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跛脚且断了两根手指的僧人。他当然就是仰山慧寂。在来沩山之前,他初谒耽源禅师,已经悟到玄旨,又在各地丛林历练多时,可谓见多识广,只不过尚未透过最后的禅关。沩山之行,改变了慧寂,同时,也改变了禅宗格局。因为,假如没有仰山慧寂的适时加入,继承了灵的宗旨并加以发扬光大,禅林开宗立派第一回的荣誉就不会轮到沩仰宗了。
慧寂径直来到同庆寺,拜倒在沩山灵面前。灵问这个格外大胆的家伙:“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我是有主沙弥。”“主在哪里?”沩山追问。
沙弥却不回答,只是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立在那儿。沩山点点头,示意他住下来。小沙弥却不肯罢休,又问道:“沩山大师,我有了住处,但是,如何是真佛的住处?”
灵听此一问,便知道这沙弥来者不善,郑重地说:“思量无思的奥妙,若能反思,则会灵明不昧,智慧无穷。思尽返回本源,性相常住。事与理不一不异,便是真佛的住处。”
灵当场直指,慧寂当场顿悟。从此,沩山之上,同庆寺里,沩、仰你才唱罢我登场,你放开喉咙高歌一曲长风浩浩大江东,我和一首海上明月天涯共,把高深莫测的禅演绎得妙趣横生。
慧寂问师父:“千百万各种各样的事物一起来时,会怎么样?”
灵说:“青的不是黄的,长的不是短的。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这些都与我无关。”
现代人每天清晨被刺耳的闹钟声从睡梦中惊醒,从这一刻起,各种事情便纷至沓来,一天到晚忙得头昏脑涨,可以说不胜其烦!
幸好,沩山老人为我们开了一剂消除焦躁烦恼的“清凉散”: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起因、发展、结果,它们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若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事情,少操心劳神,应该安住本位,顺其自然。
一天,禅僧们都在采茶。灵对慧寂说:“整天采茶,只听见你的声音,看不见你的模样。”
慧寂就使劲摇晃一棵茶树,将树叶摇得哗哗作响。灵说:“你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慧寂反问:“师父你又如何呢?”
灵良久沉默着。他是以默作答。慧寂见状说道:“师父你只得其用,不得其体。”灵说:“饶你三十棒!”慧寂道:“师父的棒让我吃,我的棒让谁吃呢?”灵又说:“饶你三十棒!”
慧寂在寺院里负责耕作。有一天,他刚刚干活回来,沩山问他:“你从哪里来?”
慧寂说田中。沩山又问田里有多少人。慧寂不答,而是将铁锨插进土里,叉手而立。灵见此,说道:“今天南山上割草的人真多。”
灵借劳动喻禅修,心灵上荒芜的杂草,铲尽性方显。但本来无一物,荒草生何处?所以,慧寂拔出铁锨扬长而去。
灵问慧寂:“你干什么去了?”慧寂回答到田中割稻子了。
灵又问:“稻子好割吗?”慧寂当场就演示割稻子的动作。
灵追问:“你刚才割的稻子,是当青的看呢,还是当黄的看,或者当不青不黄的看?”
慧寂刚才表演的是一场“空”戏,所割的“稻子”自然也是空的。空的东西当然不是青,不是黄,亦非不青不黄。因此,他抬起手,指着沩山背后的虚空说:“师父,你背后是什么?”
灵若是回转身,或好奇地问是什么,就上了他的当。灵毕竟是久经禅机历练的大师,要想套住他谈何容易!这不,面对慧寂,他未动声色,反问:“你看见了吗?”
皮球又被飘飘悠悠地踢了回来。慧寂自有妙手,化空为实,在地上捡起一个稻穗,说:“师父,你问的是这个吗?”
灵感慨地赞叹说:“这是鹅王择乳!”鹅王择乳,去其水分,只取奶中精华。开悟的大师,举手投足无不是禅。
灵指着慧寂刚刚耙平的一块稻田说:“这块地那头高,这头低。”慧寂说:“我看倒是这头高,那头低。”
灵说:“你若是不信,就站到中间去看看两头。”慧寂道:“我站在中间也不看两头。”
灵说:“那就放进水来看看,水是平的,能试出高低来。”慧寂道:“水也没有定性,不过是在高的地方高而平,在低的地方低而平。
如此而已。”
沩山灵与仰山慧寂将农事和禅修打成一片,干农活时即修禅,说农事时即禅理,挥动镰刀、拔插铁锨都是禅机。
禅机纯熟农事熟,庄稼丰收佛自真。浑身自在田园里,大汗流过心无尘。
夏季,按佛陀亲自制定的规矩,僧众们应该安居在一座寺院里学法静修,称之为“结夏”(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有一年,慧寂在山下的草庵中静修过夏。解夏之后,他上山来问候师父。
灵问:“一个夏天都不见你上山来,你在山下都干了些什么?”师父是明知故问,慧寂则有意东拉西扯。他不说自己安居禅修,反而说道:
“我在下面开了一片田,下了一箩种。”灵说:“你这个夏天没白过。”
慧寂问:“不知师父这个夏季都干了哪些活?”沩山说:‘我白天吃一顿饭,晚上睡一觉。“”那么,师父你这个夏天也没白过。“灵、慧寂一块放牛。灵指着牛群问:“你说这群牛里边有菩萨吗?”慧寂说有。
灵紧接又问:“你看哪头牛是菩萨?给我指出来!”慧寂反问:“师父,你怀疑哪头牛不是菩萨?请给我指出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皆可做佛。凡夫观之,畜生一群;佛眼看来,一群菩萨。
一念妄心起,圣人成凡夫;妄心休歇去,众生皆是佛!
灵问慧寂:“《涅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灵有此一问,可谓石破天惊。谁知,慧寂的回答更是无法无天!他说:“都是魔说的!”
《涅经》都是佛祖释迦牟尼亲口所说,怎么到了慧寂的嘴里,成了魔的言说?原来,此部经典流通甚广,经中所阐述的“心性之学,佛性之义”早已为学僧们所熟知。到这时,经中之义反而成了僵死的教条,成了制约禅心活灵活现的框框。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慧寂为了打破时人的窠臼,说出了如此振聋发聩之言。
灵不禁为弟子独特的见解高声喝彩:“今后无人能难倒你啦!”
灵刚刚睡醒,见慧寂走了进来,便翻身面向墙壁。慧寂见状忙问:“师父,你怎么啦?”
灵坐了起来,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你试着给我圆圆。”慧寂早知师父的心思,马上给他端来一盆洗脸水。这时,灵另一个大弟子香严智闲也来问安。
灵说:“我那会儿做了一个梦,慧寂已经为我圆了。你再为我圆圆看。”香严智闲心领神会,立刻倒了一杯茶给师父喝。刚刚睡醒起床,自然先洗脸。人夜寐之后口舌干燥,因此洗完脸以后要喝茶。
这些都是平常起居按部就班所做的事。这种安详、平和的生活,岂不是人最大的梦想?所以,灵对两位弟子称赞说:“你们两个的见解,超过了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闻名天下。
景深
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关于禅道的唱和,精义连篇,寻绎无尽,妙语连珠,趣味盎然。若是有一册语录在手,细细品味,可谓字字吐奇葩,句句放异彩。展开书卷,满眼锦绣描不出、画不就,仿佛能感受到沩仰宗风柔和的吹拂;闭目沉思,千年云水轻轻飘、静静流,恰似久久品味着祖师纯美的禅露……遥想当年,禅宗丛林之中,师徒之间你唱我和,禅机重重,机锋凛凛,趣味百出,花样翻新,该是怎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啊!
镇洲(今河北正定)土皇帝、节度使王常侍来到临济义玄大师的寺院,指着满堂禅僧问道:“这一堂僧人还看经书吗?”
临济回答说不看经。王常侍再问:“还学禅吗?”临济说不学禅。
王常侍疑惑不解:“经不看,禅不学,做些什么?”临济气吞山河:“教他们都成佛做祖去!”北宋伟大禅师石霜楚圆,眉清目秀,身材修长,风度翩翩。许是幼读诗书,许是天然生就,他的一身儒雅气质,很是令人羡慕。他出家后云游四方,听说临济宗高僧汾阳善昭禅法非同凡响,天下第一,就不远千里从湖南来到山西,参拜汾阳大师。当时,正逢乱世,官军与叛兵混战,杀人如麻。楚圆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活着来到了汾阳善昭所在的寺院。然而,从春到冬,从冬到夏,山川两绿两黄,野草枯了荣,荣了枯,汾阳只是让他干一些粗重的农活与日常杂事,一直未允许他登堂入室,叩问禅机。每次见到他,汾阳不是破口大骂,就是讽刺挖苦。偶然不骂,也不过说些最平常的市井俗事,从来与禅不沾边。
有一天,石霜楚圆实在忍不住了,向汾阳善昭倾诉说:“自从我来到你这里,已经整整两年了。在佛法修行上,从来没有得到您的任何指点,只是劳顿身体,干一些世俗的事情而已。这样岁月流逝,光阴虚度,何日才能明心见性?岂不荒废了我当初出家的心愿?”
没等他的话说完,汾阳大师就怒目而视,恶声大骂:“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对我说长道短!”随即,汾阳举起禅杖,追打楚圆。可怜楚圆躲没处躲,藏没法藏,准备高喊救命。然而,他的呼救声尚未出口,汾阳立即捂住了他的口。就在这有苦无处诉,有冤没法申,连求救也不能的瞬间,石霜楚圆豁然大悟了!
他说:“我这才知道,原来临济的佛法,都是出自一般的小事。”
是啊,佛法,本来就是日常生活的真理。
水潦和尚第一次去见马祖,没有参礼就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说:“你先礼拜!”水潦和尚刚刚跪下叩拜,马祖当胸就是狠狠一脚!这一脚,将水潦踹得摔倒在地。这一脚,竟然将水潦和尚踹得大彻大悟了!
只见水潦和尚拍手大笑,道:“真是太奇怪了,太奇怪了!许许多多禅之真谛、宇宙的真理,只要从一根毫毛的尖上,就能认识到它们的本源。”
他时常说:“自从一被马祖踏,直到如今笑不休。”严阳尊者初次来参见赵州禅师时,问道:“一件东西也不带来时如何?”赵州说:“放下来。”严阳感到好生奇怪,不解地问道“:既然是一件东西都没有带来,放下个什么?”赵州说:“放不下,挑起来!”
严阳恍然大悟。像此类师徒心心相印的美妙公案还有很多。当然,也并非所有学人都能与高明的师父相契合。唐代有位道法高明的禅师,他在开悟之后,没有发现与自己因缘相投的度化对象,就跑到杭州郊外荒无人烟的秦望山上,在一棵高大的树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住了下来。因此,人们都叫他鸟巢禅师。鸟巢禅师托钵乞食,修苦行,生活非常俭朴,也就愈发显得高深莫测。有一个小和尚十分仰慕他,就特地来亲近他。鸟巢禅师不理他,他不在乎,心想,我总有感动你的一天,让你将开悟的禅法传授给我。
鸟巢禅师外出乞食,小和尚也跟着乞食;鸟巢禅师在树上打坐,他也打坐。如是三年。小和尚觉着差不多了,就向鸟巢禅师询问道:“师父,请您老人家将明心见性的方法教给我吧。”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小和尚一听,非常失望。他想:我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整整三年,不知吃了多少苦头,难道等来的就是这么几句简单的话语吗?这几句话我没出家就知道了,还用你告诉我?于是,小和尚爬起来跑了,并且一去不回。
心语
现在许多毕业于名牌大学、供职中外著名企业的年轻白领,工作两三年之后,感到工作单调无聊,生活迷茫无趣,甚至患上了“厌班症”。最无奈的是,家人与朋友往往不理解其痛苦:那么知名的企业,那么舒适的环境,拿着不菲的薪水,别人想找都找不到,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他们遭遇的是“成长的烦恼”。工作按部就班,提升按资排辈,不能参与核心工作,能量自然无从发挥。
于是,他们怀念大学时代的美好生活,对职业前景焦躁不安。
《丛林盛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禅师密庵咸杰从福建行脚路过婺(wù)州(今浙江金华),有老僧问他到何处去,他说到宁波阿育王寺参谒佛智和尚。老僧说:“世衰道丧,后生家行脚,例带耳不带眼。”咸杰问他为何这样说。老僧道:育王寺有一千僧众,佛智和尚每日忙于事务,哪里有工夫指导你们这些后辈修行?咸杰赶紧请教自己应该到哪里去,老僧指示他去衢州参见了无名气的昙华禅师。果然,在昙华的接引下,他很快开悟,成为临济宗第十四代祖师。
无论是拜师学艺,还是职场成长,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问题是,你的闪光点一定要有人发现,若没有人看到你的光芒,你必须主动去寻找那双慧眼。这是成功之需,也是智慧之花。
〔1〕典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华严经》中记载:善财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
〔2〕铃木大拙,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
〔3〕寒山,唐朝著名诗僧。佛法高妙,诗才横溢,备受日本、美国等国学者的推崇。
〔4〕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
〔5〕露柱,房间里露在外面的柱子,也叫明柱。
〔6〕我执,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须成就佛果后才可彻底断除。
〔7〕日轮,即太阳。
〔8〕迁化,即圆寂。
〔9〕《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
〔10〕玛雅的长历法以约394年的周期标记时间,被称为“白克顿周期”。
〔11〕拾得,唐朝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一起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被誉为“国清三隐”。
〔12〕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13〕内相,翰林学士的别称。
〔14〕办道,即修道,学道。
〔15〕出自唐代诗人张祜(hù)的《题金陵渡》。
〔16〕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7〕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
〔18〕出自唐朝诗人徐凝的《忆扬州》。
〔19〕高(mín)寺位于扬州市。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
〔20〕栖止,意为寄居、停留。
〔21〕禅家凡见人说事唆,或是说没有必要的话,谓之扯葛藤。
〔22〕香灯,指焚香与燃灯。
〔23〕常侍,唐代官职“检校右散骑常侍”简称。
〔24〕《丛林盛事》为宋代僧古月道融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