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心又回来了。”廖文化大咧咧分派,“说定了。你和应林一个人负责一亿,总共两亿。不能讨价还价。昭清调离招商局,也一亿。其他人就不用了。”
“那你自己准备完成多少亿?”昭清嬉笑。
“有这三亿垫底。我再努力努力,很快就能赶上你。”廖文化一本正经地说。
话题告一段落。
在座都是万隆电器股东,廖大民提起中乐电器新动作。中乐电器从岛国进口电器数量远超过万隆电器,有些国人从没听过的品牌粉饰登场,价格优势明显。万隆电器有售的岛国电器价格远比中乐电器高,而万隆电器没有的品牌价格则高高在上。更离谱的是,那些市面上少见到的品牌价格高,反而销量比其他电器更好。
有这样的趋势,买岛国电器到中乐。廖大民担心这样下去,万隆电器在市民严重领先地位消失殆尽。中乐电器单店利润已经拉近与万隆电器的距离。
明达市场调查公司早已得到情报,应林整理了相关情报给林昭然。
林昭然考虑再多观察,还可以看看万隆管理层的反应。廖大民能够得到类似的情报,证明有用心在经营市场,风吹草动能够有所知觉。
“那你们准备怎么办?”林昭然还是愿意廖大民能拿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经世企业能动用资源已到极限,能提供的货源有限。在岛国电器这块,我们比不上中乐电器。幸好与欧洲东门电器签约,我们准备以欧洲电器对抗岛国电器。可以吗?”
欧洲电器与岛国电器质量上没有太大差别,在价格上却要比岛国电器要高,不仅到国内运输距离远,更多原因在于文化、关税以及代理商关系上。欧洲电器操作上符合欧美人使用习惯,对于种花族却有些不习惯其操作方式。另外相比于岛国经营国内市场,欧洲经营种花市场时间较短。彼此不熟悉,代理商之间总想多留点利润,以防备出现意外情况。
再说,消费者对岛国电器熟悉,对欧洲电器陌生。推广欧洲电器需要费的力气远比岛国大。
廖大民提出的办法,属不得已而为之。长期下去,落败可能性远高于成功的概率。
万隆电器大量资源挹注推广欧洲电器上,将得不偿失。这是林昭然和应林经过推演得出的结论。
“有几分把握?”林昭然问。
廖大民知道林昭然的习惯,会先问问管理层的想法。他提到消费者使用习惯,还有价格对比,结论是消费者习惯的培养,还有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依赖宣传部的策划。价格方面,希望能得到东门电器的支持,意思大概想请林昭然出面与海因里希谈判。
“把握方面,我感觉对半开。”最后廖大民下一个结论。
“你考虑很周到,不过五成把握,还是有些高估。所要采取策略偏长远,比如消费者习惯。欧洲电器暂时看不出价格战端倪,或者说欧洲人不习惯价格战,即使肯把价格降到与岛国电器价格相差不大,对万隆电器的意义也不大。”
廖文化、李滨习惯林昭然的决策,倒没什么特别感觉。林文兵第一次现场感受自是不同,先是觉得廖大民以欧洲对抗岛国不失为一项好选择,再听林昭然的分析,意识到没那么简单。
廖大民显然吓到了。之前他觉得不太好把握实施的效果,让林昭然这么一说,他信心全无。
“那我们该怎么办比较好。”廖大民谦卑问。
“价格战。卖场之间斗争,尽在价格战。”林昭然语气坚定。
这下子廖大民困惑得很,刚刚还说欧洲电器打不了价格战。岛国电器之间价格战不好打,除非亏本出售。国内产品价格战打过多轮,已经精疲力尽,厂商也不可能赔本赚吆喝,没法打。
“万隆电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廖大民列举很多,最多分店,服务态度最好等等。这些优势,林昭然应该清楚得很。
林昭然却笑了,“最大的优势在于廖总手上现金流比中乐电器多,比嘉郎电器多。”
廖大民挠挠头,确实是这样。上市后,林家、李家、廖家很少从万隆电器周转现金,只拿分红。不象嘉郎电器,变成黄家的现金奶牛。
不过这有什么用。
“价格战才能立竿见影。中乐电器这阶段之所以攻势不断,在于伊势会注资。”
哄。廖大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乐电器嘣得最欢。岛国电器会选择中乐电器,按道理应该嘉郎比较有资格。难怪,根源原来在这里。
“伊势会绝不会小打小闹,估计中乐电器只是跳板,更大图谋在吞并嘉郎电器。目前处于做大中乐电器体量的阶段,时机成熟两家合并,或者伊势会成为两家第二大股东,促成两家深度合作。”
廖大民道,“那这样万隆电器就麻烦了。嘉郎电器、中乐电器两者店铺加起来和万隆电器相差不大。两者厂商资源整合好,比万隆电器只强不弱。”
廖大民本以为自己危机意识很强,这看不到的威胁更大。
林建设、林文兵作为万隆电器三大股东之一,也是动容。难道万隆电器的好日子到头了?林家的不少预算有赖于万隆电器分红。两人紧张望向林昭然。
“彩电、冰箱、空调,各选择一款成熟产品,每款产品以十亿元为单位找厂家订制。此款产品只能在万隆电器商场销售,价格至少比同类商品低百分十五以上。还要留有继续下调的空间。”
“三十亿现金没那么多?”
“订制也是包销,工厂也不是一下子给我们那么多货,完全可以先付一部分订金。十亿的订单,多大的诱惑。你把这个诱惑抛出去,那几家厂商会什么反应。工厂在采购方面太占优势,可以拿到低得不可想象的价格吧。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那卖不出怎么办?”廖大民心理七上八下。
廖文化、李滨倒吸一口气,太疯狂了。廖文化想得比较有趣,自己手里挥舞着十亿软妹币,告诉全世界,我要采购一种商品,来吧,来报价吧。那种疯狂的场景,不敢想。
林建设、林文兵愕然。谁说林昭然稳重,我跟谁急。买下十亿商品,不,三十亿商品,然后想办法卖出去。疯狂,太疯狂。
“会卖不出去吗。主流品种,成熟产品质量没问题,价格又低。如果连这样的量都卖不出去,那么万隆早就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