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在飙升前已经购入,尤其是购入了几套的阶层。不用说,这通常属于高收入阶层,他们有能力这么做,甚至可借助按揭贷款而买入更多的房子。当然这些房子基本上不是用来自己居住的,因为用以居住或改善居住的房子早在1990年代的房地产热中已经解决了。因此,这次的大买特买行为纯属投资或投机的性质。
由于资金足、信息多、“觉悟”早,因此早在这次房市尚在扭捏前行之际,他们已经果断介入。在其他阶层或跟进或犹豫不前时,他们又加大了购买的力度。这样,当房价果然开始加速上升,并终于出现飙升时,他们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中等收入阶层则可分为几类。对于一部分已有多年积蓄,因而在此前已解决了基本住房需要的人们来说,再买一套的积极性并不很大。因此在前面所引用的数据中,我们已经看到该中间阶层已将居住支出放在了第5位。但是,其中亦有一部分人当房市出现了“热炒”的苗头后便果断地跟进,用积蓄或按揭进行了投资性或投机性购房。因此,在今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来分享这次飙升的战果。较为倒霉的是刚刚进入这个阶层,而且又无甚家底的人。在房改完成后,他们中有的尚能享受到一定的购房补贴,有的则一点也不能享受,因此虽有心买房却底气不足。当房价开始爬高时,他们就更加缺乏勇气了。最后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价由小跑而快跑,由快跑而狂奔了。
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最差。但由于恩格尔系数的高高在上以及子女教育负担的拖累,因此在不少中等收入阶层已完成了基本住房条件的改善时仍然无力问津。直到社会上买第二套房已蔚然成风时他们才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打算,表现为在2003年的消费支出中已将居住列在了第3位(中等收入阶层放在了第5位,而有再度抢购能力的高收入阶层亦只在第4位)。但这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准备,而不是完成。以2003年的上海为例:在关于收入较低的60%的家庭的数据中,无论是关于购房支出的数据,还是关于物业管理费的数据均表明这部分家庭的住房条件依然较差,绝大多数家庭并未购房。至于他们在2004年中的表现,现在并无公开的数据可以证明,但估计情况会更加不妙。因为在一周一个价,甚至一天一个价的2004年上海房市面前,估计不少人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了。若有人竟敢奋不顾身地买到手的话,真不知算不算火中取栗呢?如今央行终于发出信号,以提高按揭贷款利率来平抑房价。一旦房价有所回落,早早买进者因获利已丰倒也不怕,最倒霉的恐怕就是那些最后买进的低收入阶层了。
由上可见,各阶层在大转折中的表现是很不相同的:高收入阶层是这场大转折的主动发起者和最大受益者,中等以上收入阶层则在这场大转折中扮演了积极跟进并相应获利的角色。相比之下,中低收入阶层则因能力有限而在这场大转折中表现出相当被动和落伍的状况。
三、产品选择上的差异
各阶层由于需求层次及能力上的不同,在新的主导性消费面前必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下面就以城镇居民为例来作比较。
1.高收入阶层讲究的是品牌和舒适
该阶层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在产品类型的选择上可以放胆地买最好的。在专业知识不够,因此无力辨别好坏的场合下,花钱买品牌就成了实现这一选购的最佳途径。而且使用品牌往往也可以招来羡慕的眼光,从而可满足受人尊重的需要。
在教育消费上,该阶层不少成员无论花多少钱也要让子女进入国内外的名校。不少自己没有多少文化的大老板们却会自豪地告诉别人:子女就读的是国内外的某某名牌大学,等等。即使这些老板本身也会以几十万元去某著名院校读一个不用考外语的EMBA,除了得以“充电”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拥有名校的文凭,并可以在别人谈论某位名人时告诉他:“他就是我的老师(或同班同学)。”
在住房上,若听到有人在炫耀自己买了两三套房子的话,这个阶层多半会嗤之以鼻,视其为下等角色。因为在这些早就拥有数套房子的阶层看来,最重要的乃是房子的地段、款式和功能。一般阶层是几年装修一次,而他们却是几年再重新购买一套,大有“与其在装修上费神,还不如重买一套来得省事”的气派。
在购车上则犹如一般人们之购买服装,喜欢了就忍不住地要买,似乎汽车也已经成了一种“冲动型产品”。不少人会在不同的场合或过一段时间后开不同的车。在强调这么做是如何如何地舒适的同时,往往又显示了这种讲究背后的经济实力,因此很容易从旁人连连称是的谦卑和羡慕中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在2003年全国城镇每百户仅拥有1.36辆家用汽车的平均水平下,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阶层则达到了每百户拥有8.54辆的水平,可见家用汽车主要集中在这个阶层手里。
2.中等及中等偏上收入阶层讲究的是效率和性价比
中等收入阶层正处在全力追求发展的层次上。其中以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一族,本身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的经济能力,因此在产品的选择上往往属于最具理性的消费群。他们既不像富人阶层那么讲究品牌和舒适,也不像低收入阶层那么追求便宜,而是理智地关注产品的性价之比。力求在同样的价格下获得更佳的性能,或对同样性能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来获得。在新的主导性消费大潮来临时,他们基本上能通过本身的努力而跟上这一潮流。
在教育消费上,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自身的继续教育,他们都会舍得投资。由于目标明确(较少沽名钓誉)而且智商较高,学习上通常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在购房上,只要拥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和积蓄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完成住房条件的改善,甚至可买下第二套房子。当然所购的房子必定是地段、房型、质量和价格等多重因素权衡下的一种妥协性产物。
某些方面的缺憾往往是为了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而不得不有所让步的结果。
在家用汽车上,2003年该阶层中的中等及中上等收入层每百户的拥有量为1.62辆。当然所买的车不可能像富人那么高级豪华,因此车子基本上属于效率工具的性质,当然在多数人还没买车的情况下也还可以有那么一点点“身份象征”的成分。只是当车主人被人问起车型时,却难免有些底气不足。至于该阶层中的无车族,虽然在买车上可能会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时不时地打个的(即乘坐出租车)或搭乘朋友的车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会以公交车或单位班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
3.中低及低收入阶层讲究的是基础功能和价格
中低及低收入阶层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均在40%以上,因此在城镇中还是属于较为困难的群体。由于经济能力的严重落后,面对新的主导性消费,该阶层经常会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消费目标已通过媒体、影视和供应商的宣传而激起了绝大多数人的欲望和向往,中低收入家庭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该阶层既需要解决过去消费时代中的“未达标”问题,又要应对新的消费革命起点更高的问题,因此别说是紧紧跟上难以做到,就连还上过去时代的“欠账”或踏入新消费时代的门槛也已属不易。
在住房上,以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上海市民为例。2003年上海家庭人均支出的物业管理费为64元,而该阶层的平均水平则为16.5元,这种水平所反映的居住状况不但与新购房无缘,就连按老房子算也是够小、够差的了。再以全国城镇每百户家庭所拥有的电脑量为例,2003年的平均拥有量为27.81台,而占总户数40%的中低及低收入阶层的平均拥有量则为10.31台。按理说,电脑已属于信息时代的基本工具,能否熟练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和就业能力。但该阶层中却有近九成的家庭在价格一跌再跌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电脑,这不能不令人对所谓的“贫穷的代际遗传”之说产生担忧了。
由于过去消费的“欠账”尚需弥补,加上40%以上的食物开支,该阶层在追赶新的主导性消费上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两个特点:一是看重价格。由于钱少事多,人们恨不能把1元钱掰成两半来使用。这种财务上的窘迫,加上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该阶层在作相关购买时往往会过分看重产品的价格,因而常常会将功能或款式已经过时的产品作为首选对象,强调的是便宜和实惠。二是有选择地跟进。全面地跟进新的主流消费已不可能,因此只能有保有压,以压抑一些需求来尽力保证另一项更重要的需要,比如说教育。尽管如前所述要想在教育消费上完全达到主流的水平是很困难的,但很多中低收入家庭还是千方百计地让子女尽力跟上主流的步伐。这种选择令人钦佩。因为跟上代价越来越大的教育消费,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则意味着必须相应压缩其他方面的需求,甚至包括基本生存方面的需求。
这必然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在今天物质资本相对过剩而人力资本的质量则日益重要的情况下,抓住了教育就有可能抓住了改变贫困“基因”,并打破贫困的代际遗传的关键性因素。
四、市场地位上的差异
这里所要讨论的市场地位差异指的是各阶层之间在交易主导权、对市场走势的影响力以及主观感受等方面的差异。
1.高收入阶层
该阶层在消费市场的大转折中处于领先者的地位。由于其巨大的购买能力及其对于品牌的偏好,因此消费上往往具有金额大而集中的特点。在不少商家的眼里,他们就是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最优客户和衣食父母。物以稀为贵。为吸引住这批贵宾,商家们会争相在信息提供、服务到位及多种优惠上绞尽脑汁、推陈出新,甚至千方百计地去打听和获取富人们的手机、电话号码。在这种交易条件下,该阶层所拥有的主导权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尽可挑三拣四,提出要求。为了不失去这些可贵的盈利机会,商家们对于这些贵宾的挑剔和要求会非常重视,甚至言听计从。这实际上等于是在按客户的指令来安排自己的资源。富人阶层对于市场的影响力由此而可见一斑。
此外,由这种购物或消费的过程所带来的主观感受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并总能得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因此客户所获得的满足感或总效用是很大的。该阶层的马斯洛层次主要的是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品味低些的成员因偏重于他人的尊重和羡慕,因而正可以从这种购物氛围中获得某种快感,有些人并因此而养成了购物癖。品味较高的成员虽厌恶低俗的奉迎,但对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商家高度的专业性评价,也依然会感到一种满足。因此一般而言,该阶层总能因商家的精心服务而从购物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2.中等及中上等收入阶层
如前所述,这是一个以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为主体的阶层。
他们的收入稳定且消费理性,因此所购的产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档次。
对于这个随着改革开放而日长夜大的中间阶层,各路商家一般都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千方百计地从产品设计和各种优惠方面来吸引他们,从长计议地来培育未来的黄金客户。因此该阶层在交易中也往往拥有较多的主动性。此外,他们对于产品的批评和建议也因为较为专业而更容易受到商家们的重视和回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市场的发展。交易中的这种地位和待遇往往也可以给这个阶层带来较大的满足和快乐,而这种感受又会反过来激励他们去挣更多的钱,以实现更多更高的消费目标。
3.中低及低收入阶层
这个阶层以很低的收入既要去满足过去时代尚未“达标”的需求,又要去追赶新兴的主导性需求,因此用起钱来就特别仔细,在购物上往往具有价格低而量又小的特征。从整体上看,这个阶层的人数相当多,再小的需求若加总起来也是一个规模可观的市场,因此按理说也应该值得重视。但由于其落伍和分散的特性,这类需求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色彩和影响力,因此在一般的企业市场考察中往往会被忽略不计。由于多数人视其为没钱可赚、最不值得一做的生意,因此不但做的人较少,即使有人做了在交易过程中也往往是一副不屑的神气。在这种背景下,中低及低收入阶层在交易中是很难有什么主导权可言的。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产品已属不错了,至于让商家再去改进之类的事情就基本免谈了。同时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购物和消费,也难以产生像中上等阶层那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不少人还经常可能因遭白眼而生闷气。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断定该阶层的生活就一定都是灰色或愁眉苦脸的,有些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一点也不输于富人。他们会以很少的开支照样过出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生活来。
案例1:令富人羡慕的笑声
有两位身价均过千万的朋友告诉我一件真实的经历。有一天经熟人介绍,他们来到了一个由残疾夫妇组成的家庭中。室内摆设极为简陋,简直可称之为家徒四壁。可双腿残疾的男主人却极为开朗,尤其令人惊讶和难忘的是,谈话中的任何一点点的乐趣都会引起他爽朗的开怀大笑。正是这种发自肺腑的开心大笑震撼了这两位富人。他们说,按理说我们比他家幸福得多了,可是这种开怀大笑我们已很少有了,甚至也很少见到了。由此而引发了他们对于生活理念的深思。
案例2:小摆饰令蓬荜生辉
一位家住河南省小城镇的朋友告诉我,她的父母均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较低。但操持家务的母亲,总能像魔术家一般地,让居所每过一段时期就发生一次焕然一新的变化。很多人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她家比较新潮。这位朋友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告诉她,原因在于经常会添置和更换一些小东西,比如台布、人造花、沙发巾和一些小摆件等等。这些东西价格不贵,却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因而容易让人产生眼睛一亮,继而心情也随之舒畅的效果。母亲还说,即使平凡家庭也要经常有些变化,否则更会让人觉得生活没有味道。
从这两个真实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大小,并不简单地同收入或物质上的占有量成正比。有了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就能使同等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出更多的幸福感来。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详加讨论。
五、高收入阶层的市场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