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京师,其辖有今天的北京、河北省。顺天府是首善之区,多有士大夫。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庙祠如朱文公《家礼》;民间朴野,唯岁时市阡张焚于道,寒食持酒肴哭于坟上。”可见该府士大夫建有家庙、祠堂祭祀祖先。不过该府隆庆《丰润县志》卷三《地理志·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四时祭毕,合族人宴饮为会,拜扫亦如之。”未提到士大夫是否建有家庙。京师其他地区地方志则反映出士大夫建庙极少,嘉靖《广平府志》卷一六明确指出:“士大夫多无祠堂,惟奉先世神主于寝(知礼之家作木椟盛神主,凡祖考妣、考妣及有伯叔者共盛一椟,有椟中高下间隔者;乡人多画家堂供养,亦无神主)。”显然,该府有祠堂的士大夫是少数。而嘉靖《隆庆志》卷七《人物·风俗附》说:“其祭扫也,清明、中元、下元谓之鬼节,则携酒、果、肴、纸、烛,男妇俱诣祖茔行礼焉。”只谈到扫墓,未涉及祠庙祭祖,也表明当地祠庙祭祖不盛。
再看河南。开封府的地方志记载祭礼较多,嘉靖《通许县志》卷上《人物·风俗附》讲到祭礼时说:“吉祭于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祀于先垄,大族用伎乐,祭既而饮,竟日乃归。自提学陈公降祭式,命各学行祭礼,乃有祭主于家者。”可见当地墓祭是传统的,家祭是后起的,是地方官提倡的结果。嘉靖《太康县志》卷四《礼乐》记载:“祭:四时祭先主及墓祭行《家礼》,士大夫家一二举行;乡民岁时墓祭,多用释道文疏、设食奠酒、焚纸钱、叩首而已。”这里只有个别士大夫根据《家礼》祭祖。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风俗》记载:“祭:祖先随时随事祭告。”未及祭告场所。嘉靖《许州志》卷七《典礼·风俗》则说当地:“又重墓祭,而祠堂亦渐设云。”除了传统的墓祭外,祠祭在增加。在汝宁府光州,嘉靖《光山县志》卷一《风土志·风俗》记载:“祭:士大夫家有祠堂,无则祭于正寝之中堂,春秋有墓祭,其礼节除士大夫外,多随时俗行之。”光山的士大夫依礼在祠堂祭祖。嘉靖《商城县志》卷六《典礼·乡仪》也记载:“祭礼:按朱子祭礼主于尽爱敬之诚,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力而行之。力可及者,自当如仪。今庶民之家鲜克由礼,遵式厚俗,当自士夫始。”从要求士大夫以身作则来看,士大夫祠庙祭祖是不会多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自序的《广志绎》记载了作者王士性游历河南的见闻,他说:“宛、洛、淮、汝、睢、陈、汴、卫自古为戎马之场,胜国以来,杀戮殆尽。郡邑无二百年耆旧之家,除缙绅巨室外,民间俱不立祠堂庶民服制外,同宗不相敦睦,惟以同户当差者为亲。”河南只有少数缙绅巨室建祠祭祖。
士大夫祠庙祭祖也见于其他北方的地方志。崇祯《历乘》卷一四《风俗纪》记载山东济南历城县的情形:“祭:士大夫有家庙,设主于中,祖考龛椟,依次附焉,累世不祧;凡遇祭期,则刑鸡以荐。或谒墓则奠之,即贩夫贩妇亦知负楮镪而往。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历俗尚有之。”在陕西,万历修西安府同州《续朝邑县志》卷四《里俗》说:“乡人祭于墓,士大夫起祠堂,墓祭亦不废。”以上朝邑、历城二例证明当地士大夫在祠堂、家庙祭祖,而乡人庶民则谒墓祀先。嘉靖《平凉府志》卷二记载:“成化中,我先祖平谷君天锡,与先正大名通判桑君桂、知县彭君会,率同志诸友,创移风社,行之七十余年,通古宜今。时春自庚寅而归,以乞于今,冠婚丧祭,率由先正,本于朱文公者为多,而稍正于《仪礼》、《曲礼》、《小雅》之文。立祠堂略仿昭穆序袝之意,而先仁者祭于所居之寝堂,俟夫终而后入祠序世也。”这里士大夫建祠祭祖以移风易俗。
以上考察了北方的祭礼,下面继续考察祭礼在南方的情形。江苏、安徽在明代隶属于南京,南京是该钦奉教民榜,父母生身之恩至大,其鞠育劬劳,详载《大诰》,今再申明:民间有祖父母、父母在堂者,当随家贫富,奉养无缺;已亡者依时祭祀,展其孝思。”该志号召民间祭祖,表明祭礼的不行。徽州府,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志》记载当地:“家多故旧,自唐宋以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仪,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豆其间。歙、休丧祭遵文公仪礼。”另据该府万历《祁门县志》卷四《人事志·风俗》记载:“家有祠,岁时俎豆燕好不废。丧祭多用文公礼。”徽州府以祠堂祭祖普遍,祭礼受到朱熹《家礼》的影响不小。
江西。嘉靖修南昌府《宁州志》卷一三《风俗》总说当地礼仪:“分宁吴楚之交,俗多类楚,近世士大夫家冠婚丧祭,悉行文公《家礼》。”建祠祭祖自然也包括在内。万历《吉安府志》卷一一《风土志》记载:“故家世胄族有谱、家有祠,岁时祭祀必以礼。”临江府,崇祯《清江县志》卷一《舆地》也说:“邑多巨族,乡村聚族而处宗祠及公众赡差之田,得古之遗。”可见吉安、临江地区聚族而居,宗族建有祠堂祭祖。天启《赣州府志》卷三《土俗》记载:“四时之祭,杂以乡俗,不纯用古。”未明确指出是否设立祠堂。嘉靖《南安府志》卷十《礼乐志》专门讲到祭礼:“凡祭,古有大夫五祀、庶人先祖之礼,其仪俱在,知礼者以时行之(大小宗祠堂,惟南康为讲,上犹一二姓为然)。”关于南康宗祠祭祖的具体情况,嘉靖《南康县志》卷四《礼制》说:“祭礼:士庶家多立祠堂(无者祭于寝),一依朱子《家礼》行之。清明、中元、冬至合族人于祠致祭,惟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尚未有定论。其仪文简略、合祭太数,当议而正之。”这里不仅士大夫祠祭先祖,庶民也建祠祭祖。建祠依朱熹《家礼》,而祭祀则采纳程颐的说法,修志者对其祭祀持保留态度。
湖南。长沙府,嘉靖《茶陵州志》卷上《风俗》记载:“祭礼不备,士大夫家间举古礼行之。”万历《湖广总志》卷三五《风俗》分府介绍,有两处言及祭祀问题。常德府条说当地:“正寝中堂比比多列佛老及诸神像,或镂或绘,务为繁侈,旦夕供祀致虔;至其祖先神位,则杂处其间,或列于其旁,此其俗所当先正者也。”衡州府条说永明县“族有长,祭有宗,颇有古意”。上述资料表明,永明县、茶陵州的宗族或士大夫行祭礼,而未提祭祀场所;至于常德府,民间家祭是一种多神崇拜。总之,湖南的祠庙祭祖不盛。
浙江。杭州府,万历《余杭县志》卷二《风俗》说:“祭则家各异时,忌日无论贫富皆行之,清明日具牲醪率男妇拜墓,祭毕饮胙。”谈的是百姓时祭情形。嘉兴府,崇祯《嘉兴县志》卷一五《里俗》记载:“祭祀自岁时馈奠外,每寒食率妇子一诣坟堂,挂纸钱、洒麦饭,以寄哀思,亦有于十月朔再举者。”文中的所谓“坟堂”,即建于墓所的祠堂,这里以墓祠祭祖。该府万历修《秀水县志》卷一《舆地·风俗》进一步区分了家庙和宗祠的不同:“士大夫家庙木主,大都高曾祖祢为四亲,岁时、伏腊、忌辰奉主祭于中堂,鸡、豕、鱼、菽荐以时果,仪用三献,祭毕还庙,吉凶事皆告庙。其一二世家或别建祠宇,祀先世之功德显著者,有加笾。清明、十月朔祭墓。”这种世家大族择地另建祭祀高祖以上先世祖宗的祠宇,实为宗祠。湖州府,崇祯《乌程县志》卷四《风俗》记载:“祭礼:民间只随时举行,清明墓祭亦皆相率致敬,士大夫家有建祠合祭者。”所谓“建祠合祭”,当是指祭祀高祖以上祖先的宗祠,而非一般意义上等同于祭祀高曾祖祢家庙的祠堂。嘉靖《武康县志》说:“岁时祀先,多无家庙,仪亦简略。”反映出当地有少数建家庙祭祖者。绍兴府,嘉靖《萧山县志》卷一《风俗》记载“:祭礼:岁时设馔于中堂,长者在前,历序亡者私谥,子弟罗拜于下,惟初丧亦行献礼。”未及祠祭问题。而万历《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说当地祭礼:“其始祖祠堂以冬至日祀之,古礼也,但宗法未行耳。”表明这里建有祠堂祭祀始祖。台州府,万历《黄岩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记载:“族稍大,则置祭田、建宗祠,以为世守。”当地的宗祠设立十分普遍,已不分士庶。福建。兴化府,《闽书》卷三八《风俗志》引弘治《福建通志》:“莆人以是日具牲醴荐角黍先祠毕,长幼序宴饮。”可知莆田人祭祖是在祠堂进行。嘉靖《建宁府志》卷四《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家间有行四时之祭者,民家则以岁时祭之。”该府士大夫有以礼祭祖者,当是在祠堂进行。邵武府,嘉靖《建宁县志》卷一《地理·风俗》说:“旧俗祠堂不立,神主止设纸轴,书昭穆香火数字,甚至惑异端,刻观音、祖师像以祀。嘉靖二十三年,知县何孟伦深耻流俗失尚,思欲返而还之,以为古礼不复则敝俗不革,乃制谕俗文。首先申明使之敦厚伦理,次率士夫家举行冠婚礼。家堂之祭,准以文公《家礼》,参酌浦江郑氏,刊为图式,家喻户晓,尤谆谆于孝敬哀思之数言,故今政教甄陶,民俗归厚,而复古之机端有在矣。”何知县倡导的家堂,近似朱子祠堂之制,对当地的祭俗应有影响。漳州府,嘉靖《漳平县志》卷四《风俗》记载:“中元祀祖于家庙,民家颇重之,长至惟行公礼,私家饮米圆供先而已。”于家庙祭祖在这里具有普遍性。
广东。广州府,万历《广东通志》卷一四说该府连州“:故家巨族克守祭田,每遇蒸尝,亲疏毕集,衣冠典雅,仿佛中州。”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刊《惠州府志》卷五《地理》记载:“祭礼:旧四代神主设于正寝,今多立祠堂,春秋祭祀,一依朱文公《家礼》,遇忌日素服具奠。乡曲多重墓祭,惟时节奉荐而已。”惠州府是在嘉靖后期普遍建祠的。潮州府,嘉靖《广东府志》卷一八《风俗》说潮州府“:士族之家又多重丧祭,营居室必先立祠堂,置祭田以供祀事。”士大夫家族立祠祀先较多。不过该府嘉靖《大埔县志》卷七《礼乐志·民俗》则记载:“祭礼:祠堂之祭,一二士夫家间有行之者,余皆俗节奉荐而已。”大埔进行祠祭的士大夫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