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P63)制定。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2.西医诊断: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6)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证候诊断
1.急性期
(1)寒哮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窒,咳痰清稀色白,呈泡沫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流清涕如水样,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受寒易发作,形寒怕冷。舌苔薄白或滑,浮紧。
(2)热哮
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3)风痰哮证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2)肺肾两虚证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悸,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淡苔白,质胖嫩或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或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急性期
(1)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主要成分:射干、麻黄、苏子、沉香、干姜、细辛、半夏、蝉蜕、僵蚕、紫菀、冬花、五味子、大枣。
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沉寒痼冷,顽痰不化(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服,连服5—7日。
(2)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主要成分: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冬花、苏子、白果、甘草。
加减: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便秘,加大黄、芒硝;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
(3)风痰哮证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主要成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僵蚕。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涎丹;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药、苡仁、茯苓、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2)肺肾两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推荐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主要成分: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加减: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
(二)特色疗法
敷贴疗法
组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为末,加麝香,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三)其他治疗
1.雾化吸入疗法
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麻黄、细辛、天竺黄、胆南星、陈皮、甘草、丹参。
用法:水煎,超声雾化机雾化,每次30ml,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
2.定喘膏
组方:白芥子包、炙苏子包、炙麻黄、射干、鹿角片先煎、仙茅、菟丝子、莱菔子包、生赭石先煎、黑丑、沉香后入、细辛、干姜、槟榔、桂枝、炙半夏、仙灵脾、生熟地、蛤蚧1对、鹿角胶、木糖醇、黄酒1瓶。
熬成浓汤,低压制膏,每日10g口服,早晚各1次,45天为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判定》制定。
显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未愈:症状无变化。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病人的疗效评定标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2003,26(3):132)制定。
显效:哮喘症状和两肺罗音消失。
有效:哮喘症状基本控制,两肺罗音明显减少。
无效:哮喘症状各两肺罗音与治疗可基本相同,甚至较治疗前症状加重,双肺罗音增多。
(整理: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