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古称“甬”,以峰峦如覆钟,故山名甬山,江名甬江,地号甬地。东临海,内有四明山,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传群峰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山。以此山名,明州又号四明。
有宋以来,内整湖塘、外筑海塘、深耕细作,田肥粮丰;制瓷、造船、制盐、酿造、纺织、物茂品盛,商贾云集。海外杂国,贾舶交至,与泉州、广州齐名,是海内外国商贾聚集的地方,对外贸易的兴盛,再现盛唐风貌,比福州是远远超出了。高廉等人一入三江口便见桅樯林立,千帆待发的热闹景象,这三江口乃是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之处,故此码头之繁茂,人烟之稠密竟是高廉出山以来仅见。
庞家族长名景裕,字闵初。庞家在明州不是大家族,连中等家族都够不上,但在小家族中顶尖的水准还是有的。整个家族靠着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手下船只不少,发展过快,造成人手短缺的瓶颈,以至于庞景裕这个族长都不得不亲自出马,这也是小家族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弊病。只要能守住现在的产业,再过个一两代人,家族中人口数量足够,发展为中等家族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家族小,并不代表钱少,庞景裕能一口答应一艘海船就是因为自家的新船已经快要完工了,明州的造船业可比福州强的多。
大威貔貅号未进港时庞景裕便乘坐小船先行,等到大威貔貅号进港时,庞景裕已经率领家人在那里等候了,一匹高头大马,五台四人小轿,在船上庞景裕可知道这位恩主虽是年轻内宠不少。庞景裕请高廉上马,亲自牵马坠蹬,领路前行。高廉见两旁多是卖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粽子、五色丝、茶、酒等物的,街边还有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招揽生意的,这才想起来,端午节要到了。庞景裕领路来到一所大宅院前,门前左右两边石狮踩绣球,两旁一二十个清秀的小厮在那里把门迎客。看见庞景裕到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吹吹打打起来。大门大开,庞景裕引路,将高廉等人请进去,自有丫鬟婆子出来,将小轿引入二门去了。高廉等人绕过影壁,直行来到大厅前,已经有好多客人在那里恭候。
寒暄过后,庞景裕将高廉等人请进大厅,盛宴已经摆好,几个长者儒生在上首桌相陪。救命之恩非同小可,庞家在明州还是有些势力的,当日在宅院中大摆筵席,遍请亲邻,就是为给高廉接风洗尘,答谢救命之恩。明州菜以海鲜名闻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鲜咸相兼,美味可口。烹饪制作大都采取了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俱全。大菜有冰糖甲鱼、剔骨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彩熘全黄鱼、炒鳝背。各种精致点心别具风味,有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块、三丝宴面、鲜肉小笼包子、烧卖、鲜肉馄饨、酒酿圆子。东京来的名酒有何乐楼的琼浆、遇仙楼的玉液、清风楼的玉髓、时楼的碧光、班楼的琼波、中山园子的千日春,尽情畅饮。
席间众人觥筹交错,满座尽欢,大家都很捧场,看得出来庞家在明州很会做人,亲邻都很友善,笑声不断,高廉也认识了几个儒生,大家也认可高廉三山书院学生的身份,约好几时举行个文会,介绍高廉给明州的儒林朋友认识。席间庞景裕举杯道:“恩公救命之恩,不敢或忘。庞某知道恩公初到明州,尚无居处。仓促之间,难觅大宅,这所宅院尚算洁净,就送给恩公作个歇马之所。”高廉连连推辞,庞景裕执意要送,众人就都称交口赞庞景裕、高廉二人,儒林的朋友就举出子贡让金,子路受牛的典故,劝说高廉收下。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庞景裕喝得大醉酩酊,家人扶着自去了。
第二天,初到贵地的张琳等人就拉着高廉去逛街。庞景裕奉赠宅子,丫鬟小厮婆子院公都一起奉赠了。张琳等人却是不缺带路之人,身边都有几个丫环跟着,今日已经是五月初三,初五就是正日子了,家里过节的东西虽然预备了,但是没有自家摆弄的舒心。
端午节又号浴兰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地腊节等不一而足。《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荆楚岁时记》乃是南北朝时宗懔所著。宗懔幼年聪敏好学,被誉为“小儿学士”。《荆楚岁时记》是宗懔的笔记,记述荆楚之地自正月初一至除夕一年中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凡二十余条,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后世著作多所引用。《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这就是后来的龙舟竞渡比赛了。
过端午节,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认为可以退蛇、虫、邪祟,斩除妖魔。唐以后还有要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悬挂钟馗画,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类似前代。《酉阳杂俎》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用丝缕结成人形。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宋代以来,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汴京人还有画天师像卖的,也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的,买回去置于门户上,也能驱邪避灾。
这明州的端午习俗与汴京大同小异,街上到处都有卖端午“节物”的人,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粽子、五色丝、茶、酒、百索艾花、银样鼓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还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有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供人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张琳她们却是要到有名的道观去求取符箓。道观中的各种驱邪祈福的东西多起来了,如五色缕、桃印、避兵缯、艾叶、避瘟扇等,还增加了厌胜物与道家灵符,即艾符、天师符、午时符、桃符等。
这一回逛街却是匆忙来去,买了合手的东西,求了五色缕,张琳等内眷就忙回家赶制端午节用的香包,头饰。
五色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一种内装香料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另一种装进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多是小孩喜欢的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成人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张琳四个人除了给高廉制作香包外,还要准备头饰。这端午节女儿的头饰,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一种是直接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的艾人、艾虎放置各处,同时制成花环、佩饰,取植物的天然美丽芬芳,供内眷们佩戴,用以驱瘴。另一种是用缯销翦制艾叶,在上面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显示女工的精巧。然后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其中又以艾虎为最具特色,古诗有玉燕钗头艾虎轻之句,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上面两首词都是写端午正日子的。
天还未亮时,张琳就开始督促家人洒扫庭除,把雄黄酒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以菖蒲、艾条石榴等绑成束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把紫苏、菖蒲、木瓜切成末,用香药搅拌,放到梅红匣子包裹。把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铺陈在门口,同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起供养。
将做好的头饰戴在头上避邪,戴百索,戴五色缕。“百索”是用条纹清楚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相互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以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余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晨光大亮后,高廉一家人兴致勃勃的出城去采药,不过捉蛤蟆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就由亲卫们代劳了。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认为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所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回到家,取井花水沐浴,里面加上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最后是吃粽子,饮雄黄酒。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还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明州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除此之外,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
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吃粽子,饮雄黄酒,府中上下人等都休息一天,亲卫轮番上船值守,节日值守时的原本是每天十个的功勋点,过节值班的加倍,按二十点算。而且除了不能上岸,只能在船上外,节日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粽子、酒菜都有。
一整套规矩下来,张琳等人反而有些闷闷不乐了,就是一向天真的云裳都有好些伤感,原来今天本应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如果娘家近,端午当天就要回娘家住上一夜,可以和老子娘说说话,尽尽孝心。
众女离家在外,自然无处可去,不免有些悻悻,只好弄桌麻将开打。正好留下一个陪高廉,正说说笑笑,侍女前来有请,原来庞景裕来请高家众人观看龙舟比赛。比赛在东钱湖举行,东钱湖距明州城东三十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十七里,东西宽十三里,环湖周长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