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嗣驾崩后,拓跋焘继承皇位。关于这个拓跋焘,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他是魏国活的最长的国王,就像我前面讲述的那样,魏国的历史上面,能够活到45岁的一共有两位:太武帝拓跋焘和西魏武帝元宝炬。但是元宝炬的一生始终生活在宇文泰的阴影之下,所以他可以说是半个傀儡皇帝;但是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这位皇帝,则是一个具有实权的君主。
说起拓跋焘,我们有必要引入辛弃疾的一句词,因为辛弃疾和苏轼一样,都属于豪放派词作家,所以他们的词中,总会有一些关于文史常识的东西,否则怎么借古讽今呢?
这首词我们在《南国风光》这本书之中曾经引用过,在这里只为大家讲述有关的片段、纠正一些被读错的字音以及这些有关字的原来写法。
这个片段在后半阙的中间部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必修4的讲述之中,总是将“佛狸”读成“foli”,这固然读对了这两个字的读音,但是却没有纠察本质。
“佛狸”之所以这样写,主要还是因为魏国最有才的改革家元宏(孝文皇帝)为自己的高祖父洗白,横加干涉,故而将这两个字故意写错。
那么,“佛狸”真正的写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要让这两个字还原一下,这样一还原,就可以凸显出鲜卑民族的“原始特点”。
“可堪回首,狴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才是不加修改之后,词文原来的形状。所以说,所谓的“佛狸”,其实就是“狴狸”,这个读音就不用我为大家纠正了。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种动物,像狸猫一样的狴犴是否存在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过既然拓跋珪这么称呼这个刚出生的孙子,那么我们也连带着称呼吧。
拓跋珪出生在相对比较和平的岁月,虽然当时他的皇爷爷拓跋珪已经昏庸,但是拓跋焘的出生却给拓跋珪带来了一丝的喜悦,因为这毕竟是他第一个孙子。
而且拓跋珪同样发现,拓跋焘长着一副娃娃脸,体态也很壮实。所以拓跋珪对于这位孙子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所以他说道:“完成了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由于拓跋珪当时的年号是“天赐”,所以在这里大家就要提起十分的精神,因为这个年号是拓跋珪的最后一个年号。
天赐六年(409年),由于拓跋珪的古怪的行为(至于行为有多么的古怪这里就不再说了,详情请看第十五讲),他最终被自己的次子所杀。紧接着拓跋嗣平定叛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第十六讲和第十七讲的内容。
不过每个政权的王国时代(也就是没有统一的时代,魏国为386年——439年),皇帝都没有立太子的习惯,我们后世的历史书中所说的“太子拓跋嗣”、“太子拓跋焘”以及后面的“太子拓跋晃”,都是后世通过“嫡长子继承法”推定的。拓跋嗣在没有当皇帝之前,他的封号是“齐王”,地位相当于(注意我的用词)太子。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关于拓跋焘在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初二的封号问题,他的封号有意思,“泰平王”。
虽然只是一个郡王,但是拓跋焘兼领相国,又因为拓跋嗣常常领兵在外,所以国内的一些大政方针虽然是拓跋嗣最后决定,但是实行过程大多是由拓跋焘组织的。而且拓跋焘相比于拓跋嗣来说,更能胜任“大将军”的头衔。毕竟拓跋焘是拓跋珪“指定”的鲜卑族的“救星王”,对于拓跋珪所留下的班底来说,拓跋焘是比拓跋嗣更有说服力的统帅。
同年五月,拓跋嗣授予拓跋焘监理国事的权力,因为这个时候拓跋嗣已经到达虎牢关的前线指挥作战。十一月,拓跋焘亲自统领六军出镇塞上,相比于在拓跋珪时代无所作为的拓跋嗣,拓跋焘显得更加的具有军事才能。
不久之后,拓跋嗣病重,拓跋焘被委任总管朝中一切大小事务。相比于久在塞外掌军的拓跋嗣,在朝中有一定基础的拓跋焘聪明大度,应付自如。可是拓跋焘有一点不如拓跋嗣,因为他的年龄真的比较小。他当时只有十五岁,相比于十八岁就即位的拓跋嗣来说,还是十分年轻的。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拓跋嗣驾崩,享年三十二岁,拓跋焘在三日之后登基即位,这就是我们本卷最后一位皇帝,也是着重要讲述的一位皇帝。
在前面几讲之中,从拓跋珪开始算起,拓跋珪这一个帝王我们用了大约五讲的时间,拓跋嗣我们只用了两讲,接下来我们需要讲述的还有很多,如果按照原来的稿件,大概要30多万字,但是因为这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派”阅读的书刊,所以我们还是需要隐藏好多的内容。
从424年开始,拓跋焘将年号改为始光,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在位生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二十九年,因为这已经超过了魏国历代的国王,只有他的玄孙元宏才可相比。可是相比于孝文帝的二十九年,拓跋焘的二十九年是完全亲政的,这就是我们要将拓跋焘作为一个重点来讲的原因所在。
请看下一讲:趁乱灭赫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