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到元宏改革的第六条,元宏亲政之后的改革方略大多是在迁都洛阳之后进行的,从太和十五年到太和十七年之间,元宏的改革还是按照冯太后的改革遗训执行的,冯太后的改革还是十分的中肯的,既没有将鲜卑索头部(这里解释一下“索头”词条,实际上这个意思在《九岁县太爷》的男主人公陈文杰的头顶上就能得到答案)的天性改变,也没有偏袒任何一位阻碍改革进程的官员。
那么这一讲我们主要是讲述最后四条,也就是最后的这四条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它们既能够让鲜卑族迅速的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民族大家庭里;又扼杀了草原民族的天性,让他们变成农耕民族,进而间接造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群拿着弯刀、其着快马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蒙古人和一群拿着镰刀、斧头、锄头,甚至是木棍的农耕民族人士(因为不可能任何人都拿得出或者买得起比较先进的刀枪和那群野蛮人硬碰硬)战斗,战斗力高下立判!
这最后四条中,最重要的就是改汉姓。这也是元宏自认为能够让变革的阻力变小的一种思维,毕竟你姓单姓和复姓,与汉民族的人士交流的时候,总比一个姓“御手洗”、“小田切”、“伊势谷”、“妻夫木”、“我孙子”的好交流一些。
因为元宏这次改革的姓氏比较多,所以我们不便在这里一一列举,只是说几个中学教材之中没有的姓氏变换姓氏,所以如果还有没列举到的,请大家见谅。如我们所常见的鲜卑王姓——拓跋氏,则被改为元氏(本家)和长孙氏(旁支),步六孤则被改为陆氏,像这样的中学教材之中所写明的姓氏变换,就不用再提了。
这里要提的是下面的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变换:
纥骨氏——胡氏;普氏——周氏;达奚氏——奚氏;伊娄氏——伊氏;丘敦氏——丘氏;乙旃氏——叔孙氏;独孤氏——刘氏;勿忸于氏——于氏;普六茹氏——茹氏;曾六茹氏——杨氏;若口引氏——寇氏;拔列氏——梁氏;俟力伐氏——鲍氏;是贲氏——封氏;是云氏——是氏;吐伏卢氏——卢氏;纥豆陵氏——窦氏;和稽氏——缓氏;步鹿根氏——步氏;叱门氏——门氏;屋引氏——房氏;库狄氏——狄氏;盖楼氏——盖氏。素黎氏——黎氏;丘林氏——林氏,解枇氏——解氏;奇斤氏——奇氏;大野氏——李氏。
以上仅仅是一小部分,改革的太全面反而让记录的人更加不知道如何取舍,这就是为什么中学的历史教材之中仅仅列举了四到六个姓氏的变音,实在是无能为力,毕竟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人的寿命有限,但是知识无限,除非你不要命了。
接下来就是融入汉族大家庭的关键一步,也就是通婚姻。元宏先是自己迎娶了中原士族的女子为妃,接着又让自己的几个弟弟去汉族女子为妻,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之后,元宏的汉化改革可以说成功了。
虽然这些成功来得很快,但是也得罪了不少的顽固派,接下来要说的则是真正让元宏改革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节点事件,这件事情不光是显示出了魏国的改革派和守旧派力量的孰强孰弱,更是最终导致元宏改革在他身后三十年(528年,魏国大乱;六年之后,魏国分裂)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元宏进行了改革,也按照儒家思想制定了一些比较利民的法律,当然在制定并实施法律的过程之中难免会产生比较过分的情况,但这些都是在创造一个中央集权化的魏国,从“封建化”的意义出发,元宏的改革确实成功了。
可是这样的成功的改革为什么会成为有些历史学者认为的“分裂起点”呢?而且中学历史教材之中甚至是有些大学历史基础课教材之中,对于这场改革的弊端会那么隐晦呢?这就要仔细的探究一下我们要讲的改革的最后一环——“平定叛乱”。
这场叛乱的起因很清楚,因为自从元宏迁都之后,就连太子拓跋恂(这个时候应该叫做“元恂”,他是元宏的长子)也反对他的新政。首先拓跋恂是个胖子,平城那一代风沙多一些倒没什么,只是洛阳处在平城的南边,天气是必要炎热一些,所以元恂受不了了;而且元恂更不愿意说汉语言,更不愿意穿汉服。不愿意倒霉当皇帝赏赐他汉族服装的时候,他总是采取撕毁的对策。并且还是和鲜卑旧俗一样,披发左衽。中庶子高道悦苦苦相劝,但是他不但毫无悔意反而心生怨恨。
496年八月,元宏南巡嵩山,这就给了太子以机会。他暗中挑选了宫中御马三千匹,想要私自逃亡平城,并杀死了中庶子高道悦。事情眼看一发不可收拾,领军元俨严密防遏各个宫门,组织了事态的发生。第二天清晨,孝文帝听了尚书陆琇的报告,大吃一惊,并且立即返回洛阳,返回之后,命令咸阳王元禧(元宏的弟弟)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一直打到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十月,元宏召集群臣于清徽堂,商议废黜太子元恂。十二月,太子元恂被废,囚禁于河阳无鼻城。
次年四月,元宏巡行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及其左右谋反。元宏急忙派咸阳王元禧和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往河阳,令元恂自尽,元恂死时年仅十五岁。
虽然李彪告发的叛乱属实与否都存疑,但是接下来要讲的叛乱实际上也和太子没什么关系。在496年的十二月太子被废,同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景穆太子拓跋晃之孙、汝阴王元天赐之子、拓跋濬之侄),安乐侯元隆(元丕之子)、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元丕之弟)、骁骑将军元超(元丕之子)以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頤为首领,起兵叛乱。
元頤确实有做首领的资格,因为他比元宏的辈分大了两轮,而且他是景穆太子的孙子,文成帝的侄子,具有较高的威望。可是这些造反者大多是鲜卑的旧贵族以及他们的后裔组成的,而且这些人都已经四十岁以上了,按照游牧民族的规律,早该是养老的年纪。
这些人他们反对的无外乎是元宏的改革政策,但是他们却选错了领导者,因为这个领导者是忠于政府领导的。元宏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召见已经抱病在床的任城王元澄,拓跋澄星夜兼程经雁门关前往平城(当时是恒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当时拓跋澄先派遣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晓谕穆泰的同党,以利害说服之,叛党顷刻之间瓦解。
穆泰仓促之间率领麾下数百人攻击李焕,败逃到了城西,最终束手就擒。元澄对穆泰同党追查到底,将陆睿等百余人下狱,还将平叛始末写成表彰奏报朝廷。但是总是这样的杀和抓不是办法,所以497年的正月,元宏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并且准许鲜卑旧贵族以及北方各部族的酋长秋居洛阳,春还部落,时人称之为“雁臣”。
太子谋反一案确实是一个疑案,但是仅凭李彪的一面之词以及《魏书》之言,不能保证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但是我们从这件案子之中也可以看到元宏的改革从长远来看,是不能成功的,即使是短期之内成功了,但是拥有这么多的反对派,元宏的改革还能够走下去么?
那么这位企图以一己之力来捍卫改革的皇帝,结局又会如何?朝堂上面的改革都透露着血雨腥风,那么皇帝的后院以及军事上面到底安不安稳呢?下一讲我们将会讲述这两个问题,并且是“军事为主,后宫为辅”,因为宫闱秘事绝不是我研究的范围。
请看下一讲:南征止步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