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制定。
(1)症状及体征:排便次数增多,排脓便、肛门胀感;腹痛、排便不畅,便形进行性变细;腹部或肛门指诊触到肿块;消瘦、恶液质等全身症状。
(2)直肠镜检见菜花状肿块或环形狭窄,或溃疡浸润,经病理切片证实。
(3)X线检查:钡剂灌肠示充盈缺损,黏膜纹中断,肠腔狭窄,块状阴影。
2.西医诊断:参照《美国NCCN直肠癌治疗规范2010版》制定。
直肠指诊:大肠癌约有7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70%以上的直肠病变是位于指诊可触及的部位,说明简单的直肠指诊的重要性。因此,通常直肠指诊应为常规,直肠乙状结肠镜检应视为基本的检查方法。
内镜检查:经直肠指诊未能获得阳性所见,对某些症状仍不能做出满意解释时,应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不仅能直接观察病变,尚可做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同时,如发现某些良性息肉,应能进行及时处理。
病理组织学检查:应用内镜检查对早期癌的确诊尚存在困难,如息肉隆起型早期癌常须与良性息肉或肿瘤型(Borr—I型)进展癌鉴别,而隆起凹陷型早期癌常须与局限溃疡型(Borr—II型)进展癌鉴别,故最终需依靠组织学检查确诊。息肉样隆起型早期癌,因有的是腺瘤内癌,据报道,单凭咬取活检其阳性诊断率只有40%—60%。另外,这种检查不能判断癌的侵犯深度。因此,多数主张对可疑早期癌的隆起型病变,应做肿瘤全切除,基底需切至固有肌层,切除标本应进行连续切片检查,以便正确判明病变性质和侵犯深度,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面对有蒂型粘膜内癌施行全切除活检,不仅可确定诊断,同时也可达到治疗目的。
影像诊断:钡剂灌肠X线双重对比造影是通常应用的方法,对直径1cm—2cm的病变检出率可达80%以上。X线检查时,根据直肠、乙状结肠的解剖部位,宜采用多体位的观察和摄片,以避免肠管重叠。除外肿瘤的大小,基于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应注意其形态改变。同时,尚须注意发现多发病灶以及有无腺瘤、早期癌或进展期癌的并存。此外,在影像诊断方面如灰阶超声和血管造影等检查,现已在积累经验。
3.诊断要点: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临床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肠腔狭窄症状,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肛门坠胀,便次增多,大便带血,色泽暗红,或夹粘液,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气滞血瘀证:肛周肿物隆起,触之坚硬,疼痛拒按,或大便带血,色紫暗,里急后重,排便困难,舌紫黯,脉涩。
3、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消瘦乏力,便溏或排便困难,便中带血,色泽紫暗,肛门坠胀,或伴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或绛,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槐角地榆丸加减。主要成分:槐角、白芍、枳壳、荆芥、地榆炭、椿皮、栀子、黄芩、生地黄。
加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主要成分: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五灵脂、蒲黄。
加减:兼见便血症状者,可加三七粉、仙鹤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主要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玄参。
加减:月将量少色淡,面色欠红润者,可加当归、鸡血藤等。
(二)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法:肛管癌溃烂者可外敷九华膏或黄连膏。
(三)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症:参照《腹部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制定。
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肿瘤已属晚期,合并远处转移、大量腹水、极度恶病质者外,均为手术适应症。
2.术前中医参与手段:术前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予以中药对证治疗,以达到消肿散结的目的。心理上给与疏导,减少焦躁、易怒情绪。
3.手术步骤
(1)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适用于距肛缘低于7cm,不能保留肛门的患者。切除乙状结肠下段、全部直肠及其周围组织如直肠窝内的脂肪、神经及淋巴组织,还包括肛门、肛门括约肌、肛提肌、全部直肠侧韧带和部分皮肤。手术步骤如下:探查;游离乙状结肠;游离直肠;切除乙状结肠;游离直肠周围间隙;切断直肠侧韧带;切断肛提肌、游离会阴直肠前间隙;移除标本;处理会阴部伤口;重建盆底腹膜、乙状结肠造口。
(2)保留肛门手术(Dixon手术):距肛缘至少7cm以上,可切缘阴性后可保留肛门者。手术步骤如下:探查;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处理远端直肠系膜;切断肠管;结直肠吻合;骶前置胶管引流并重建盆底。(1)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完成后,取头低脚高的截石位(2)切开、探查:一般取耻骨至脐部的下腹部正中切口,探查有无转移(3)乙状结肠游离(4)降结肠及脾区的游离(5)切断乙状结肠(6)直肠后游离。(7)直肠前壁游离(8)游离直肠侧韧带(9)直肠远端切断(10)吻合。
4.术后中医参与手段:大便不畅者,给予中药辨证治疗,以防疾病复发。予补气扶正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1)气虚便秘: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需努挣方出,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主要成分:黄芪、火麻仁、白蜜、陈皮。
加减:气虚下陷、肛门坠胀,可合补中益气汤。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2)血虚便秘: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主要成分: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加减: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者,可加玄参、何首乌、知母。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
(3)冷秘: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觥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润肠。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主要成分: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加减:畏寒肢冷严重者,可加附子、肉桂。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
(4)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畅,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主要成分: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加减:兼见口苦咽干、苔黄、脉数者,可加黄芩、栀子。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
(5)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主要成分: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杏仁、白蜜、芍药。
加减:口干喜饮者,可加麦冬、生地黄、玄参。
中成药:芦荟胶囊。
5.手术并发症及处理:(1)腹部切口感染,会阴部伤口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西医给予换药,通畅引流,去除坏死组织换药治疗。(2)疼痛:疼痛为直肠癌术后复发常见的初期症状,直肠癌术后复发时患者常常有会阴部下坠、骶部疼痛并放射至下肢。西医给予止痛药物对症治疗。(3)吻合口瘘;患者出现腹痛、腹膜炎症状,或形成外瘘。西医治疗行二次手术造瘘治疗。(4)肠梗阻:多由于粘连,部分可因复发引起,出现痛、呕、胀、闭等临床症状。经胃肠减压、灌肠可缓解,少数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
(四)放、化疗治疗
1.放疗:手术不能切除,或已行根治术,预防局部复发者。
2.化疗:适用于大多数中晚期患者,对于预防复发,治疗肿瘤有很大意义。
3.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中药参与
放化疗对于肿瘤的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有很大意义,中药汤剂抗放化疗汤(黄芪、白术、茯苓、猪苓、鸡血藤、补骨脂、白花蛇舌草)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效果较佳。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出自《腹部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肿瘤已属晚期,合并远处转移、大量腹水、极度恶病质者外,均为手术适应症。
2.术前中医参与手段:术前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予以中药对证治疗,以达到消肿散结的目的。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加减。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
(4)辨证可选用消癌平治疗。
3.手术方法
(1)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适用于距肛缘低于7cm,不能保留肛门的患者。切除乙状结肠下段、全部直肠及其周围组织如直肠窝内的脂肪、神经及淋巴组织,还包括肛门、肛门括约肌、肛提肌、全部直肠侧韧带和部分皮肤。手术步骤如下:探查;游离乙状结肠;游离直肠;切除乙状结肠;游离直肠周围间隙;切断直肠侧韧带;切断肛提肌、游离会阴直肠前间隙;移除标本;处理会阴部伤口;重建盆底腹膜、乙状结肠造口。
(2)保留肛门手术(Dixon手术):距肛缘至少7cm以上,可切缘阴性后可保留肛门者。手术步骤如下:探查;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处理远端直肠系膜;切断肠管;结直肠吻合;骶前置胶管引流并重建盆底。
4.术后中医参与手段:大便不畅者,给予中药辨证治疗,以防疾病复发。予补气扶正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1)气虚便秘: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需努挣方出,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方药:黄芪汤加减。
组方:黄芪、火麻仁、白蜜、陈皮。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2)血虚便秘: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肠。
方药:润肠丸。
组方: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
(3)冷秘: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觥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润肠。
方药:济川煎加减。
组方: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
(4)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畅,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六磨汤加减。
组方: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
(5)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组方: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杏仁、白蜜、芍药。
中成药:芦荟胶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评价: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经根治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观察5年无复发。
完全缓解:肿块消失,症状好转,无转移灶维持1个月以上。
部分缓解:肿块缩小≥50%,症状减轻,维持1个月以上。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美国NCCN直肠癌治疗规范(2006)解读顾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制定。
(1)术后短期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肠粘连、出血;
(2)远期疗效: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穿刺孔和切口肿瘤种植转移;
(3)生存期限。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按照评价标准,对比术后肿块情况进行评价。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
(1)优:无近期并发症,2年内无复发,生存期超过5年;
(2)良:有近期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治愈,2年内无复发转移。生存期超过3年;
(3)可:有近期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治愈,2年出现复发转移,经积极治疗生存期超过3年;
(4)差:因近期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或半年内复发、转移,或生存期未超过1年。
(二)安全指标
1.术后大出血,持续有血性液流出,止血药物不能控制,危及生命者。
2.肠瘘:手术后近期肠瘘(7天以内)多由于吻合技术不过关造成,手术7天后肠瘘常因吻合口缺血造成。
3.淋巴瘘:持续有乳糜样液体流出,多见于手术清扫淋巴结患者,经过禁饮食及使用奥曲肽等药物可逐渐消失。
(整理:刘杰张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