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神龙政变是一场豪赌,那么所有政变的功臣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五大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袁恕己、桓彦范这五个人全部拜宰相、封郡公、赐食扈。不仅个个手握重权,而且中宗还御赐了他们免死铁券(笔者曾经闲极无聊作了个“历史死亡flag”排行榜。免死铁券高居榜首。),只要不是谋逆大罪就可以免罪十次。而政变中立功的宗室成员也是恩宠逾极。相王李旦被加封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之职(一品),以宰相身份参与国政,爵位和官职都到了顶点。太平公主则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特许她开府建衙参与政事,太平公主一家人的食扈更被加封到了空前绝后的八千户(太平公主的七个子女全部都有食扈。)颇有点三兄妹共掌国政的味道。现在荣华有了富贵也有了,政变的参与者都乐开了花。然而一片欢声笑语中这次政变的最大受益者——唐中宗李显却皱起了眉头。
蘧(qú)伯玉曰:“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淮南子·原道训》)意思是有个叫蘧伯玉的人不断的反省自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总结了自己以前四十九年中所犯的错误,所以五十岁是“知非”之年。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就要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既要努力奋斗又要看淡结果。是以五十岁又是“知天命”之年。
而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重新登上皇位的中宗李显已经四十有九即将迈入“知非”“知天命”的年纪。二十一年前他被自己的母亲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从那以后昔日天子落难蒙尘,颠沛流离受尽煎熬。他的长子和爱女也死在了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如今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他又再次坐回了这宝座上。二十年的磨难让他终于明白了权力的可贵。如今李显已然“知非”,他明白自己前半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失去了权力!他也“知天命”他将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把权力拿回自己手中这个庞大事业中!李显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现在他的情况和二十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二十年前是他的母亲真正决定着他皇位的存废,如今是一众功臣决定着他皇冠是否能戴牢。
通常来说正常继位的皇帝,他作太子时的属官就会成为朝廷权力的新中枢。靠政变上台的皇帝则会让自己的心腹也就是政变的功臣来担任权力中枢。但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也是中宗最底气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整场神龙政变中中宗李显没有出过一分力气。他既不是策划者也不是执行者,他只是作为一面旗帜一个借口被五大臣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推到了前台。而且因为害怕政变失败受牵连就连这个参与者李显都做的很勉强,几乎是在胁迫下跟着参与了政变。因此政变成功后,功臣们真的是“功比天高”怎么封赏都不为过。
如今炙手可热的”五大臣”除了崔玄暐是李显做太子时的属官,其余四人都不是李显的亲信。而崔玄暐现在也是优先“功臣”的身份而非“旧臣”的情分,这让中宗非常的不放心。而五大臣自己不识进退,贪权恋栈更加重了中宗对他们的怀疑,尤其以桓彦范的行为最出格。神龙政变后不久桓彦范就上书唐中宗声称自己远在易州(今河北易县)的大舅子赵履温也参加了政变,要中宗提拔他。这要求实在太离谱,唐中宗就委婉的表示赵履温远离首都,怎么可能为政变立功呢?结果桓彦范铁了心要为大舅子谋福利,就说赵履温一直和他通信参与政变的策划。这摆明了是居功自傲伸手要官,而且吃相难看至极,是拿皇帝的官去做自己的人情。唐中宗最后虽然答应了桓彦范的要求,但是心中对五大臣的印象已经是负分了。毕竟今天你敢挟功自重向皇帝要官帽子,说不得明天就能向皇帝要黄帽子。
再来看相王李旦。和中宗相比李旦继承皇位的资格一点也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显曾经登基,当了了五十五天的天子,李旦则坐北朝南为帝六载。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远离政治中心漂泊多年,是“因过被废”。李旦虽然也从皇位上下来,但他是“顺天应人”主动“让贤”而且在做“皇嗣”的那些年里,李旦一直住在东宫是公认的帝国继承者。无论是声望还是人脉李显都不能和弟弟相比。他的优势就只有“嫡长子”这一条和政变前他正好是武则天策立的太子这两点,而且这个太子之位都是李旦让与他的。本来这两点在封建王朝继承铁律中是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唐朝这就成了两个残酷的笑话。李显他的父亲高宗皇帝既不是嫡长子,一开始也不是太子。他的爷爷太宗皇帝不仅不是嫡长子还顺便干掉了当太子的嫡长子哥哥李建成。他的母亲武则天更是连一个“子”字都沾不上边。在李显看来甚至不需要他弟弟李旦亲自参与,只要有人以李旦的名义造反,自己这个皇帝也就得二次下岗了。
至于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也难以让人放心。这位帝国千金,从高宗朝起就大受恩宠。武周时期,因为武则天觉得这个女儿无论性格还是样貌都像自己,不仅对太平公主恩宠愈厚,在她晚年还开始让太平公主参与政事决策。也因为这样太平公主才能在神龙政变时说动武则天的心腹专司起草诏书的上官婉儿和许多宫中女官加入政变行动,为政变一方提供信息支持。每当想到在宫中还有人悄悄把自己的一举一动告诉这个如同母亲影子一般的妹妹时,李显就会觉得毛骨悚然。
面对这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中宗开始积极寻找自己的政治伙伴。第一个找到的人就是陪他同甘共苦了二十年的结发妻子——韦氏。当年中宗被废的导火索就是为了提拔韦氏的父亲韦玄贞当宰相。随着李显被废贬出长安,韦氏也开始了悲惨的贬谪之旅,不仅从国母变成了流囚,而且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受牵累死在了荒蛮的岭南。但是韦氏有着一颗坚强的心,虽然受尽磨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反而多次鼓励李显坚持下去,等着翻身的那一天。当时李显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使者前来,就认为是母亲派人来赐死他。恐惧中的李显每次都想自己先行了断,这个时候韦氏就会尽力宽慰他。患难夫妻见真情,李显对这位妻子不仅有爱更多的是尊敬和依恋。(笔者认为李显从小就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巨大缺陷。唐高宗病弱,又是皇帝之尊加上子嗣众多难以和李显亲近给他足够的父爱。武曌为了夺权对几个儿子则毫无母爱可言。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了李显后来对妻子娘家人的信赖和喜爱,也才会有中宗继位之初就不顾一切的提拔岳父当宰相的事。之后的贬谪岁月中,李显终日惶恐不安,多次想要自杀。是韦氏始终支持他劝慰他,作为他唯一的精神依靠,这更增加了李显对韦氏的依恋。笔者甚至认为李显在某种程度上把韦氏当作了自己一直渴望却从未拥有的完美母亲的形象。李显对韦氏有着近乎畸形的依恋,这也能解释为何后来李显会对韦氏种种荒唐行为全数忍耐。)
如今李显一复位立刻封韦氏为皇后,并且将韦皇后已死去的父母分别封为上洛王和王妃。韦皇后两个死掉的兄弟韦洞、韦泚也被追封为淮阳郡王和上蔡郡王,中宗还给两个死鬼小舅子配了两桩冥婚。而早有政治野心的韦皇后,自己向中宗提出了共掌大权的要求。当年夫妻二人落难时,李显曾指天为誓:“假如以后我能重见天日,一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现在妻子提出了要求,而李显自己也需要政治盟友。于是这对帝国最尊贵夫妻俩开始联手维护自己的权力。
在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韦皇后便同中宗一起出现在大殿上垂帘听政,恍如当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临朝。桓彦范立刻上奏说这是牝鸡司晨,不祥之兆。另一位功臣敬晖也上书劝谏。中宗李显拉出韦皇后本来就是为了对抗五大臣,自然不会理会两人的上奏。不久中宗又提拔了几个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分别是慧范、郑普思、叶静能。之所以说身份特殊是因为这三个人既没有门第恩荫也不是文学之才更不是科举进士。慧范是一个来自西域的番邦和尚、郑普思是一个自称会长生之法的野药术士、而叶静能的外号是“叶天师”这帮人是什么货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慧范本来是依附“二张”兄弟的花和尚,经没多念孽没少造。结果神龙政变后慧范不仅没有失势还被提拔成银青光禄大夫,这虽然是个荣誉性质的头衔但是中宗给了他一项特权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俨然成了皇帝的心腹。而郑普思被提拔为秘书监(皇家国立图书馆馆长),叶静能当了国子祭酒(皇家国立大学校长)。一个尽念歪经的外来和尚成了天子近臣,两个江湖神棍成了国家文化象征部门的首长,众多大臣自然是不答应,桓彦范再次带头上书要求中宗把这一班妖人杀的杀罢的罢。当时的左拾遗(谏官)李邕(这位李邕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行楷书的大宗师。其作品《李思训碑》《麓山寺碑》都是国宝级作品。)为此上的奏章《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甚至成了千古名篇。但是中宗再次置若罔闻。中宗之所以提拔这一帮人一方面是为了向五大臣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则是学习自己母亲武则天刚登基时借助宗教来为自己造势增加统治的合法性。而这还只是中宗学习母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