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700000038

第38章 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1)

——以明初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

杨士奇(1366—1444年),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江西泰和人。早孤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因荐入朝,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官至内阁大学士,进少师,卒谥文贞。《明史》本传赞语说“: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士奇为“三杨”之首。笔者在阅读士奇所作《东里文集》《、东里续集》时,见其喜作族谱序跋,数量竟达七十多篇,感到惊讶。明初人叶盛也注意到杨士奇叙谱之多:“文贞平生所叙谱几五十余家,自昔文人叙谱,盖莫盛于斯。”?事实上杨士奇所续谱超过了“五十余家”。杨士奇叙谱还有一个特点,即集中于家乡泰和县以及所属吉安府宗族之谱。一个高级官员和著名学者为家乡宗族写下众多族谱序跋,便于我们深入分析他的宗族思想和认识当地的宗族状况,具有个案研究的价值。而且,士奇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朝初建的历史转换期,探讨这一时期士大夫与宗族的观念及其状态具有特殊意义。

泰和的宗族与修谱

为了对明初泰和的宗族与修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首先依据杨士奇文集中为泰和宗族所作的族谱序跋制成下表(见第363—366页)。

通过下表可知,杨士奇所序泰和三十三个宗族分属郭、王、蔡、康、陈、郑、欧阳、梁、刘、乐、徐、罗、廖、尹、胡、萧、杨、余、严、袁、张、彭、曾二十三姓,其中郭氏二族、康氏二族、刘氏三族、罗氏二族、萧氏五族、袁氏二族。不过从谱序看,这些同一姓氏下的若干族,出自不同的始祖。

从谱名看,续谱二例、族谱二十六例、宗谱一例、家谱三例、家录一例,家录的名称不普遍,续谱主要表明“谱”的连续修撰,族谱、宗谱、家谱是宋以来比较常见的谱名,在三十三篇谱中,“族谱”多达二十六例,可知明初泰和的谱牒以“族谱”最为流行。在杨士奇笔下的泰和及吉安宗族,谱名不同,其谱之体例和内容也或有所不同(详见本文第三部分)。一般来说,“族谱”记载的包括出了五服的族人。

杨士奇的族谱序跋多说到始祖迁居情形。关于始迁的时间,有十八例比较明确指出了始迁的时代,其中唐代的有第4(贞观)、10(唐季)、24、26计四例,五代的有第8(南唐)、11、13(梁)、25、33计五例,宋代的有第1(宋末)、5(宋末)、6(南渡)、16(真宗)、17(孝宗)、20、21、23(南渡)、31计九例。没有明确记载始迁时代的,除第3、27根本未涉及始迁外,有一些事例可以根据谱序内容作出大致的推断。杨士奇《泰和王氏族谱序》指出:“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翅(当作“啻”)数十姓,其自金陵来者七姓。”?其中王氏即属于由金陵来的七姓唐宋故家之一,而第10例的刘氏唐季由金陵徙泰和、第22例的严姓是南唐北宋之际由金陵徙泰和,则王氏亦当在唐季或南唐北宋之际徙来。据此,由金陵徙泰和的第14例廖姓与王氏来泰时间大约类似。因此推断唐宋之际来泰的有2、14、22计三例。再如7、9、12三例,始迁以来世代分别是8、10和9世,参照宋末的第1(6世)、5(8世)例,南宋初第17(10世)、23(11世)例,可以断定第7、9、12诸例宗族大致上始迁于南宋时期。又如第19例士奇本族始迁以来十八世,始迁时代当在北宋。第29例合族而居十数世、第30和32例宋代出过进士,因此这三例至少在宋代迁居泰和。第15、18、28例因记载简略目前尚难判断始迁时代。在上述泰和的三十三个宗族事例中,除去五个宗族未说明始迁时代外,把明确记载始迁时代的18例和根据谱序内容作出大致推断的十例相加,计二十八例。可知其中唐代迁居有四例,五代迁居有五例,唐宋之际迁居有四例,宋代迁居有十六例。换言之,明初泰和的大族不少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始迁该地的。上述泰和宗族始迁时间的考述以及泰和宗族谱牒记载,与前引士奇的论述是一致的。

泰和宗族迁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躲避战乱,五代避乱有第33例、北宋南渡有第23例、避宋末之乱的有第1例,大致上说,唐宋之际、两宋之际、宋元之际的战乱年代是明初泰和宗族由省外迁入的几个时期;二是仕宦留居,有第4、6、20、24、26诸例,仕宦留居者多是外省人;三是宗族分衍,第17、30是典型事例,谱序中多记载宗族是由府内或省内徙入,如第5、6、12、19诸例,一般来说,这是宗族分衍的结果;四是从妻而居,如第18、20两例,第18例不讳赘居,似可注意。还有的属于综合原因,如第25例实际上是兼有一和二两类原因。

“族况”一栏反映出泰和多望族。不少宗族诗书传家,文献不绝,仕宦显著,第1、2、3、4、5、7、8、9、10、11、12、13、14、17、19、20、21、24、25、27、30、31、32、33计二十四例均是,其中第3、24、30、32、33等例在宋代已有进士,而第2、5、10、14、19、21、24、25等例在明代科宦甚盛。有的宗族虽然不以科宦出名,但婚媾交往多显者,如第9、23例;还有一些宗族,谱序说他们前代曾经兴盛,如第2、22例;而第18例“世富”。这些宗族在泰和享有文化、经济或社会方面较高的地位。

泰和的修谱者中,有的是进士或中高级官员,如第1、2、7、10、22、30、31各例,有的是低级官吏,如第5、6、8、17、26各例,这两项合计十二例。有七例未记载修谱人,塾师、粮长、儒医各一例,其余十一例未记载身份,照情理说应当是族中地位较高有一定文化的人。修谱者多为士大夫。

修谱者或其宗族与杨士奇的关系自然是同乡,其中第2、7、8、9、10、15、22例有婚姻关系,第1、3、4、6、12、13、20、21、29例是世交或朋友关系,第24、25、26、28例是同学或师生关系,泰和一些宗族有在中央任官者,与士奇又有同朝的关系,第7、26例最为明显。没有反映关系的有五例,只占少数。可见通过乡里、婚姻、教育、仕宦、交往等关系,士奇同泰和大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撰写族谱序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这一关系的反映。

关于修谱情况,十七例未记载,十六例有所反映,其中说旧谱不传的有第2、3、11、16、19、22、28诸例,指出属于续谱和重修的有第1、2、3、4、5、7、8、10、11、14、15、16、19、21、26计十五例,属于创修的有第18例。就是说,明初泰和众多的宗族曾经修过谱,这些谱或存或残或亡,他们在过去修谱经验的基础上续修或重修了族谱,也有一些宗族创修了族谱。泰和宗族有较好的修谱基础,同他们望族的历史和人文传统是相一致的。

泰和以外的宗族与修谱

杨士奇还为泰和以外的三十二个宗族作有族谱序跋,数量几与他为泰和宗族所作族谱序跋相等。泰和以外的宗族与修谱状况请看下表(见第369页)。

泰和以外的三十二个宗族族谱序跋有刘、熊、蒋、王、史、李、颜、胡、丘、徐、陈、杨、傅、潘、吴、邹、况、郑、甄、袁、艾二十一姓。其中刘姓二族、王姓三族、史姓二族、李姓四族、杨姓三族、吴姓二族、袁姓二族,这七姓多属于大姓,故重复率较高,不过杨姓三族中有二族与士奇是同远祖或同宗关系。

从谱名看,庆源编一例、族谱十九例、家乘一例、宗谱一例、世谱二例、谱七例、家谱一例。同泰和一样,“族谱”仍是使用最多的名称,而以某氏“谱”的名称出现多达七例,也是可留意的谱名。

各族所在地以士奇同府为多。士奇的族谱序跋中,吉安府安福有第6例、庐陵有第7、13、14、29四例,吉水有第9、10、30三例,计吉安府八例。其次是同省的,首府南昌最多有七例,其中奉新有第2、8例,丰城有第19、20、23、28例,靖安有第25例。广信府上饶有第11例。毗邻的抚州府乐安有第18例,临江府新淦有第22例,新喻有第32例。同省的事例集中于中北部地区。同省除吉安府外计十一例,如加上吉安的八例,总共十九例。丰城谱较多,引人注目,是因为此地人文兴盛。杨士奇曾说:“丰城多前辈君子,吾少而学也,盖景仰焉。仕于朝四十年,丰城之仕京城者又多才且良,不忝其乡之前闻人,吾皆得与之游。”可为注脚。省外北直隶保定府雄县有第1例,河间府庆云有第27例;南直隶扬州府仪真有第3例,应天府溧阳有第5例,苏州府长洲有第24例,池州府建德有第26例;浙江绍兴府诸暨有第4例,台州府仙居有第16、17例,温州府瑞安有第21例,宁波府有第31例;福建福州府长乐有第12例;湖广荆州府石首有第15例。省外的十三例中,江浙地区占九例,居绝对多数,与该地区文化发达、望族兴盛相一致。

关于始迁时间和迁居原因,吉安的事例与泰和的事例基本一致,江西的事例也与泰和事例基本一致。说明江西中北部地区(吉安、临江、抚州、南昌等府)宗族的来源与形成有着共同的背景和过程。省外的事例中,迁居时间跨度较大,汉至明几乎历朝都有,而迁徙原因与泰和事例类似。

“族况”栏有二十一例有记载,其中第18、30例宋元已有科宦之人,第4、9、11例元代出过官员,第1、2、3、5、6、7、8、11、12、17、21、28、29、31、32计十五例在明初均出过官员。“族况”栏未有记载的十一例中,如参照修谱人栏,可知第15、19、22、23、24、25、26、27计八例为明朝中高级官员。总之,修谱的宗族一般在明代出过比较有名的科宦人物,而族况栏未有记载、修谱人栏为明朝中高级官员的事例,表明出仕者以修族谱为己任,他们视出仕为祖先所荫,通过修谱报答祖恩。

修谱人与杨士奇的关系,同朝和同官有八例,朋友八例,不过朋友中的第23、24两例实际上也是同朝关系,同朝与朋友关系有相当大的重叠。经介绍而作序的有四例。同祖先的有二例,祖上有交的一例。未记载的九例,但这些宗族均有出仕者,其中同省的七例,其关系除了地缘外,一般来说也应当是介绍、朋友或同朝的关系。

修谱情况一栏中,有十四例没有相关记载,在有记载的十八例中,可知有八例明确说是在旧谱基础上的续修或重修,一例可以断定是创修。所记谱系有的是支谱,如第8、9例,谱系长者有十一、十二世,谱南宋以来世系,如第11、24例;短者有五、七世,谱作高、曾以来世系,其世系当是始于宋元之际。

以故家为中心的谱论与族论

杨士奇对宗族的论述,每每谈到故家问题,这是他最重要的宗族观。他指出:“人之先尝有贵富,则不复计其功行,世率谓之故家,此自流俗之见耳。夫所谓故家者,必其先文行有诸躬,功利及于人,声誉有闻于时,子孙克嗣于后,而岂徒富贵之云哉。自流俗异见,于是闾阎畎亩猝起旦暮间,或贵或富,而饕詖忮害为豪者沿袭一再世,蚩蚩之氓遂相与目为故家,而君子不与焉。果若其故家,而后人有不能心其先之心,蹈其先之行,徒呺然自矜吾所从出异也,君子犹不与也。君子所尚者,前有道以肇之,后有道以绍之,而非徒以其贵且富也。”士奇批评了世俗以贵富为故家的看法,认为君子所尚在于道,实际上就是他“必其先文行有诸躬,功利及于人,声誉有闻于时,子孙克嗣于后”的观点,即宗族既要有以文行、善行名世的祖先,又要有此种祖业的继承者,这样才可以称作故家。他又对“文行”和“克嗣”有进一步阐述:“夫所号故家者,必其仁义之行、诗书之业有肇于前,有成于后,愈远而愈不替。苟非是二者,而徒恃其贵富,贵富不足恃,如子孙不能自修以善继,又或有忝焉者,此得号故家乎?”可见文行就是诗书之业和仁义之行。贵富不足恃,但文行可以“善继”,善继文行之家是为故家。

对“善继”的重视,在他所作的谱序中也有所反映。《傅氏族谱序》记载江西临江新喻傅氏元季因阻兵留家石首,后人欲访新喻不果,引以为恨。傅汝霖临终之际向家人表达了这种遗恨,并说其父就曾经留有重访故里的遗嘱。要求长子:“汝谨志之,汝兄弟异时几成吾志也。”于是长子启良记下遗嘱,其弟启让遂录之于傅氏谱。傅氏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达了继承父志、崇拜祖先的观念,修谱是祖先崇拜的反映。丰城史氏原出真定,元有因仕流居邓州者,明初史文质官丰城,后卒于官,贫不能归,遂葬此地。子伯允因家丰城。《丰城史氏谱序》说:“伯允惓惓于光续先世而卒,赍志以殁,临殁顾其二子纯、安曰:必成吾志。又啮安臂申谕之曰:汝必勿忘。”后来史安“孳孳访求真定及邓之族与谱十数年”,可见寻根访祖、绵延世系的力量之大。

士奇对故家善继的期望,往往在谱序结尾的寄语中表现出来。他在《陈氏族谱序》最后说:“如继,今其族之人,因其所著谱以究夫世德之源,因其所示训以勉于自立之道。将陈氏之贤彬彬而出者奚啻于是欤。此作谱者之所望,遂为书其简首以俟。”在《郑氏族谱序》也指出:“至于今,其后嗣益众,诗书仕宦往往有闻,非由上世功德及人之深者之所遗欤。吾于斯谱,盖敬叹其源本之厚也。传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郑氏必有贤子孙力学蓄德复振于后欤。”在士奇看来,世德是宗族承上启下的力量源泉。

善继祖先文学、德行的故家,必能大其后、亢其宗。他论述勋德的重要性“:余闻有勋德于世者,其后必大,夫心存乎国家,功施于社稷,宏拯斯民,戴安天下,此勋德之盛也。”又说,“世所恃以亢其宗者”在“诗书忠厚之习”。强调文行振族的作用。

士奇的故家思想与泰和多世家望族的社会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唐宋以来,科举制成为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士奇谈到泰和的大家族时说:“西昌以科第名家者十数姓。”本文第一部分所引杨士奇《泰和王氏族谱序》也指出:“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啻数十姓。”这些故家在元朝末年的因战乱而动荡的社会里,受到沉重打击。士奇在《清溪杨氏先德录》还写到:“更元季数十年,兵戈寇之祸,糜坏之极,凡名家巨宗倾圮消灭,皆不能存什一于千百。”正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目睹名家巨宗的倾圮消灭,士奇思考故家盛衰原因,探索故家的复兴之路。《彭氏族谱后》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思考:“世之所谓故家者,必其先世有勋业,有德义,有文学,表著乎当时,或传诸国史,或见诸巨公硕儒文章之所记载。后世观其所录,知其人因思识其子孙,则其有存而不致乎绝续者,盖百中得十而已,而十之中求其皆良善不愧其先者,又仅得三二焉。岂其先世所积者不足以贻谋垂裕哉,抑或后之人有不克善乘者乎?其亦必有系得不得于天者然矣!吾邑以勋业德义文学称故家者,亡虑累数十姓,而邑中为盛,屡更时变,邑中故家其子孙不凋丧灭绝,则迁徙离散如风涛烟絮,播荡无极,故虽有良善,不愧其先者,人亦鲜知其为某氏之遗也。是以求其连十数世合族而居,尊卑耄稚朝夕必聚,出入必偕,人皆知其为某氏之遗者,仅见月池彭氏一姓而已。”故家难求长盛,而像月池彭氏十数世合族而居,硕果仅存,更是难上加难,可见社会历史的严酷性。因此士奇提出善继诗书之业、仁义之行的重要性。

同类推荐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列清单强迫症患者必读。康夏:专栏作者,偏执病人,分类狂,绞尽所有脑汁为构筑美好乌托邦书写清单。
  •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热门推荐
  • 双色魔狐

    双色魔狐

    魔法和剑士的世界,不强力也能成为主宰亲情,友情,爱情的交集泪水,欢笑在乾坤中荡漾黑暗的月神铸就朗朗乾坤不是只有光明才能温暖大地黑暗的极致就是光明八卦,黑与白相生相克相克相生万物分阴阳,白天与黑夜勇往直前只为和他,和她,和它相生相守爱情,友情,亲情魔狐,为情而生
  • 医世倾城王妃很淡定

    医世倾城王妃很淡定

    一场奇葩的穿越,让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淡定姐终结了一个腹黑男。
  • 20几岁要知道点历史常识(外国卷)

    20几岁要知道点历史常识(外国卷)

    《20几岁要知道点历史常识.外国卷》是一本用小标题形式解读外国历史真相的书籍。本书从历史谜团、世界历史进程、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战争、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几个方面来阐述外国历史,尤其注重的是西方历史。本书让读者对外国历史有重新的认知,并开阔读者的思维,吸收外国的历史文化精髓。
  • 信我打你吗天道

    信我打你吗天道

    晓白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和厚颜无耻的恶魔搭话,如果他能真正预见未来的话,他一定会高贵冷艳的撇那只恶魔一眼,不屑的冷哼一声然后转身潇洒人生去,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天意不可违,命中注定他要和这只恶魔纠缠不休……晓白“我拒绝傻子靠近。”某只恶魔明目张胆的挪挪蹄子靠近“白白傻子是谁?”“..是你!请离我远点谢谢!”
  • 星夜华年

    星夜华年

    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背景,加工成了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女人,在当今社会的经历。总有一个情节,一种感觉,能引起你我的共鸣。本书不签约,随笔。版权归我所有。
  • 紫发王妃

    紫发王妃

    一头紫发,世人唾骂,家人冷落。她无才?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她毫无战气?错了,她这招叫,扮猪吃老虎。
  • 花开舞语

    花开舞语

    她叫艾小玫是个倒霉孩子,穿了...她叫花若儿,是艾小玫的重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做最好的销售员

    做最好的销售员

    本书从销售心理、沟通谈判、策略方法、自我修炼四个部分出发,对快速提升销售业绩,为想从销售的隧道中走出来的人、想在销售的战场上扬起胜利旗帜的人提供了一个可做最好的销售员行的范本。
  • 道士无名

    道士无名

    刚出生时我们什么都不是,伴随着成长我们会被赋予不同的身份。能力加天赋,生发出不同的等级与作为。无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命刚开始似乎对他不公,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但他生存的环境却又给了他无穷的资源,改变命运只有靠他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古代仙侠奇幻的世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一切尽在“道士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