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镇小心翼翼的打开布包,里面包着的是之前在灵蛇洞得到的那封信和小碗,他拿起信,认真的读了起来。
抽出信封里的信纸,一摸到手,就让人感觉到纸张质量的不俗,历经数十年岁月仍完整如初。展开写信的宣纸,一幅清秀工整的毛笔字迹映在陈镇眼前,上面写着:显武兄:别来无恙,一别数年,再无缘得见,心愫凄然;幸偶得兄信讯,喜存数日;兄初时不辞而别,自当难言,可怜天地无情,妾亦无怨;今月笙已知余踪,得见此信,望兄速速遁走,他日有缘,自当相见,然再续昔缘;如不得见,则九泉之下亦有遇。信尾落款:妾妹:林叶茜。
读罢信,陈镇心头凄然,从字迹来看,写信者应是个女子,且是个饱读诗书之才女;信里语言不长,却饱含情愫;寥寥数十字,道尽写信者相思之苦,挂念之情跃然纸上,相必这陈显武也是个有情汉子,才使得女子林叶茜用情如此之深,九泉之下亦要相随。只不知信中所提到的月笙是谁,想必也是一个男人,三人纠缠于一段老套的三角恋情,生出这许多故事。
陈镇抛开叹息不说,信中之言值得推敲,结合之前灵蛇洞所见,一段往事似乎得以呈现眼前。
民国时期的大魔都里,陈显武与月笙、林叶茜三人相熟识,展开一段三角恋情,不知发生什么原故致陈显武退出,避走他乡。
林叶茜得知陈显武音讯,苦于现状,两人只能遥相思念而不能见面。得知月笙有谋害陈显武之意,偷偷写信提醒陈显武要遁走躲藏。
陈镇在脑海中推测的故事结构看起来很明朗,但个中发生了些什么,他肯定不知道,只能从字里行间窥探一二。
世上所有发生的故事不外乎恩怨情仇、钱财宝物、私心大义,不同的是故事人物和时间上的区别,这三人中的故事亦如此。
不知道这其中与他所得的小碗、铜钱以及石壁上的画有什么关联?也许是陈显武得宝之后弃林姑娘于不顾,林姑娘不知,月笙杀将过来;这位林姑娘向陈显武通风报信,陈显武得知后携宝避祸至灵蛇洞,末了还是未能逃脱,死于月笙之手。
或者陈显武与月笙两人因种种原因分别选择了宝物、美女,而林叶茜钟情于陈显武,月笙得知后追杀过来,想人、物皆得。亦或人、物皆是情定陈显武,但碍于某种情义或特殊原因,陈显武退出,月笙不甘,追杀于他。还可能有其它版本,但陈镇得了陈显武身上的宝物,他所能想到的故事内容大致偏向于陈显武在里面是个正面人物,以他这个年纪的心智,也只能凭自已所见识到的一些电影、小说等书本荧幕上的情景来猜想,人生阅历还未能成为思考问题的主导。
发生在老魔都的故事已然成为历史,故事没有留下什么悬念需要陈镇再接着来续写,就算有小碗、铜钱、壁画等做为故事的重要见证或引发故事的要素,也只能说时间造就了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时间永恒,人、物、事三者亦不断更新,陈镇的人生有自已的故事,不需要自已换着角度来看他人的问题和故事。
世上很多事是想不明白的,想明白了也不一定有意义,陈镇收拾好心思,把小碗、信用布包好,重新藏回墙角,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处理小碗的好时机,但平时可以留意这方面的信息。倒是那枚铜钱,自从见识了那一幕,他一直耿耿于怀,很想找个机会好好试验研究一番。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陈镇拿定主意,心情轻松的睡了过去。
星期六上午,太阳很给力,深冬里难得有个好天气,陈镇和爷爷上山砍了很多干柴,又趁着好天气去邻村的煤矿挑了些煤回来,他堂叔陈卫家在矿上当矿工,倒是让他沾了不少光。
陈镇他爸生前跟陈卫家关系很要好,这些年陈卫家没少帮陈镇家,要不然陈镇家就两个老人一个小孩,日子别提有多难过。
还有个把月要到春节,寒假前的学习很紧张,陈镇打算下个星期双休不回来,一来可以好好复习,二来想抽点时间去调查吴天明的事,所以这两天要抓紧时间把家里年前过冬的的活干完。
忙了一个大上午,总算做得七七八八,剩下一些活打算放到明天继续做,下午五点后他准备去忙另外一件事。
陈镇收拾好自已的行头,跟奶奶说了一声,直奔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坐落在陈家村的最中央,修建于清末时期,当年陈姓先祖率部众逃难避祸于此,历数代经营,落地开花,暂成一势,日积月累,颇有些家底,于是倾一世之力,建此祠堂,以留做根本和象征。
祠堂是一座青砖黑瓦的两进大宅院,大门两边的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聚势凝华依山傍水望奇洞,谓史成仁气吞山河育英材。大门雨檐下横梁上:宝地昭然,整副对联以行草书成,浩然大气的字体中透着中庸之道,龙飞凤舞又不失飘逸神彩。
整个建筑设计大气,气势有如中国历史文化般浑厚深沉,厚实的大青砖砌成的墙壁坚固耐牢,墙椽壁檐及窗花有各类精美古朴的雕刻绘画,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不失沉稳浑厚本色,除了偶尔需要对屋顶瓦片进行修整外,其它砖墙梁木完好无损,院落四周三十米内不准建筑其它房舍,使得祠堂显赫突出,自成中心。
祠堂背靠祖山,祖山最耸高的山峰正对着院子,像把宝剑般倚在背后;祠堂前面是个广场,地势开阔,芙蓉河从门前经过,滋养着陈家村的人;遥相呼应着对面的灵蛇洞,地势风水很是突出。
做为陈家村最重要的建筑,陈家祠堂是陈家村的历史见证,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革命宣传标语,当真是中国数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的传承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吝。
陈家祠堂是陈家村的核心像征,昔日的权力行使之地,今时陈家村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活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灶王节、春节的庆祝活动以及村里重大节日、活动都在此举行。
陈镇来陈家祠堂是要找他的堂叔祖陈先元,陈先元今年70岁,辈份却是全村最高的,陈镇爷爷见了也得叫声叔。这一支陈氏以继、宗、祥、和、曦、礼、义、先、兴、家、成、贤排族谱,陈先元是村子里陈氏先字辈份仅存的四人之一,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他是陈家村最后一位族长的独生子,当年老族长老来得子,甚是开怀,取名一个元字,希望他能继元开来,成就一番事业。
老族长对自已的这根独苗充满期望,自是倾尽心血悉心栽培,早幼开蒙,入私塾请名师,饱读四书五经。奈何未等到陈先元长大成材,适逢社会动荡混乱,峰火连天,各地革命事业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新旧政权更替,时局变幻莫测,老族长忧心成疾,撒手人寰,以致家道中落,丧失信念。
陈先元年少时云游四方,为求生机拜入道门,坠入道途,终生未娶。中年后再回陈家村时已成一游方道师,虽无子嗣但有族人,百年后终归是要落叶归根埋骨祖山,再加上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心身劳顿,人生泛味,不想再飘荡江湖。村人怜其孤苦,让他住进祠堂,一来感念老族长之功,二来让他打理祠堂事务。
陈先元学识算得上是老代秀才,经年在社会闯荡,有些见识眼界,写得一手好字,又学的是道古经文,吃的是嘴巴子饭,平素里三乡五村的红白喜事都寻他写写对联,做些法事,久而久之其道统法术也是远近闻名,慕名而来者甚多。近些年岁数大了,时有不适,腿脚不便,多是在近地做些法事,赚点家用。
陈先元闲在家时话语不多,少有走动,多在家里看书写字,或在广场散散步。村人觉得他性格孤僻,少有往来。只陈镇与众人不同,也许是两人性格中有相同点,在听陈先元讲了几场法事之后,颇感兴趣,有空常往陈家祠堂跑,听他说些社会世道上的奇趣见闻,学些古文经书,练练书法。
年老的陈先元虽不喜与人交流,但骨子里却有股老先生的风范,见陈镇好学认真,孺子可教,也乐得自已有个这般学生。且祖孙俩性格相投,言谈甚欢,给他孤寂的生活里带来欢乐,自是倾囊相授,言请必教。如此使得陈镇学了许多现代不常见的古文知识,功底见长,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陈镇进屋之时,陈先元正在装法器道具,见陈镇进来,停下手中动作:“小镇,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叔公,好几天没见您了,今天星期六,刚帮爷爷忙完家里的事,听他说您今晚要出去,所以过来跟您一起去,帮您打打下手。”陈镇一边说一边拿起他手上的挎包挂在自已肩上。
陈先元随他抢过包去,边和陈镇往外走边拉上房间的门,笑着道:“呵呵,几天?除了去学校读书,你每个星期回来都来看我,难得你还记挂我这个老头子。”
“叔公,别这样说,来看您都是应该的,今天我们去那个村,什么事?”陈镇问道。
“你真要去啊,不用看书?今天天气好,我一个人也走得稳,别为了帮我把自已学业放松了。”陈先元知道陈镇平时担心自已晚上一个人出去怕出什么毛病,有时会交代好在身旁帮帮忙,不想让他为自已误了学习。
“没事,叔公,我已经安排好了,再说了,我今天跟您去,也是想见识人的魂魄体是什么样的。”陈镇说道:“这几年跟着您也出去了好些次,以前您总是不让我看,怕我受惊,现在我长大了,我想我应该已经做好了准备,心里撑得住不怕吓倒。”
陈先元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看着陈镇:“真的要去看吗?”说完紧紧瞪着陈镇的眼睛。
陈镇坚定的看着他,沉声道:“是的,这是我一向的心愿,您是知道的。”
陈先元转过头,朝前迈去,缓缓的说道:“小镇,我希望你把这些念头只是当做一时好奇而起,现今世道已不同于以往,不要把他当做职业向往,我不想看到你走我老路,最终一事无成,落得孤老终身。”
“知道,叔公,您放心吧,您的话我一直放在心上,我也就是好奇而已,练练胆,将来可以吹吹牛,嘻嘻嘻。”陈镇宽慰着陈先元。
“那就好,说真的,我很想教你这些道法,但不能。”陈先元的声音有点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