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从1958年开始,先后在大型水利电力工程现场(丹江口、葛洲坝、陆水、青山、韶山等)建立了教学基地。学院教学基地建设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图书馆的工作在恢复整顿中逐步走向正轨,并有很大发展。馆藏中外文书籍由“文化大革命”前的40万册增加到1984年的70余万册,年订阅期刊由1000种增加到2000余种,年购书经费达35万元,占学校教育经费的46%。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也有较大提高,保证了高质量地服务教学、科研工作。
华北电力学院的办学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基建拨款额逐年提高,由1976年的1099万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万元,教育设施有了进一步改观。院电化教育馆于1982年11月底告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通过教学软件的直观教学,丰富了教学、科研内容。1984年3月,院北实验楼竣工,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1984年6月3日,学院50千瓦教学试验电站建成。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阅览座位604个,图书累积总量47万册,年订中外文期刊1130余种,报刊合订本3万册,年资料购置费20万元,占学院教育事业费比例4%以上。
到1984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有计算中心和电化教学中心,物理、化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23个实验室,还有制图、测量等仪器室,工程机械陈列室、机械室、模型室、地震室等。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636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约1000万元,其中“文化大革命”后充实的达730万元,实验开出率达70%。1982年5月,学院成立了图书资料委员会。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馆藏中外文图书由1976年的138097册增加到1984年的265904册,中外文期刊由1976年的33990本增加到1984年的81634本,年订报纸由1976年的135份增加到1984年的229份。图书购置费由1976年的11300元增加到1985年的70570元。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靠近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有利条件,把工程训练渗透到全部教学过程中。从入学教育开始,就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水电工程。课程内容适当结合工程实例,组织现场教学。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也注意结合生产实际,请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地理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复办专科后,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发展规划,还制定了《生产实习指导手册》,拟定了各专业实习大纲。
1984年5月,新建成了7500平方米综合实验大楼。从1977年到1984年,学校投资3349万元,用于更新实验室,购置教学设备。1982年底实验室发展到29个,实验开出率达到95%。
八、恢复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要求凡教师条件和科学研究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在办好本科的同时,要积极招收研究生。11月3日,教育部又会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了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从此,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工作得以正式恢复。根据1978年1月10日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合并开展了1977年和1978年两年的研究生招收工作。
1978年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41名。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电科院合办,又于1985年分开办),规模达1000人。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与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1年11月,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水利学院授予硕士学位的4个专业是:岩土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授予博士学位的4个专业是:岩土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高电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科,发电厂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岩土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学科。1982年9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首次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收高电压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3个专业共3名博士生。华北电力学院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工程、理论电工3个硕士点专业。东北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也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华东水利学院第二批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学科有:固体力学、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港口及航道工程。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岩土工程专业为全国第二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专业、学科,固体力学、结构工程、水力发电工程为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科。
从1978年到1984年,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到1984年,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科达14个,专业点28个。招生人数由1978年的141人增加到1984年的282人,在校硕士研究生由1981年的280人增加到1984年的653人。到1984年,部属电力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科8个,学科点12个。招生人数由1981年的1人增加到1984年的21人,在校生由1981年的1人增加到1984年的25人。1981年到1984年,部属高校还培养出国代培研究生共计56人。
九、适应社会需要,办好成人教育
“文化大革命”后期,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继办了一些短训班、师资班和语言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自1974年到1979年,办班次数15次,参加学习人员达1000余人。
1980年1月10日至12日,电力工业部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召开高等函授教育筹办工作会议。自此,部属高校相继开始招收函授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招收电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专业函授生,学制5年。华北电力学院1981年7月成立函授部,1982年招收首届函授生开学,设热力、发电两个专业。上海电力专科学校1981年2月9日开始招生,设热能动力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两个专业。到1984年底,学校高等函授教育在全国建立了19个辅导站,遍及全国400多个电业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84年7月24日恢复函授教育,招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函授大专生100名。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在建立时,负责管理葛洲坝工程局职工大学。学院在办好普通班的同时,努力办好职工大学,充分运用普通班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为成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专业数逐年增加,为水电工程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为开辟成人教育多种办学形式,1979年2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成立了广播电视大专班。1982年12月28日,水利电力部批复同意华东水利学院建立干部训练班,1983年开始招收两个班。各校还开办了夜大学。
1984年6月,武汉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东北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相继挂牌成立。1984年7月,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在华东水利学院正式成立。1984年10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在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领导。管理干部学院负责培训水利电力系统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经济管理干部、政工干部及工程技术干部,采取专修班、进修班、短训班等办学形式,为水利电力系统培养人才。
成人教育为水利电力系统培养了大量人才。1982年至1984年,水利电力部部属高校共招收高等函授生3597名,培养毕业生1587名,1984年,函授在籍生达到5236名。干部专修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82年至1984年共招生1170人,培养毕业生409人,1984年在校生达1098人。
十、加强高教研究,为电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电力高校历年来重视教学研究,陆续建立了高教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