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述了北齐前两位皇帝的死,其实第二代皇帝确实没有大的罪过,因为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民生极为关心,曾分派使者巡察四方,访求政事得失,考察风俗,问民疾苦;整顿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过六十均放免回家,在军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壮,军力大增;下诏减轻徭役,停止营建宫舍,使北齐由天保年间的国势危急而有所纾缓,实为一代明君。
但是这样一位明君却仅仅是因为“年龄问题”被废除了皇位。这难道仅仅只是常山王高演的计策么?这件事情的背后会不会包含着更深层的缘故呢?而且当时的高演和高湛两个人虽然有权力,很难说皇帝就很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让太后娄氏站到他们这一边的呢?
这就要提到高洋晚年的政局了,高阳前五年是一位立志革新的圣主,但是最后五年却是一位残暴的昏君,这里面不仅是由于天下承平日久,还因为一些奸佞小人钻营取巧,逢迎皇帝之后,获得了官职。
这些奸佞小人在高洋这代皇帝的时候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高洋因为酗酒过度患上了肠胃毛病,造成了三十四岁驾崩的下场。在新皇帝登基之后,他们想维护在天保年间的既得利益,所以照样使出了“逢迎”的手段。
可是他们想错了,因为年轻皇帝是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何况这位皇帝也不像高洋那样残暴。反而是这位年轻的皇帝任用杨愔进行了朝廷改革,这一改革不得了,这些只知阿谀奉承的官员被清除出了朝廷。
这些小人于是找到了两位在天保年间比较憋屈的王爷,也就是长广王高湛和常山王高演,预备发动政变。但是这次政变必须有一个正当的名义,所以皇太后娄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如果说娄氏一点私心也没有,那是瞎说。实际上娄氏和高欢性格上面有一点是不同的,娄氏有夷汉隔阂(这样写是因为娄氏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确实已经没有了那些条条框框,所以娄氏觉得高殷的母亲是汉族的女子,因此不能够执掌朝政,应该有自己这个祖母来执掌政权。
这其实是一个很熟悉的逻辑,因为娄氏虽然很疼爱这个孙子,但是却实在看不惯儿媳妇,现在在这种婆媳关系上面又增加了“权力”这一要素,所以老太太实在不愿意儿媳妇一家成为新的外戚势力。
第二点原因就是老太太觉得现在让自己的孙子继位之后,自己只能作为太皇太后在宫中安享晚年,无法接触权力,这对于在高澄和高洋执政时期都握着政治权力的两朝太后来说,确实是一个疙瘩。打个比方,如果让慈禧太后在载淳(清穆宗)驾崩之后,选一个孙子辈的人当皇帝的话,那老太太指定不同意。
因此我们可以将娄太后的心里所想总结成一句话:还没过够当太后并干涉一下朝政的“瘾”,确实不能提前退休。再者说了当时老太太只有六十岁,提前退休之后,你让他干什么去呀!
高殷被废事件的幕后推手实际上是太皇太后娄氏,而忠实的执行这项计划的却是娄氏的另两个准皇帝儿子高演和高湛。不过去掉了一个明君,接下来的这位皇帝又会在政坛上面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高演是高欢的第六个儿子,生于535年,相比他的两位哥哥,他首先没有在东魏朝廷里面当过官,虽然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常山郡公,但是知道天保年间才真正的参与朝政。高演精于治国的谋略,在天保的最后五年里面,朝廷证券大多有他执掌,因此北齐才在天保年间不至于丢失大片土地。
天保五年(554年)高演被封为尚书令,天保七年(556年)高演伴随着高洋一块回到邺城,高洋认为尚书上奏的政事之中有许多与真实情况相悖的内容,命令高演和朝中大臣先行讨论,高演将上奏的条陈分析的合情合理,令高洋十分的器重。
天保八年(557年)高演转任司空、录尚书事,次年又授予高演大司马兼任录尚书事。但是就在这最后几年之中,高演也是如坐针毡,因为他知道当皇帝封无可封的时候,他的死期就要到了,皇帝是对他既用又防的。
最后的三年,高洋沉浸在享乐之中,当时高洋沉溺于游乐宴饮,高演忧伤气愤流露在表情上,高洋觉察到,对高演说:“有你在处理国事,我为什么不放纵行乐?”高演只是哭泣拜倒在地上,始终不说话。高洋也十分悲伤,把酒杯推到地下说:“你这样嫌弃我,自今以后再有敢进酒的人,我就斩了他!”于是取来所用的酒杯全都砸坏丢弃,但是后来高洋更加沉湎于游乐宴饮,有时到各皇亲国戚家比武搏击,不分贵贱。只是高演一到,里里外外都静了下来。高演又秘密撰写条例,将要进谏,他的朋友王晞认为不可。高演没有听从,借机会竭力劝说,于是高洋大怒。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去世,高演住在宫中料理丧事,高洋的太子高殷继位,授任高演为太傅、录尚书,朝中政事都由高演决断。其兄高洋临终时,表示必要时皇位可以相让,唯不可伤害高殷。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高演成为了皇帝,并且在登位一年之后杀死了高殷。不过常山王虽然杀死了小皇帝,却给北齐王朝送来了最后的一点希望,高演是一位明君,也是最后一位能够拯救北齐王朝的皇帝,那么在他执政的时代,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呢?
请看下一讲: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