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不仅是物,也是事;不仅是事物,也还是事情和人情。同样,古建筑文化必然要透射一定的文化现象和一定的人事状态。以古建筑文化为旅游对象的活动恰恰是要将一定的文化和一定的人事,以历史的语言形态,讲述“虽过去,却实在”的物、事与人情。
因此,古建筑文化不应当只是浅层次的展示存在的历史实物形态或朗读一段历史剧情。即使对于经济层面的旅游文化来讲,古建筑也不仅仅是“眼球经济”和“眼睛文化”,而是体现着某种感悟层面的“心灵经济”和“心性文化”。古建筑文化不是仅仅让后来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视历史,它更需要我们在与眼前景物的心灵对视或心灵对话中收获一种灵感。旅游意义上的古建筑文化教育,不是建筑技术的掌握,而是建筑艺术文化的整体把握,从而使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工作中,为旅游者解读古建筑历史提供比较有意味的“历史阅历”。
中国古建筑文化,是历史上“人的灵魂活动”的雕塑,是古往今来“人的意义化”的风景。学习古建筑文化就必然要达到“灵魂风景”的感触和“风景灵魂”的感悟。至少,应当向“那个境地”“趋步”。
基于这种思考,本教材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古建筑的文化体系为编写脉络,以试图解释中国古建筑文化体系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内涵为编写重心,以具体的建筑物体为学习的参照对象而不仅仅是接受对象为考虑,以牵引受教育者在文化“传统与现实”中所能产生的思索为手段,以建构中国古建筑文化初步认识为编写目的。
本书在以上指导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编写思路是:宏观上,以古建筑遗存实物为点、以建筑文化艺术为线,以一定时代的人文历史为面,完成中国古建筑文化应当反映和传达的“历史信息”,并成为我们解读“历史中国”的一个视点。微观上,叙述古建筑文化空间纬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如从建筑总体文化渊源→各派文化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各具体艺术门类对古建筑的衬托→建筑群落→院、屋、房的介绍),形成从广泛到精炼、从广博到精深的总结;叙述古建筑文化空间经度的建筑艺术特点(如从史前社会→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的阐述),归纳出中国古建筑文化历史走向的特征。在具体建筑构件文化上,力图以小见大,以大鉴小,达到能够睹物见性、思事出情,从而使中国古建筑与古建筑文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和“有历史的生命”,使读者在了解学习中国古建筑时,既能从现代走近历史,又能从历史走向未来。
为体现编写思路,本教材编写的分段意图是:层次格式上注意以古建筑文化渊源、历史特征、建筑鉴赏为主要层次,构建符合中华民族文化思维的传统方法(如每章基本都遵循文化渊源→历史特征→建筑鉴赏的思维线索);注意古建筑的“词汇意义”,在每一形制建筑中,都交代其基本建筑配置、构件,并成专项成文式(或大节或小项),如殿、堂、亭、阁、斗拱、榫铆等。注意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审美感染,贯穿在古建筑文化的美学传达几乎在每一章节都有涉及。
本书共分九章,以中国古建筑概述、中国古代都城与建筑、中国古代宫殿与民居建筑、中国宗教建筑、中国礼制性建筑、中国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塔建筑和其他古建筑八大子建筑体系为编写模块。每一模块均以从大到小的思路进行陈述。阅读思维也是立足于对每一章文化知识的掌握后,通过具体建筑艺术的解读和欣赏,达到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充分理解,使历史的“见证”成为自己的“见识”。
本书在编写中,特别注意了事与情、物与理的关系,避免了在写“凝固的文化”时,缺少“鲜活的灵性”的缺点,使古建筑文化介绍走出了“冷酷的过去”,而置身于“喧嚣的现在”;还特别注意了在以“文本模式”激活历史灵魂的过程中,运用近似“散文式”的语调,使枯燥的学习弥漫“情理熏陶”。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等教育人文知识基础教材,还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辅助读本。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系吴玲教授、朱晟轩老师的热情关注与无私支持。本书中的部分图片引自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在此以诚挚和感动的心情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