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高校为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做了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有:做好教师的准备,特别是基础课教师要首先做好准备,做好教材的准备、实验室的准备、教学管理的准备,还要做好教室等方面的准备。
(第二节)电力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1978年4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就教育工作如何贯彻党中央的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把学校整顿好;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开展科学实验,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广开才路,大力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等8个问题作了报告。他提出:“培养亿万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培养千千万万的各种专门人才和懂得管理现代化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专家和干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从现在起到1985年是关键的8年。前3年要着重整顿提高,为后5年的加快发展打下基础”。
会议研究讨论了重点学校建设、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保证完成学校基建任务、退还被占用的校舍、解决用非所学和落实高等学校“双重领导、归口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等问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于高等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根据邓小平教育应优先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经济速度也在所不惜的指示,国家和各级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仅1980年中央书记处就先后四次专门听取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研究教育问题,把加强教育事业列为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重要内容,要求在调整中积极稳步地改革教育结构,认真进行整顿、充实、提高。
电力高等教育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提高、科学研究逐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恢复和发展。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2年被水利电力部授予“教学质量标兵”称号。
在这段时间,电力高校主要进行了下列几项工作:
一、整顿教学秩序,恢复、建立规章制度
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录取高校新生的办法,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电力高校均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重新确立教学为主的思想,全面整顿教学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
1.恢复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电力高校在整顿教学秩序的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及水利电力部教育司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以及文件体系,坚持认真执行。在执行中坚持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同时也注意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作必要的补充、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文件从最初的“学籍与成绩管理”几个文件到后来制定的关于“校风、学风”、“教学计划”、“学籍与成绩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教材”等文件,既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又较好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优良校风。
2.严格教学过程管理
各校在整顿教学秩序过程中,认真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个教学环节不得随意变动,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为了检查教学进行情况和教学质量,电力高校还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都要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其中包括教研室工作,教师的备课、讲课情况,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纪律、学习效果,学生作业等。采用的形式有组织听课、观摩教学、讨论总结、师生座谈会等。除了常规的期中教学检查,不少电力高校还开展了全校性教学检查活动。
3.整顿学风,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试管理
为贯彻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电力高校均制定了“学生守则”,加强了课堂考勤和成绩登记,以整顿学风。
各高校均制定了《监考须知》和《考场须知》等文件,对考场纪律和学生学籍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毫不动摇地抓好考试纪律,刹住舞弊歪风。在工作中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惩处,发现舞弊立即处理。在严格考试管理方面,制定了有力的措施:坚持考教分开,考评分开;建立试题库、随机抽选试题;实行AB试卷,前后左右间隔排座安排考场;坚持学生考试带两证入场;严格考试纪律,严格查处舞弊行为;试卷抽查;严格试卷保密措施与岗位责任制等。重大考试校、处领导巡视考场,督查考生与监考人员情况。实施这些考试管理措施后,教学和考试纪律比过去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大提高,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二、增设电力高校,扩大办学规模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力高校招生数目锐减,为电力事业培养的专门人才大幅度减少。“文化大革命”以后,电力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深感人才极为缺乏,要求电力高校加大人才培养的规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水电部采取措施扩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一方面,水电部所属的老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建立新的高等学校。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本专科就招生2411人,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招生规模,以后招生人数逐步扩大。为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尤其是为了满足水电部所属水电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水电部决定并经国家批准,在湖北省宜昌市创办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院在1975年成立的长江葛洲坝工程局职工大学(其前身为三三○工程局工人大学)的基础上,采取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依托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办学。学院注意发挥背靠大工程的优势,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了工程局的支持和帮助,使学院建校步伐加快,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目标。学院于1978年4月正式成立,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工业企业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并设有工程机械等2个专科专业。随着电力高校数量的增加和各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到1984年,电力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已达4613人,比1965年翻了一番。在校学生人数由1965年的8054人增到1984年的14197人。
三、调整专业划分和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
“十年动乱”期间,电力高校专业设置十分杂乱,专业划分过细,业务范围过窄,部分专业名称混乱、不科学、不规范,专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配合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的调整和改革,电力高校也作了专业调整工作。
在进行现有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确定了对重点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从师资力量培养和教学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对不同类别的专业进行目标管理,逐步做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组织过程三优化。
在专业调整中,各电力高校根据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普遍增设了有关工科专业,有的学校还增设了理科甚至文科方面的专业,使学科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增设了“热工仪表自动化”、“电厂金属”、“起重运输与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技术”、“机电排灌”、“机械设计与制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环境工程”等9个专业,合并调整了两个系,新成立了两个系,并举办了数学、物理、外语、马列主义理论、体育等师资班,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招收了自费走读生。
华东水利学院通过专业调整改造,到1984年3月设有9系1部:水资源水文系(原水文系)、农田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原河川系)、航运及海洋工程系(原水港系)、工程力学系、工程勘测系(新增)、工业与民用建筑系(新增)、管理工程系(新增)、化学工程系、基础课部。
华北电力学院新增了机械工程系。东北电力学院筹建了建筑工程系,新增“电厂建筑结构工程”和“电力系统通讯”两个专业。
截至1984年,电力高校共设有53个本科专业,84个专业点,涵盖了电力生产所需各个专业,基本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四、修订教学计划,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电力高校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并按照要求,进一步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修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各校十分重视加强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部组织了部分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进行专业调查,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制定了原有专业改革和新专业的建设计划。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了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保证了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基本要求;二是重视了相关学科、人文科学的学习;三是强化了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四是加强了工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得到充实完善,变中求稳,加强了教学计划的稳定性。
五、加强基础课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力高校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基础课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各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课教学,这些措施主要有:一是统筹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上教学第一线,担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主讲任务;二是适当增加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工科专业普遍开设工程数学;三是举办基础学科的知识竞赛。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从197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的知识竞赛。为了保证新建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利电力部决定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等老校派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支援,尤其是派基础课老师前去讲课,并帮助该院的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各电力高校进一步发动广大干部和教师开展讨论,提高对培养学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如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制定出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一是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年级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提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抓起,并且持续四年不断线。二是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改变“满堂灌”和“抱着走”的教学方法。三是改善实验课的教学,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有验证理论的实验,也要有设计性的实验,即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独立进行实际操作。四是毕业设计要尽可能作生产实际的题目。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六、恢复教材编写组织,加强教材建设
1977年邓小平对教材工作作了一系列指示,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入学新生的教材问题,教育部于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座谈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教育部起草的《关于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次年2月,国务院批准颁发了这个“暂行规定”及教育部的报告。该“暂行规定”对高等学校各类教材编审出版工作的领导、分工、要求作了全面规定。
自1978年以来,水利电力部贯彻执行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定,先后组建了水利水电类、电力工程类、热能动力类三个教材编审委员会,27个教材编审组,共修订了高校水利电力类17个专业教学计划,244种教学大纲,组织制定了1978—1981年、1983—1987年两轮通用教材编审出版规划。
1978年11月11日,水利电力部《关于印发(1978—1981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水利电力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规划(草案))的通知》中,列有教材128种,选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6种,共计154种,其中高等学校教材103种。
水利电力部委托各主办院校,负责主持有关专业的编写工作,主办院校的任务是:负责召集有关会议,研究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与教材规划,审定各课程教材编写大纲;协调本专业各门教材在编审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检查编写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