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精血,血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原料,须经“气化”才能变化成赤血,血在经脉中不停运行,有赖于“气”作为它的动力。但“气”必须依赖血才能发挥作用,即所谓“血为气母”。气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又能载气,若血虚不能载气,气将飘浮不定,散乱无根。气血以流通为贵,故血脉流通,则病不得生;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气血周流不休,才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血奉养周身,才有精气神的产生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人要健康长寿,必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统帅,而气的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的相互依存,相对平衡,人体才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
气血流畅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这是因为血液循行于经脉中,流布全身,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调控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提供所需的营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病因,包括七情、六淫、跌打损伤以及其他致病因素均会影响气血正常的运行,最常见的是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淤血停滞,由于淤血的产生和存在,原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便会发生阻碍,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且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生存环境和各种致病因素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淤血的发生,形成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这也是人体走向衰老最关键的致病因素。若遇这种情形,健康长寿的身体也就无从谈起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气血失调、气虚血瘀是脏腑病变和机体衰老的基本且又关键的致病因素,所以从调治气血的角度出发,就可调治脏腑间的病证,以此来健康养生来延缓衰老,这是异中求同的一种有效地养生保健措施。中医学素来把调养气血视为防治疾病,养生抗衰的重要一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强调了疏通气血,使气血保持流畅,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进而使脏腑、经络、组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保障人体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抗衰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双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长寿离不开阴阳平衡,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阴阳平衡是通过气血平衡来实现的,要想健康养生首要调和气血,气血调达寓意阴阳平衡,这是健康长寿的基本物质基础。
养生与养气血之二
我所在的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是一个集防病治病、健康养生、体质辨识、身体调护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调治中心。其中的针灸养生是我负责的主打项目。眼下中医养生劲头之强势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各种各样的养生书籍、讲座、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养生学说、方法、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谁不愿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呢?要健康,少得病就要养生,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那么,中医养生的根本又是什么呢?
养气血。西医说,人体的生存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中医则说,人体健康生长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气和血。人的五脏六腑、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要气血来供养,气血充足,经络畅通,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就容易得病。如果说养生是中医的特长所在,那么养气血调气血便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养气血简言之是“补”,通过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丰富的营养、科学的用药等方法来补足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调气血是“运”,把气血补养足了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运输到全身所需要的部位充分利用,否则充足的气血在体内堆积过多过久反而会成浊物成致病因素。时下很多肥胖病、糖尿病、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补的各种物质运送不出去,这类似于我们开工厂,先要投资即进食和药物,然后生产出成品即经过脾胃消化吸收成气血,关键是把产品运输出去被人体利用不能形成积压,即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前面都是辅助是基础工作,最后才是产生效益(身体健康)的关键。《黄帝内经·调经论》中说:“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在这里强调血气不和,运行不畅则生百病,言外之意,血气调和,运行畅通则百病不生。
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补养气血,尤其是饮食和各种营养品的滋补已成为时尚,也无需特别提醒,反倒是运行气血一直以来不被人们重视。似乎吃了营养,进行了滋补,身体就健康了,其实不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风寒暑湿燥火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喜怒忧思悲恐惊,会干扰气血正常的运行,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最终导致脏腑、经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出现病变,那么,怎样才能让气血运行通畅不出现逆乱呢?很简单,就是“疏通经络”。
前面很多篇章反复强调平时要注意疏通经络,因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会受阻,反过来气血运行不畅同样能堵塞经络。人体内有十二正经,八条奇经。当气血运行发生阻塞,经络不畅时,一般在淤滞不通的地方会产生按压痛,这也就是中医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出现这种阿是穴痛点,要及时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直到痛点消失,潜存的致病隐患就及时解决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健康养生的目的。
建国初期北京著名针灸泰斗王乐亭老前辈集一生临证经验,创立针灸疏通经络之法名曰“老十针”。这组穴位作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治疗方法,临证用之,效果显著。具体穴位:内关、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除中脘、气海二穴位,其他四个穴位左右对称,共十针。以针刺为佳平时按揉或拔火罐亦有效,旨在调理脏腑、疏通经路、调和气血。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病情酌配一些穴位,如心情郁结、肝气不舒时加太冲、期门;酒喝多了或油腻了加阴陵泉、丰隆;压力大、睡眠不香了加天柱、四神聪等。
通经络、行气血是有效的养生。把这种养生放在平时,一点点去积累就能把一些致病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养生与养脾肾
人体有五脏,它们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肾两脏是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五脏之病主要脾肾不伤,虽重不险。若脾肾功能亦败,往往病情立转危重。临床所见,大病、重病、危候的好转也大多是脾肾的向愈,病情由轻转重也表现为脾肾功能的受损。因此,观察脾肾功能的盛衰转归是判断五脏病变轻重以及人体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志。
脾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来供给。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是说,饮食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自然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灵枢·五味》中又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人若进食营养不足或不进食就会造成精气衰竭,影响机体健康。饮食有节,是维持人体健康,保护脾胃功能的基本原则。平素生活中,若过于饥饿(如因减肥而过度节食),则脾胃因无水谷化生精气,而造成脾胃自伤和后天之本亏虚;若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大酒大肉,必然损伤脾胃,造成气血生成匮乏,久之则元气不足,病害丛生。因此,饮食有节,保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使气血充盈,生化有源,则可享受天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所化的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以肾气盛衰为指标,以女子七,男子八为基数递进的生长、发育、衰老曲线,是中医学对人成长过程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肾所以称为先天之本,是因为肾精为人体生命活动和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肾藏精,是指肾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五脏六腑之精除输布全身外,余者贮于肾,以备需要。肾中精气的不断贮藏和输布,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若肾气不足,则五脏皆衰,或生长发育障碍,或衰老夭折。故中医有“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之说。
人体生命固然与脾肾关系极为密切,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心、肝、肺与生命的关系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主血脉,其华在面,正因为心具有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称“心为生之本”,即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的寿夭。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以此养生则殃。”肝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与人体气血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主藏血,具有疏气机,调节和贮藏血液的作用。《素问·调经论》中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与气是否能调和、平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肺在生命中的价值在于主气,不仅主一身之气,而且主呼吸之气,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个人身体要健康长寿,首先要重视气在养生中的作用。中医有句话谓之:“善养生者,必先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
养生与养生格言
中医有很多养生保健谚语,这些谚语简洁凝练,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如能在闲暇之时诵读,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这对祛病延年肯定是有帮助的。
下面这些谚语,人们可能早已耳熟能详,如“枪不擦不亮,身体不锻炼不壮”“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暴富欺贫,暴寒欺人”“甜言夺志,甜食坏齿”“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生”“有病早医,无病早防”“衣服早补补丁小,有病早治痛苦少”“贪吃贪睡,添病减岁”“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等。这些谚语像一味味保健养生良药,细细咀嚼之,怡神爽志,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又如,“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形象地说明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热饭冷茶泡,爹做郎中治不了”,指出了饮食寒凉的弊端。“若要孩子安,三分饥和寒”,则指出控制饮食,利用自然因素来增强孩子抗病能力的道理,尤其对当代社会独生子女中的“小胖墩”,此语更有借鉴意义。“找医生看病,不如找朋友谈心”,从一个侧面说出了与知心好友谈心聊天,倾诉烦恼,以排除郁闷,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这对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关系紧张的中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良药。其他如“今年笋子明年竹,少年体壮老年福”“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运动运动,病魔难碰”“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进补如用兵,乱补必伤生”等,这类谚语格言,既幽默风趣,又能启迪人的心志。
还有许多谚语是规劝人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如“睡觉不蒙头,清晨向外走”“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烟酒不尝,身体必强”“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吃饭不许闹,吃饱不要跳”,这些谚语不仅有利于养生,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修养和品位。
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可使机体的各种功能健康地运转,同时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急躁易怒,孤僻郁闷,沉默寡言,多愁善感,对身心健康都能造成不利的影响。类似的谚语有:“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等。以上这些谚语格言,平时能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人们的生活定会是另一番情趣。
养生治病两大功臣——任督二脉
我做针灸临床医生有二十多年了,工作中或闲睱时,总有针灸爱好者反复问我一个问题:“打通任督二脉是否一定能成为世外高人、武林高手呢?”这显然是经常看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才从中了解的任督二脉。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首先会想到任督二脉是不那么容易被打通的,否则,我们这芸芸众生不就有人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世外高人,武林高手了吗?
其实在历史文献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的确有一人,那就是印度的静树大师,他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历经宋、元两朝,一直活到明朝,晚年在珠峰顶上生活了七八十年,最后仙逝于珠峰,传说他寿命有三百多岁。西方总有一些探险者攀登珠穆朗玛峰,说是为了挑战人体的极限做科学实验,其中许多人登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峰顶静树大师的骨骸,以研究打通任督二脉的大师其遗骸有何异人之处?而在历史文献中,中国武林却没有任何人打通过任督二脉。凡与此相关的传言也纯属文人墨客的杜撰;其次,我们会联想到打通任督二脉非常玄妙,因为任督一通,自己就能长寿并成为世上仙人,这多好啊!那么,到底什么是任督二脉呢?打通任督二脉又是什么概念呢?
中医经络学中的任督二脉,是人体的阴脉、阳脉之海,又为人体阴阳之根,总督人体一身之阴阳。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叫做“不通则痛”,如果,平时我们身体上的任督二脉总是处于不通畅的状态,至少在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会出现剧烈疼痛,身体的阴阳也就失去了平衡,机体肯定就会生病了。所以,打通任督二脉并非中医的概念,换句话说,正常人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畅通的。那么,“打通任督二脉”的理论又是指什么呢?这种观点追根溯源与道家“小周天”的修炼密切相关。“小周天”气机的运行通道就是任督二脉,此任督二脉之“通”非中医经络中的任督二脉的“通”,二者之间“通”字同,而意不同。下面,就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详细了解一下治病养生的两大功臣——任脉和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