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5500000020

第20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5)

嬗变路径之二:解构主义方向

伊格尔顿如是说:结构总是预设一个中心、一项固定的原则、一套意义的层次,以及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写作无止境的变异与延迟所质疑的,正是这些概念。换言之,我们已经从结构主义时代迈入后结构主义君临的天下,其思想的时尚涵盖了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结构活动、法国历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著作、法国心理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以及女性主义哲学家与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写作。

一、罗兰·巴特:文是一种织物

罗兰·巴特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文论家,思想复杂多变。因其多变性,他本人曾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变色龙,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道出了他思想中的转变。他早期执著于结构主义,后来却转向后结构主义。这一点在他的《S/Z》中就可以看出来。《S/Z》中劈面而来的是对早期叙事分析家的一顿批判。他幽默风趣地讽刺了自己早年的苦心经营:“据说,某些苦心修行的佛教徒能在一粒蚕豆中看到完整的景致。的确,这就是最初的叙事分析家所试图做的:在单一的结构内看清所有世界的故事(从古到今,它们数不胜数)。他们想: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象出它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再制定一个大结构,这种结构又应被重新运用(为了验证)到每个叙事文。这一任务令人精疲力竭,最终让人毫无兴趣,因为文本失去了差异性。”巴特因结构主义成名,又成功地从结构主义阵营内部走了出来,成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研究者绕不过去的灯塔。他的思想无论对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的影响都非常大。苏珊·桑塔格曾说:“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特是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而在他的思想中,“文本”思想最具吸引力。正如汪民安在《谁是罗兰·巴特》的结尾所宣称的那样:“巴特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复杂的概念,是他的‘文本’概念。巴特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然而,他对这个概念的自我注解则是经典性的。这个概念已成为解构批评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词语,巴特的‘文本’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同德里达的‘延异’具有哲学上的相关性,它们都旨在将写作、作品、阅读从独断性的神学中解救出来,因而,文本具有一种类似于巴赫金的狂欢性。”

巴特对互文性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关于互文性的思想散见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

(一)“作品”与“文本”

巴特区分了作品与文本。在他看来,“作品”是牛顿式的封闭系统,“文本”是爱因斯坦式的开放体系。“文本与作品不应互相混淆。作品是一件完成了的、可以计量的、占据一定物理空间的物品。文本是一个方法论的场域。因此,我们无法对它进行计量,至少传统的方法无法奏效。我们全部能够说的只是某部作品中有(或者没有)文本。‘作品可以握在手中,而文本存在于语言中。’”

他还区分了“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可读性文本”是具有固定意义的传统的文本,作品只具有单一意义,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斥。而“可写性文本”则属不确定的开放文本,意义随着读者的读解而无限滑落,意义在读者的参与之中无限增生,意义最终会滑向碎片化或走向虚无。

巴特认为文本没有中心。为此,他将文本比喻为洋葱头。这种文本不同于以往的批评长期以来对中心的追寻,认为文本犹如桃子或苹果之类,透过表面还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意义所居之处,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表层的剥离而获取中心意义。巴特认为这种做法是文学批评的陈规陋习,早已过时了。他认为倒不如将文本比作洋葱头:“这是一种多层(或等级、系统)构造,它的体内没有中心,没有果核,没有秘密,也没有不可简化的原则。除去它层层包裹的无限性,此外一无所有。而这一层层绵延不绝的包裹除去构成洋葱自身的外观之外,也不包含任何其他内容。”

巴特热衷于一种片断式写作,喜欢结构松散,不喜欢走样的秩序。《文之悦》由46个片断组成,排列顺序完全按照字母的顺序而来,对于巴特这是一种隐喻,他试图用表面的有序来揭示内部的无序与无中心,这正是他语言学思想的一部分。《S/Z》则更为厚重,全书由93个片断组成,巴特对片断的极端强调与尼采、维特根斯坦、帕斯卡尔、王尔德、卡夫卡、蒙田、爱默生、克尔凯廓尔以来对片断式写作或片断式思维的偏爱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一种片断性。全书有80个主题词条情境。就文学批评角度,这是“一本解构主义的文本”。发表于1975年的《罗兰·巴特自述》也是以片断方式写作的,“对于片断的喜爱由来已久,而这,在《罗兰·巴特自述》中得到了重新利用。在我写作专著和文章的时候(这一点我以前不曾发现),我注意到,我总是按照一种短的写作方式来写的,即以片断、小幅图画、冠以标题的段落,或以条目来写的——在我的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我甚至只写短文,而没有写成本的书。这种对于短的形式的喜爱,现在正在系统化”。除了在整体风格上的片断性外,巴特在文内还充斥了各类话语的片段(fragments),“fragments”这一词又可以解释为片简、断片、掌中小语、精致的极短篇等。对于自己文本创作中的这种偏爱,巴特这样解释:“喜欢发现,喜欢写开头,他借此繁殖这种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写片断的原因:如此多的片断,如此多的开头,如此多的快乐。”片断式写作几乎成了巴特的一种习惯、兴趣。他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语言与写作既是他的社会参与方式,又是他的兴趣所在。

巴特强调正是互文性造成了文本的乐趣,使读者有可能成为文本享乐主义者。在《文之悦》中,他提到了自己关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他说:“我品味着句式的统治、来源的颠倒,享受着让前文本来自后文本的这种随意。我知道,至少对于我,普鲁斯特的作品是参照,是普通数学,是整个文学宇宙学的曼陀罗——正如塞维尼夫人的书信对于她祖母、骑士小说对于堂·吉诃德一样。这丝毫不意味着我是普鲁斯特的‘专家’:是普鲁斯特向我走来,而不是我去呼唤他;他不是‘权威’,他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记忆。这就是互文:生活在无限文本之外的不可能性——无论这文本是普鲁斯特,是日报,还是荧屏:书造就意义,意义造就生活。”这是一种互文性体验,在巴特看来,互文性正是汇聚在读者这一空间。然而他的“读者”却不是普通读者,在他看来,“读者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生平、没有心理的人;他只是把构成写作的全部痕迹聚拢在同一场域中的某个人”。正因为这样,读者是文本交汇的空间,也是互文性的聚集之所。

(二)织物论与文际关系

“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其实都是其他文本的引用与转化,作者引经据典、精心设计、驾驭文本,其实都脱离不了从广义的文化文本中获取有益材料。每个作者都在创作自己的怪物福兰肯斯坦。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纽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他把这种状态比喻为长筒袜的网状结点,这就是互文性。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而这本大书是由各种各样的文本构成的,充满了互涉性。后来的作家在创作时已经无法也无力跳出这一广义文本的圈套,从而无力地陷入这样的状态之中。在巴特看来,文本不同于传统“作品”,文本具有多元性、复数性,是由众多的能指编织而成的织品。文本是由无法追根寻源的、无从考据的文间引语以及典故、格言、谚语等构成的编织物,文本总在指涉着其他文本。

在其名著《S/Z》中,“编织物”、“星形裂开的文”与“声音的编织”等小节中呈现出了互文性的文本思想,“符码是引用的透视远景(perspective),是结构的蜃景;我们只知其出发和回返;那些从符码产生出来的单位(我们为其编制了清单),它们本身始终是文的种种门,是内在蕴含的旁逸蔓衍(digression)的征兆、路标,指向清单目录的其余部分(绑架指涉每个曾被写过的绑架);它们是这么一大堆永远已经读过、看过、做过、经验过的事物的碎片:符码是这已经的纹路。符码引用已写过之物,也就是说,引用文化这部书,生活这部书,将生活看作文化这样一部书,它把文转变成此书的简介。更确切地说:每个符码都是一种力量,可控制文(其中文是网络),都是一种声音,织入文之内”。

在《文之悦》中,他指出:“文重新分配整体语言(它是这种重新分配的场地)。这种解构和重构兼具的途径之一,便是对种种文进行排列,对在所探察之文周围、归根结底在其内部存在过或依然存在着的种种文的断片进行排列:所有文都处于文际关系里,其中在不同的层面,以或多或少可辨识的形式呈现出另外的文;先前的文化之文和周围的文化之文;一切文都是过去引文的新织品。块块段段的符码、惯用语、富有节律的形式、社会的群体语言的片段,等等,都传入文里,在其中重新分配,因为在文之前及周围总是有群体语言存在着。文际关系特性,为一切文的性状……”

互文性思想是巴特文本理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1967年,他开始推崇由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雨果的还是巴尔扎克的,表面上看来是一连串的字符,但实际上却是文际关系交汇的场所,充满了对其他作品的重复、戏拟、回响、转换等,这就是文本间性。他在《文之悦·文际关系》中写道:“读司汤达引述的一文,我在一个微末的细节中发现了普鲁斯特。莱斯卡赫的主教以一连串琢磨过的称呼来称他的代理主教的侄女(我的小侄女,我的小朋友,我可爱的褐发姑娘,哦,小馋嘴呵!),这令我想起在巴贝克大酒店,两位少女信使玛丽·热内和塞勒斯特·阿尔巴雷称呼叙述者的方式(哦!满头松鸦般黑发的小淘气,哦!机灵鬼!朝气呵!可爱的皮肤!)。……常套的延伸,源起的颠倒,先前的文从后来的文中逸出来的从容不拘,这般滋味我都尝到了。我意识到,至少就我自身而言,普鲁斯特的作品是参照作品,是普泛的准则,是全部文学的曼荼罗——犹如塞维尼夫人的书简之于叙述者的外祖母,豪侠传奇之于堂吉诃德,等等;这并非意味着我在各方面均是一位普鲁斯特‘专家’:普鲁斯特乃是突然降临于我的脑中,而不是我召唤得来的;亦非一位‘权威’;仅为一种往复而现的记忆而已。这便是文际关系:于无限之文外生存,绝不可能——无论此文是普鲁斯特抑或荧屏:书创造了意义,意义创造了生命。”在44个片断文论中,巴特明确地提出了文是织物。一开篇便直截了当地提出:“文(Texte)的意思是织物(Tissu);不过,迄今为止我们总是将此织物视作产品,视作已然织就的面纱,在其背后,忽隐忽露地闪现着意义(真理)。如今我们以这织物来强调生成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不停地编织中,文被制就,被加工出来;主体隐没于这织物——这纹理内,自我消融了,一如蜘蛛叠化于蛛网这极富创造性的分泌物内。倘若我们喜好新词的话,则可将文论(la théorie du texte)正名为hyphology(织物论)(hyphos乃织物及蛛网之意)。”

为此,文不是揭示某种神学意义的单一直线,而是一个多维空间:“我们现在知道,文本不是由一些揭示某种神学的(仿佛是作者—上帝的‘启示’的)唯一意义的词语组成的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多种多样的写作在其中相互结合,相互冲突,任何一种写作都不是原作:文本是引文的编织品,引文来自文化的无数个中心。”在《作者的死亡》中,他说:“生活从来都只是对书的模仿,书本身也只是一个符号的编织物,模仿丢失了,被无限推移。”在《从作品到文本》中,他说:“任何文本都被夹持在互文中,因为互文本身也是另一个文本的文本间隙。这种互文不可能混同于文本的某个来源:寻找一部作品的‘来源’和‘影响’,那是为了满足传承的神话;一个文本所由组成的那些引文是无名的、无法定位的,但又是已经被读过的,是不加引号的引文。”

克拉克在关于米哈伊·巴赫金的传记中曾说拉伯雷的文学文本是开放的文本,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极乐文本及阅读文本时的极乐体验,但却有类似的说法。他列举了拉伯雷的《巨人传》,将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组合与实验看作快乐的弗兰肯斯坦式的实验,将拉伯雷比喻为一个莽撞的科学家,拉伯雷的文本则是由各种文本及其功能组成的大怪物。后代的批评家无法理解其中的妙趣,这也是巴赫金在《拉伯雷与他的世界》中宣称,在《巨人传》问世的400年来,在世界文学的伟大作家中,拉伯雷最不流行、最不被理解和欣赏的原因之一。好的作品需要好的阐释者,这就好比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赏识,《巨人传》在经历了数世纪的沉默、误解后,它的未完成性和丰富性,终于通过巴赫金的解读而重现耀眼价值,没有巴赫金,拉伯雷成不了拉伯雷,同样,没有拉伯雷,巴赫金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巴赫金。拉伯雷文本的后现代性恰恰是获取文本极乐的源泉,克拉克认为从这里可以产生一种恶意的快乐。克拉克口中的“恶意的快乐”与巴特的“极乐”是相通的,它们皆源于后现代文本的特性。一个文本只有恰逢其年才会熠熠生辉,在此意义上,《巨人传》生不逢时。其实,在文学世界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后现代影视作品《大话西游》便是这样。

同类推荐
  • 两年间

    两年间

    《两年间》:本书是作者于2010年、2011年两年间创作的一部诗歌作品精选,全书分为“心灵的旅迹”、“感念的触”、“澧水的情思”、“远行或怀想”共四辑。
  •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热门推荐
  • 花千骨2之卿骨天下

    花千骨2之卿骨天下

    “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白子画,若能重来一次,我再也不会爱上你,这是我、对你最后的诅咒。”花千骨临死之际,以洪荒之力解除了东方活不过二十五岁的诅咒,再度转世,这次他的命运将会怎样?竹染以换灵之术救回花千骨一丝魂魄,她终得以轮回,然而,妖神之力并未消散……
  • 番社采风图考

    番社采风图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不曾见他哭过

    我不曾见他哭过

    活着,总要去寻找些什么,总会去寻找些什么,然而我们究竟该去寻找什么,怎么去寻找?
  • 谋战

    谋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伟大的时代,在这大争之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封建帝制尚未成型。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强国合纵连横,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名臣显将,穷尽才华,各显风流。洛阳士子陈嵊师从鬼谷先生三年,学有所成,受命下山,先是助楚灭越,而后远走燕国,变法改制,拓取辽东,使弱燕一跃成为强国。他创立民家学派,却与整个天下为敌,别人的梦想都是合天下,对于他来讲,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 冷王的野蛮王妃

    冷王的野蛮王妃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
  • 在世界遇见你

    在世界遇见你

    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遇到的几率都是七十亿分之一。而对于林幼菽来说李天佑是太阳,她认为也许再也无法遇见比他更好的人,因此她整整等了八年。知道遇见了顾辰逸才发觉也许黑夜的星星才是她心中的那道光,在最孤寂的时候陪伴她的繁星。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因为你也会因此错过繁星。
  • 再会我的爱人

    再会我的爱人

    门虽设,常掩秋来春去过;花尽落,曾是风吹雨打错;人亦错,时光亦过。我以安静的神态,捧着朵朵绽放的半枝莲守候你的到来,虽然感觉是那么苍老,可是却总觉得,我依然站在二十岁的时光里。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年少轻狂,不懂生离,不懂死别,不懂亲情,不懂何为爱。你好吗?
  • 忆昔恋

    忆昔恋

    再深的感情也会说再见,不想再给自己留什么回忆了。也许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完全没有写作技巧的诉说着回忆,忆昔恋,也许它会在下一刻完结。
  • 旧约流年

    旧约流年

    生活就是如此奇妙,只有逝去了你才会觉得它美好。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故事,但是却把自己定义为配角,殊不知,在别人的故事里,你也同样是主角。一本回忆录,记载了我们从高中相遇到相知的种种过往。
  • 直播真人秀

    直播真人秀

    直播穿越游戏世界的日常,享受多姿多彩变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