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100000021

第21章 新闻学基础研究(18)

新闻信息传递总量失控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饥渴”、“信息荒漠”,即舆论主体无法获知或无法及时获知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无法生成同其意愿相吻合的舆论定势。这种现象正好与前面所分析的“信息洪水”相反。“信息洪水”投向舆论主体的信息是主体所不需要的冗余信息、无值低值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是没有内驱力的运作,所以“传而不通”,传播失败。这里的“信息饥渴”,是无视舆论主体的需求而人为地遏止了信息通道。这样,一方面,引发舆论主体对传播者(包括调控机构)的不满,构筑不信任和不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又驱动舆论主体寻求其他获知信息的渠道,成为马路新闻、小道消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接近1994年年底时,我国吉林、辽宁、新疆接连发生三起震动国内外的特大火灾,死伤多人,损失惨重,影响极坏。尤其是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那场大火,烧死325人,其中288人是从八九岁到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对于这些严重事件,新闻媒介当时居然没有报道,后来作了报道,也是避重就轻。当记者问及吉林一位官员火灾损失,那人竟然说,那场烧毁恐龙化石的大火“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辽宁阜新火灾死亡人数,一直没有披露;克拉玛依大火报道,对十几名“大火临头独自飞”,踩着死伤学生生还的干部不着一字。然而,全国人民却是急切企盼关于这些事件的及时报道。而在中央新闻媒介沉默的时候,一些小报却大出风头,填补了这些信息传播的空白。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台湾地区纷纷实施“阳光法案”,规定公职人员必须依法申报自己的财产。中国怎么办?海外媒介传言中国已将该项立法列入人大立法规划,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调研起草工作,但我们自己的媒介对此却不发一文。直至5月,才有简略报道。

“信息饥渴”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些年来,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曰“新闻传播两大怪圈”:一为“出口转内销”,二为“本地新闻外地发”。所谓“出口转内销”,即政策变动、决策过程、人事安排等信息,人们往往通过《参考消息》上的外国记者报道获悉,而不是由我国自己率先报道。所谓“本地新闻外地发”,即发生在本地、本系统、本部门的事件,在当地、本系统、本部门的媒介上无法报道,而要借助外地、外部门的媒介才得以披露。这种“怪圈”,又进一步助长了“信息饥渴”症。

“信息饥渴”,漠视或压抑舆论主体对相关信息的需要,从根本上成为正确舆论定势生成的障碍。因此,最大量、最迅速地满足受众迫切关注的信息需求,是当前新闻信息传播总量调控亟待改进的地方。解决“信息饥渴”,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国家安全和社会长远利益,没有区别不分内外地实行全部信息公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采取这种政策。功利性是阶级舆论调控的重要特点。我们反对不顾社会效益、完全依据市场导向、不负责任的“一切公开”。我们主张,在充分考虑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行高度负责的、最广泛的新闻信息公开化。比如,关于克拉玛依火灾的报道,我们不主张将被烧得炭化了的死难者的惨相一一公之于众,将那些踩着学生身体生还的干部一一拉出来示众,但是我们主张在适当地披露事件真相之后,冷静地展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怎样造成了这次惨案,理智地分析人们可以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一些什么教训,以及理直气壮地报道党和政府严肃处理有关当事人的方方面面。这样做,不仅把公开报道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压到最低程度,而且可以避免报道滞后、内容不全、不出画面(电视)、在海外媒介和国内小报夹击中处处被动的局面,做到主动出击,实事求是,理直气壮,有理有节。

上述对“信息洪水”和“信息饥渴”的分析说明,由新闻传播生成的舆论定势,须有相应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对新闻信息的量和质的调控,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舆论主体的内在需求。不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科学的总量调控,不克服“信息洪水”和“信息饥渴”的被动状况,理想的舆论定势是无法生成的。这就是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互动的辩证关系。

新闻商品性辩正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是当前新闻界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又是中国新闻界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必然提出,必须正视,必得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

题记:我主张肯定报纸和新闻有商品性。在新闻的商品性问题上,我主张讲四句话:第一,新闻有商品性;第二,新闻有多种属性,比如真实性、时新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等,商品性只是其中的一种属性;第三,新闻的商品性同一般商品的商品性有所不同,也即它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商品性,是特殊的商品;第四,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新闻应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换言之,新闻的商品性,同新闻的指导性、思想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相比,不是第一位的。《新闻商品性辩正》,即是为着阐明这几层意思而写的一篇不长的学术文章。文章发表于《新疆新闻界》(《当代传播》的前身)1994年第2期。

为避免讨论中不必要的枝节横生,有必要先对新闻商品性作若干界定。

无论在理论探讨中还是在报业行政中,新闻的商品性,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互有区别又互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报纸商品性和新闻商品性。

新闻商品性,指的是新闻在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商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通过买卖关系为受众所收受,而受众为此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新闻撰写者由于付出了自己的劳动,要求收取一定的报酬,记者以工资形式获取,社外作者以稿酬形式收取。

在中国,由于广播和电视(无线)暂不收取收听金和收视金,新闻媒介的商品性暂时还只是指报纸的商品性。报纸的商品性,指报纸在社会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商品特性。读者支付一定量的货币取得报纸,报社投入一定成本生产报纸,经销售而获取利润。报纸不是白纸,它之所以成为新闻纸,主要由于纸上印着新闻。因此,报纸的商品性,不同于白纸的商品性。报纸的商品性,完全是由印载其上的新闻及其商品性所决定的。无视新闻及其商品性,却又肯定报纸有商品性,那这种所谓的“商品性”同白纸的商品性又有何异?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

在中国,经过近40年的几次大的讨论,比如1956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初和1993年前后,人们对于报纸的商品性几已赞同并形成基本共识,而对于新闻商品性则莫衷一是,坚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后者还常常给前者戴上一些怪吓人的政治高帽。因此,今后关于新闻与报纸的商品性的研究,重点应置于新闻商品性这一论题上。此是笔者愚见,不知可否。

反对新闻商品性观点的人的理由之一是:新闻这种“神圣的东西”,怎么可以同皮鞋、面包“平起平坐”,视作商品?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像新闻这样的精神产品,即脑力劳动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又较多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呈现于社会公众之前,它们有没有商品的属性?它们能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

这需要考察精神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特征及机制。

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商品,在于它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第一,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具有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商品观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新闻就是依据自己独有的信息与舆论特质,满足人们对于新闻市场与意见市场需要的“一个外界对象”。

第二,新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它具有交换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新闻总是为他人收受而生产与传播的。现代新闻机构采制新闻,无不为了使之进入新闻市场参与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所有新闻媒介都不能漠视这一新闻生产的目的。

第三,商品交换是通过市场、借助市场实现的。流通阶段是生产阶段的延续与发展,是生产和最终归宿。在一般情况下,新闻总是经由买卖渠道实现交换的,借助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从而实现自己的使用价值的。

不同商品有着不同的特质与不同的生产、流通、消费机制,这就是各种商品的个性。新闻作为精神劳动的成果,它们的生产与流通特点是:

第一,新闻是以意识为主呈现的商品。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商品的生产,不仅凝聚着劳动者改变物质形态所付出的劳动,而且还倾注着劳动者一定的意识。所不同者,只是一些商品以物质形态为主,如前面提及的皮鞋与面包,而一些商品则以意识形态为主,如图书、戏剧,以及本文所讨论的新闻作品。后者以意识为主而呈现,但它们仍然是商品。马克思就曾言及,书籍、绘画、雕塑、消息(即新闻)、书信、电报等等,都是一种商品。

第二,新闻是以智力劳动为主生产的商品。任何商品,都同时是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共同运作的产物,只是有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而生产,有的则以智力劳动为主所生产。新闻就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生产的商品。

第三,新闻是以信息服务为功能的商品。商品分为生产型和劳务型两种,前者实用性强,后者不甚显明。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各种服务也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这种服务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就像纱的卖者和买者的关系一样。新闻向买方提供的不是实用的、物的满足,而是一种信息服务。而这种由人所购买的服务形式,也是一种商品。

第四,新闻使用价值的实现有着特殊的作用机制。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很少受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以意识为主的商品则不然。比如新闻,它的使用价值,包括信息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等种,无一不受到一定时期传播环境的影响。这同面包白人黑人皆可食之,皮鞋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穿之截然不同。

新闻的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常使人误以为其不是商品,而视作政治的附属品。

总之,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物态商品的特点,但仍不失为一种商品,具有不可抹杀的商品性。

最近几年,图书、戏剧等等的商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一部文艺作品(还没有出版,没有形成“物态的书”)标价几十万,一出电视剧本要价一万的消息频频传来,建立文化市场的呼声日高,并没有听到多少人对此加以指责攻击。可是,一提新闻的商品性(有的还小心翼翼地加上“特殊的”等修饰词),一提建设新闻市场,立即会引来一些人的贬斥和议论。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小平同志说,“左”是当前的主要倾向,我以为完全切合新闻界的实际。

有人说,关于新闻商品性的议论助长了有偿新闻现象的泛滥,甚至是这种现象得以产生的“理论根源”。这种指责吓人,也令人生疑。从来没见到有人说过“政党是商品”一类的话,可立党谋私的现象却四处都有。用新闻谋私,同新闻商品性又有什么关系?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腐败、尤其是党内腐败在新闻领域的反映。同时,也同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新闻政策与分配制度尚未确立新的机制有关。就市场经济而言,金钱新闻和权力新闻并无质的不同。反对有偿新闻,要立足于反腐倡廉,因为“有偿新闻”说到底是一种受贿行为。但同时,又必须支持新闻的商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新闻市场。因为多数厂家花钱购买“新闻”,实为出自对新闻市场的迫切需求。他们行贿固然有错,但这种需求(这里不包括造假行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全国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正视这种需求,尽力满足这种需求,难道不是新闻界的一种责任吗?

前面已有提及,记者、编辑和社外作者生产新闻,由于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他们有权获取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或以工资,或以稿酬形式支付。因此,记者、编辑或社外作者再向被报道者索取钱物是非法的。这不仅是分配制度所不容许(包括西方国家也一样),从新闻商品性论中也绝无丝毫理由可依。当然,新闻商品性要求报酬与劳动相当,记者、编辑的薪金过低,稿酬太少,这种状况也应有所改变,而这也是目前国家和新闻机构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新闻商品性的观点糊涂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界限,是同新闻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对立的。

有人这样说。

从广义说,一切商品对于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来说,都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问题。海洛因是不是一种商品?国际上为什么都严格限制其生产与销售?还不是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音像制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黄带”和“非法带”就不许生产和销售?也是出于对社会效益的考虑。

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出于社会效益的要求,不同国家都有相似的法规管制与职业自律。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很少出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完全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相反,西方对于“黄色新闻”和非法出版物的管制法制是十分完备的。在中国,新闻商品性刚刚提出,只要政策和措施跟上,更不必害怕它会助长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倾向。

问题是我们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政策。从认识上说,我们应该坚持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并重观点,反对以经济效益冲击社会效益或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片面性主张。从政策上说,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加强对新闻出版音像播放的行政管理。

新闻商品性是新闻的属性之一,新闻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商品。认识并坚持新闻商品性,不会、也不应该冲击新闻的倾向性、思想性、真实性等其他属性。担心新闻商品性的观点会助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没有根据的。就像说人有动物的某些特性,而不必担心此议会导致人向动物退化一样。

还有人担心,新闻商品性之议会败坏新闻队伍,把我们这支队伍引向拜金主义的泥坑。有人说,新闻是商品,那记者不就成商人了吗?

同商品打交道并不一定导致接触者堕落。这恐怕是一个真理。否则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商业职工一定会提出严正抗议的。

走向拜金主义泥坑者不一定是商品经营者。这恐怕也是一个事实。否则,成千上万个腐败分子中不乏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副部长以至医生、艺人、教师的现象,又作何解释?

看来,不应该在新闻商品性和新闻队伍堕落之间画等号。

要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新闻队伍,关键在当记者、编辑的人素质要好,修养要高,同时又要辅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环境。

同类推荐
  •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为全面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阅读理解应用文书的能力、沟通讲话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建构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使财政干部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提升财政公务活动的执行力,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2010年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58号)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岗位培训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财政干部的认知规律、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和基层财政工作实际编写本教材。
  •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为十年主持工作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探讨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广播媒体竞争环境,如何从主持人的素质层面入手,提高主持人的竞争力,树立主持人品牌和品牌节目,从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媒体。《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提供了作者一线主持实践的思考和心得,还有对广播媒体产业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着重阐述了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媒体环境,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一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本书系统阐释了如何理解和认识电视节目质量以及如何科学量化地评价电视节目质量,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视节目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对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社会与文明》精选胡适先生的著作或者演讲整理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社会,下篇说文明。全书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大量图片,对于《社会与文明》内容上的无形扩展,以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热门推荐
  • 仙家道语

    仙家道语

    何谓仙家,何谓大道,只有实力强了,才能确立规则。
  • 走遍轮回,只为相遇与你

    走遍轮回,只为相遇与你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你说,前世我回眸,今生你执我之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只要你回首,我必在你身后。彼岸花开开彼岸,花开无叶叶无花,花叶生生相惜,永世不见。你说,若我们无缘,你愿做那彼岸花叶,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爱我,怜我,护我。那年盛夏,我们相爱,我欠你一句,我爱你
  • 傲娇总裁腹黑宠妻

    傲娇总裁腹黑宠妻

    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QAQ。。。内容自己看吧QAQ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一笑倾城之少年绝色

    一笑倾城之少年绝色

    『记住,姐的身边不缺人,尤其是……男人。』『姐的一笑值千金,你还得起么?』『姐不怕你,除非你怕了。』『TM烦不!?憋追了啊!!』绝色之姿现世,少男少女疯狂。『嘿,小妞儿,姐看上你了,开个条件吧!』
  • 重生之都市梦神

    重生之都市梦神

    别人穿越都是先写小说再拍电影,刘一凡却只能先拍电影再写小说,不然就会暴露穿越者身份,被新世界文明意念集合体抹杀。只是这电影有些特殊,演员要在身边找,舞台在梦世界。醒来后,所有人都会忘记剧情,但是他们的潜意识会记得,然后反馈给文明意志,误导对方,以为这些剧情是本文明土著的创意。唯一的问题是,戏中感情会影响现实,刘一凡的情感生活也越来越风中凌乱。各式女主接连登场,王道、诡道、妩媚、悲情、女王、望夫石,谁才是最后的选择。PS:系统可升级,升级后可创作的作品范围,和创作方式都会增加,敬请期待!
  • 洪荒第九纪

    洪荒第九纪

    姬墨再一次醒来已经是两百年后,地球不在,洪荒再现!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年幼的他艰难生存,不断变强,为的仅仅只是找到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父母。然而,随着他一步步走上金字塔的顶端,他却发现,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秘密。洪荒第九纪,前八纪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第九纪又意味着什么?万族争锋,七族夺天,姬墨带着人族又将何去何从?
  • 死神黑骑真一

    死神黑骑真一

    新手上路第一次写这玩意喷子海涵纯为打发无聊时间更新时间不定
  • 摩尔庄园之我爱你

    摩尔庄园之我爱你

    一天晚上,黑客RK在摩尔城堡外捣乱。瑞琪说:"RK你今天跑不了了!"RK说:“哼!”不一会儿,RK来到了么么公主滴阳台上。么么正在睡觉,突然听见一些声音,被吵醒了。么么看见了RK,大叫:“啊!R...唔唔...”还没说完就被RK吾住了嘴。这时,瑞琪来了,看见了RK,说:“RK!你想对公主做什么?”RK一笑飞走了。RK和瑞琪走后,么么滴脸浮出两个红晕。
  • 兵长,你弟弟又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