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41

第41章 经世学的现代诠释(9)

综上所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以往的史学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把历史研究与革命事业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直接的政治实践功能,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气息。它既继承了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又注入了改革社会,创造新社会的理想,从而把中国史学传统的经世致用推进到了现代意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性与求真是相一致的。真实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前提,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于求真有着自己的阐释。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便对“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作了新解。他指出“批判”与“整理国故”的区别:整理的终极目标是在“实事求是”,批判的精神是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整理的方法所能做到的是“知其然”,批判的精神是要“知其所以然”。指出整理只是批判过程所必经的一步,而不能为其所限。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于求真的一种新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具有充分的致用自觉,而缺乏必要的求真自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并不否认历史的“求真”,但它所追求的真,并不仅仅是现象之域之真,而更重视探求历史发展的本质之真,更重视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他们看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法则,便是历史发展的本质之真,并表现为“主义”之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和其他革命者一样,他们抱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历史领域追求着主义之真,并坚信主义之真也就是历史之真。正因如此,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家都表现出了一种倾向,即几乎无一例外地去全力论证中国历史遵循着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而较少论及中国历史自己发展的特点。即使是从事学术性很强的如甲骨文、金文等的考释工作,其治史旨趣也与前人不同。如郭沫若指出:同样是研究甲骨、卜辞,“但我们的目标却稍稍有点区别。我们是要从古物中去观察古代的真实的情形,以破除后人的虚伪的粉饰——阶级的粉饰。”此后他编撰《甲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古文字学著作,也称:“余之研究卜辞,志在探讨中国社会之根源,并非拘泥于文字史地之学。”其考释甲骨、金文,均旨在据以“观察古代的真实的情形”,研究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以探求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视探求历史本质之真,在理论倾向上具有宏观把握的特点,同时又十分重视方法论的问题。郭沫若称其研究方法是以唯物史观为“向导”,认为:“没有辩证唯物论的观念,连‘国故’都不好让你轻谈。”吕振羽也指出:“史的唯物论,不啻是我们解剖人类社会的唯一武器,是唯一正确的历史学方法论。”他们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认为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必须“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用近代的科学方法来及早疗治”,要求从相互的联系上去把握,作辩证的考察,“否则,材料的堆积,反足以混淆历史的事实而隐蔽其真象”。郭沫若便指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学界支配了几年,但“对于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形,几曾摩着了一些儿边际?”吕振羽也批评陶希圣“对中国历史的真际性不曾把握”,并指斥观念论、机械论、实验主义者,“像这样的历史研究,能给予历史的真象以何种说明么?”马克思主义史学这种重视理论、方法的倾向,从学术发展的逻辑来说,无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当时的史学界状况来说,在抗战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史料学派与实证主义史学,他们主张求真,而缺乏理论思辨。就学术发展的需要来说,当时史学界忽视理论把握,否认历史有规律性可寻的史学观点,无疑是影响我国历史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一种障碍。在当时一般史家只是一味强调求真,在实践中又表现为搜罗史料、考辨史实,而很少注意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之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理论分析的重要性,追求历史的本质之真,显然是对前者的一种纠偏,对于现代史学导向具有路标转换的作用。而且在史学实践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优势。这不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史学界的发展趋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视探讨历史发展的本质之真,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放弃或排除了对一般求真的要求。一般来说,他们也比较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认为史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的真相”。李达在为吕著所作的《序》中说:在中国史研究的课题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历史方法论的问题,第二是史料的缺乏及其真伪考辩的问题”。指出“史料的真伪的鉴别如有错误,结果必会颠倒历史的真相”。吕振羽认为:“史料的缺乏,最足限制我们对一个时代难于达到正确的理解。”“若是我们不注意历史材料的真伪,无条件的去应用,则依此所作出的结论,仍不过是观念着的结论。”郭沫若指出,中国的历史素来没有科学的叙述,有关中国的社会史料,大抵为历来御用学者所湮没、改造和曲解,因此在据以为研究材料之前,“材料的可据性的研究当然是先决问题”。在史料的真实性问题上,他们尤为重视考古资料。强调研究古代社会史,首先“要找寻第一手的资料,例如考古发掘所得的,没有经过后世的影响,而确确实实足以代表古代的那种东西”。郭沫若认为,古代的遗物、甲骨、铭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绝好史料,“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以判明以前的旧史料一多半都是虚伪”。因此肯定王国维、罗振玉的功劳,即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他指出在得见甲骨文字以后,“古代社会之真情实况灿然如在目前”,“其为后人之所粉饰或伪托者,胥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强调“真实的要阐明中国的古代社会还须要大规模的做地下的挖掘,就是要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后的究竟。”吕振羽同样认为,“只有用作发掘的锄头才不说假话”,指出殷墟遗物是“殷代铁一般的史料”,《史记·殷本纪》中“已由甲骨文字中得到确证者,我们便无法抹煞其真际性”。主张在上古史的研究中,应以考古材料为主,而以神话传说为副材料,对古书中的材料,则“必须要经过一次开挖的手续,才能正确引用”。针对古史辨派疑古过分,否定一切古史、古书,乃至一并否认古籍所载神话传说中的古史成分,他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足取。那些散见于各种记载中的神话传说的来源,虽说不敢完全确定,“但它们能代表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真际意义,是我们敢于确定的。”古书中传说式的记载中,有“合于历史的真际事实”,从谰言连篇的废话中,“抽出真际可靠的部分来”,“这是历史研究上的一个必要工作”。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不惟掺杂在真史中的伪的成份能够分别出去,即伪史中的真的成份,也不难分别出来,供正确的引用。”他利用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史前社会,对中国古籍所载神话传说作了比较科学的阐述。

在致用与求真的相互关系上,比较而言,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偏重于致用性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们抱着革命的热情与目的来参与历史研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为了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而是为致用,为了革命的需要;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坚信主义之真亦即历史之真。这种偏重于革命性的史学致用观,及强调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在致用与求真、求真本身的向度上无疑造成了畸重畸轻的偏向。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似乎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真理,史家的任务只在于提供相应的历史依据,故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只重视论证五种社会形态和规律,而轻忽对材料真伪及具体史实的考订,缺乏对于中国社会自身特点作具体的说明。在具体的论证和结论中,也不无牵强和生吞活剥之弊,带有严重的公式主义和教条倾向。如后来郭沫若自己所说,“感情容易跑到理智的前头”,并坦言其著作“差不多死死地把唯物史观的公式,往古代的资料上套”,“犯了公式主义的毛病”。这种倾向势必导致对史学求真认识的不足与深入,影响到有关研究与结论的科学性。

从现实出发并服务于现实斗争的需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致用性的宗旨。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性进一步得到弘扬。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为配合全民族的抗战,其研究宗旨由为革命而转向为抗战救亡服务。吕振羽指出:“加强抗战建国的指导原则和实践动力,这是现实课予我们的任务。”翦伯赞在抗战初出版了《历史哲学教程》,在前言中说:在民族抗战这样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我们决没有闲情逸致埋头于经院式的历史理论之玩弄;恰恰相反,在我的主观上,这本书,正是为了配合这一伟大斗争的现实行动而写的”,目的是“要以正确的活的历史原理,作为这一伟大斗争的指导”,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批判“隐藏在民族统一阵线理论与行动阵营中的‘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等等有害的倾向”。基于此种认识,他们把为抗战救亡、为现实斗争服务,看作是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纵观此期的史学活动,从对秋泽修二法西斯侵略史观的批判,到驳斥“战国策派”宣扬的“战国重演论”,无不体现了这种倾向。

抗战时期危害最大的是法西斯史学观点。当时日本的一些御用学者,著书立说,歪曲中国历史,公开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辩护。其中秋泽修二的《支那社会构成》影响尤劣,书中散布所谓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是“亚细亚的停滞性”,是中国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痼症,并称此次中日事变“皇军的武力”将“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圣战”制造理论与历史依据。这是抗战时期在中国社会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因此对其批判,“不仅是历史科学的研究任务,而且是目前中国民族解放斗争中一个紧要的政治任务。”出于斗争的需要,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吕振羽、李达、翦伯赞、华岗和吴泽等,都撰文对秋泽修二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一时期,吕振羽发表了《亚细亚的生产方法与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日本法西斯蒂的中国历史观批判》,李达发表了《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原因》,华岗发表了《评侵略主义的中国历史观》,吴泽发表了《中国历史是停滞倒退的么》等文,揭露了其歪曲、伪造中国历史,以为侵略和灭亡中国的险恶用心,是地地道道的“法西斯侵略史观”。这场批判,是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的一次有力反击,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对国内“战国策派”宣扬的所谓“战国时代重演论”的批判,也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致用性的这一特点。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性,规定着其史学研究的目的和旨趣。对此,翦伯赞曾概括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他认为,史学是人民革命的战斗指南,也是革命阶级从事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过去的历史不只是说明过去,而在实际上,是可以充作现在正在被抑压的人类冲锋陷阵的战斗的指南。”在他看来,一切历史家描写及批判过去的历史,“都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把历史作现实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这种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把历史当作斗争指南与工具的认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普遍认识。后来吴玉章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中也指出:“历史科学是为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而斗争的有力工具。”这种对于史学的界定,既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强烈的致用性和战斗性,同时也使它具有某种“工具论”的色彩。

这种史学致用观,在其具体表现上,又显示出古为今用的特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任务。如为纪念明亡三百周年,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史论文章,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解放区都引起了震撼。郭著并非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现实,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延安的《解放日报》曾全文予以转载,并加编者按称赞它“充满了爱国爱民的热情”。中国共产党把它作为整风的必读文件,用农民起义军的教训来告诫我们的党员干部。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并从延安亲自写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称其史论“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又如何干之曾设想写《中国民族战争史》,毛泽东在1939年致何干之的信中说:“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这些说明,从党的最高领袖到马克思主义史家,在思想认识上,都是打通古今,将历史研究与现实之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古为今用的致用特点,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传统。

如果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性在继续加强,那么,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求真的认识也有所转变。在40年代初,学术界兴起“学术中国化”的讨论;此后的延安整风运动则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者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形式主义与教条倾向的反拨,后者是对党内教条主义的纠正。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有一完整的阐释,这一思想路线要求“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不是只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而是要“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家来说,如何真正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揭示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对前一时期的史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对史学的致用与求真作了新的审视。在坚持史学革命性的同时,突出了科学性的要求。由此,致用与求真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那里,实现了一种命题的转换,即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同类推荐
  •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本书是一本比较性的专著。它探讨了四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从社会等级、种族和性别等视角探讨社会政策,本书表明了在这些区分当中福利衡量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描绘了四个国家的福利政策,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了每个国家面临的五大问题。本书浅显易懂,主要阅读对象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教师,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专著。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热门推荐
  • 存在我的他

    存在我的他

    一个普通的不能普通的女学生郝玲,因为一场意外,身体里出现了犹如恶魔的他,他的身上充满了谜,他似乎拥有这个世界的最高智慧,一个个谜团似乎揭示了世界最终的秘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Half a Life-Time Ago

    Half a Life-Time Ag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唐安的骨头

    唐安的骨头

    左手多余的手骨,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是福是祸,是解药还是毒药,接近自己的唐安是真心还是假意?学习科学、从医的陆晓颖,如何破解这不科学的迷
  • 阴灵纪之猫灵

    阴灵纪之猫灵

    几千年的灵魂,一次次轮回转世为了一个执念。没有完整的感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 无悔青春,你陪伴

    无悔青春,你陪伴

    和谐的校园,普通的情侣,平凡的故事,不一样的甜蜜。
  • 青春只为遇见你

    青春只为遇见你

    本文讲的是三个小姐和三个少爷的校园浪漫爱情故事,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最后幸福的在一起了吗?敬请观看!
  • 仙罗神域

    仙罗神域

    陈家谷屡遭盗匪欺凌,面临灭族之危,小小少年心智坚毅,有勇有谋,孤身混入黑风寨,欲以一己之力,掀翻这座大山,铲除这颗毒瘤,解救族人于水火!……这是一个少年脑后生了一根“金色发丝”,从此拥有变态能力,一路高歌,踩踏一切对手,站立修行巅峰的故事。
  • 英雄联盟之技能大乱搞

    英雄联盟之技能大乱搞

    前职业选手易紫夏穿越到瓦罗兰大陆。“这是七星技能天霸横空烈轰(蔚R),放眼整个瓦罗兰大陆,也就寥寥数枚而已。”——易紫夏沉默不语,他的召唤师系统中存放着十几枚天霸横空烈轰。“这是十星技能势不可挡碎片(石头人R),十星技能木乃伊之咒碎片(阿木木R),每枚碎片在比尔吉沃特黑市都被炒到天价,凑齐十枚就能融合出传说中的十星神技!”——易紫夏诧异,没想到召唤师系统中那几枚团控大招这么值钱。当他顶着末日大招,势不可挡冲进敌群,开启阿木木之咒、加里奥群嘲时…标签:召唤师系统流搞笑
  • 依舍

    依舍

    京都八十一号,坐落着一座古朴的房子,名为“依舍”,仿佛自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然而只有有缘人方能进入……依舍中,一位粉色长发,清纯可爱的女生,守着满屋的衣服,看着每一个进来的人,笑容甜美,“你有喜欢的衣服吗?”满屋衣服,或优雅,或清纯,或性感,或简约,每一件衣服都藏着一个故事,也唯有有缘人才能知晓。“你准备好聆听我们的故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