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在486年以元宏的名义颁布了一道诏令,正是这道诏令让冯太后执政时期的改革,有了很强的规律性。而且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冯太后开始让元宏穿着衮冕,参与朝政,也正是在这一年,冯太后开始慢慢的转向幕后。
只是元宏此时年龄只有20岁,所以因此冯太后还不能完全放心让他独立执政,事实证明冯太后的用心是正确的。而且随着元宏一天天的长大,冯太后亲自动笔写下了《劝戒歌》三百余篇以及《皇诰》十八篇,这些文章虽然不可避免的对元宏的思想有所束缚,但是只要联系鲜卑族的民族性质,就可以发现这些束缚实际上是为元宏亲政以后的改革画下一个底线,这条底线便是——“无论如何改革,不要忘本”。
当然,这条底线在元宏亲政之后只支撑了四年的时间就宣告崩塌,我们在第43讲会讲述元宏的改革弊端,也是魏国灭亡之谜。实际上魏国之所以能够在元宏身后将统一的势头维持三十年,必须得感谢这场改革,虽然魏国的灭亡也得归功于这场改革。
490年九月,掌权近20年(其中包括拓跋弘的五年)、辅佐三朝的冯太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他所领导的改革并没有在他死后戛然而止,因为虽然这场改革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抗,但是对于治下的人民群众,那是有大大的恩惠可言的。
(一)解放生产力。这一条是从古至今“大治之世”的必由之路,因为有的时候人民群众的拥护要比某些朝廷勋略的保举要靠谱一些。举一个例子,清朝著名权臣鳌拜一倒台,受到鳌拜举荐的那些“门生故吏”立即就被爱新觉罗玄烨“隔离审查”,因为这些门生故吏的路子不对呀!而且鳌拜圈地是伤民,打倒鳌拜则是“利民”的大好事情,这也是最后“康乾盛世”还能被人所称道的原因之一,即使康熙背后还有人。
解放生产力这一点非常的不错,当然也给鲜卑族带来了不小的利益。解放了地方豪强之下的佃户,让这些人民能够变成政府管辖和保护的自耕农,这样鲜卑族由马背上下来,进而变成农耕民族的速度加快了,那么鲜卑族的文明化程度将会更进一步。
(二)俸禄制度让治下的良民安居乐业。在冯太后改革之前,鲜卑族的那些宗主们以及鲜卑族的文臣武将他们所过的生活大概就是打打杀杀,抢多了抢少了都是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制度就连被历史上认为有所作为的文成皇帝拓跋濬都无法彻底的解决,可是拓跋濬没有解决的事情却被冯太后解决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绩效工资,按品级颁发俸禄。
(三)反腐决策让政府更加的清廉。文成皇帝时期最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官员贪污腐败居多,而且这些官员贪污腐败不说,自身也没有什么过硬的实力在里面。并且这些贪污腐败分子还有一个共同性——王族亲贵居多。文成皇帝时期为了保证内部的精诚团结,所以对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该放就放,能不管就不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刚刚从宗爱之乱中有所起色的朝政能够达到短暂的和平。
可是反腐必须达到问题的根部才有可能一体解决,绝不以求稳定的策略来为这个工作找借口,反对腐败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至少冯太后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以重锤打击着那些在文成皇帝时期就作威作福的皇族贵戚们,以求朝廷能够干净点。
(四)均田制普照百年。提起冯太后时代的改革,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他所建立的均田制,均田制是魏国中期的一项制度,虽然惠及的并不只是我们这本书之中所讲述的这五个国家,但是这种制度在本身上面就是对以往的制度的一些继承和创新,只是这种制度具有长效性,从魏国中期到唐朝中期这个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恩惠真的很大。
(五)不忘本让魏国保持了自己天然的性质。虽然这最后一点没有支持太久,但是我们姑且将他算作冯太后的最后一丝功绩。如果从鲜卑族的独立发展这一方面来审查第43讲之中所提到的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到元宏的改革并不是像正史上面所讲的那么好听了。元宏的独立改革虽然让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大家庭之中,但是也让鲜卑族失去了自己的本身特色,这样做对民族多样性来说未必是好事情。
因此,冯太后的改革总的方向还是让魏国的发展趋势朝着上升的方向前行的,只是在某些细枝末节上面没有顾及到身后的皇帝会出现怎样的错误,并且加以预防措施。可是我们不能去责怪这位太后,因为她毕竟指挥了一场比较成功的汉化改革,只是在她病逝的时候,未能选中更加中肯的政治接班人吧。
请看下一讲:“中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