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森田押着郭剑石回到宪兵司令部,剑石见了菊池犹如见了救命星,大喊道:“菊池太君救我,我实在是冤枉的,不信那几个船工可以证明。”
菊池歪头看着叶伯民,伯民道:“我和森田太君刚审过三个船工,三人都说是郭剑石和卜世仁夫妻,还有另外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叫阿三的人一块在船上喝酒喝了半夜,这四个人最后只剩下郭剑石一个人全头全须活着回来,如今卜世仁和阿三不知去向,卜世仁老婆被人掐死在床上,剑石兄只要能把这一段跟两位太君讲清楚,我想两位太君定能明察秋毫。”
剑石听到此处,大惊失色道:“叶翻译官,你怎么能这么说,明明那个阿三是你带来的船工,嫌疑最大,却怎么叫我来讲清楚?”
“那三位船工说了,他们与阿三并不相识,是卜世仁夫妻和你上船时才来的,当时他们还以为是你们的下人,因此并没多问。”叶伯民道,“就连我当时也以为他是跟着卜世仁的下人呢。”
剑石急道:“如此看来那个阿三确实是混进来的,叶翻译官快跟两位太君讲明这一节。否则我却是死无对证,跳进黄浦江都洗不清了。”
叶伯民看着菊池,叽哩咕噜说了一通日语,意思是郭剑石带了一个不明身份的阿三,由此发生了前面的一切,眼下卜世仁不知下落,郭剑石并无其它说法,请两位太君定夺。
菊池转着眼珠不知所措,正想命令把郭剑石暂且押解下去,恰在此时一个小鬼子前来报告,说是桐乡宪兵队打来电话,从河道中发现一具中年男性尸体,尸体的衬衣口袋中有一张嘉兴保安团的证件,询问我们有没有卜世仁这个人。
森田一听,眼睛都瞪圆了,一把扯过郭剑石,怒吼了几句,郭剑石反正是一句都听不懂,只是从表情上看不是好事,急忙把求助的目光扫向叶伯民,菊池也不多说,吩咐把郭剑石暂且押入死牢,暂且不提。
却说转眼到了农历新年大年初三,一大清早,孔庙前人头攒动,原来菊池发动手下一班人筹划多日,终于想出了一个体现日中亲善、治安太平的法子,利用中国人过新年的习俗,准备办三件大事,一是庆祝新的汪伪政府嘉兴县知事金建宏走马上任,二是汪伪政府和平军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三团在嘉兴建军授旗,三是邀请到东京的一个作家记者采访团前来嘉兴。
菊池如意算盘打得很精,搞这样一个活动,一来可冲淡前几日凤桥血案在嘉兴的阴风惨云,二来借助东京那几个作家的生花妙笔,给自己这个儒将于“武功”之外添几份“文治”的名声,菊池怕老百姓不买帐到时冷冷清清,竟然大胆自作主张,从帝国军需中专门拨出二千斤平日市场上根本看不见的大米,声明参加聚会的老百姓等大会结束之后可领到二斤大米。
即便如此,闻风而来的老百姓不过两百多人,站在高大巍峨的大成殿前显得稀稀落落。菊池虽说心中不快,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带着那作家记者先参观孔庙。
几个东京来的作家记者,尤其是一个名叫田中信子的女作家对嘉兴孔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嘉兴的这座孔庙,远近颇有些名气,由于嘉兴地处吴越,自古以来崇文重学,孔庙修得也多,旧时嘉兴城内有3座孔庙,分属于嘉兴府及嘉兴、秀水两县,所以有“一府二县三孔庙”之说。
而嘉兴府的孔庙自然规模最大。据旧志记载,从唐开元二十七年建庙,直到清朝末年几经兴废,历代都有重修和扩建,遂形成红墙黄瓦、金壁辉煌的古建筑群。
孔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又是地方“学宫”所在,是中国儒家文化代表性建筑,故又称文庙。庙前有高大的照壁,上书“万仞宫墙”。孔庙坐北朝南,呈中轴线对称式建筑格局,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造型精美,古朴庄重。庙门外有“文武官员过此下马”的碑刻,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走进孔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外有石护栏,高大的四柱三门石牌坊,柱头上端雕刻着云龙纹,上面横板上刻有“棂星门”3个楷书大字。相传棂星是天上的文曲星,棂星门是文曲星进出的大门。进门就见硕大的水池,称“泮池”,也有称“学海”的,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池上有两座石拱桥,名曰腾蛟和起凤。据说只有在考取秀才后,才可以从石桥上进出大成殿。泮池后面是大成门(又称仪门),是一座单檐硬山顶的过厅式建筑。门两侧是“乡贤祠”和“乡宦祠”,分别褒扬嘉兴有德于民的社会名流和有政绩的官员。进大门就到内院,迎面就见高耸在须弥座石台基上的大成殿,这是一座上盖有黄色琉璃瓦的重檐九脊歇山顶宫殿式建筑,气势非凡,之所以造得这等考究,是因为这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和颜渊、曾参、子思、孟轲等四配及十二哲的神位,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大殿二层屋檐下,正中高悬“大成殿”九龙匾。“大成”两字出于《孟子》所曰,“孔子之谓集大成者”,意谓孔子是集传统文化和思想之大成的圣人。殿内梁枋上悬挂着清朝8位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县孔庙同有)。其中有“万师师表”(清康熙二十八年)、“生民未有”(乾隆三年)、“与天地参”(嘉庆五年)、“圣及大成”(道光二十五年)、“圣协时中”(咸丰元年)、“德齐帱载”(同治三年)、“圣神天纵”(光绪某年)。另有孔子赞及颜、曾、思、孟的勒石(雍正五年)。殿内尚有历代重修孔庙的碑碣。
大成殿后面左侧为明伦堂,是仅次于大成殿的宏大建筑。所谓明伦堂,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一般都称作明伦堂,室内屏门6扇,上刻宿儒吴受福用篆文写的《大学》全文。墙内嵌有明代重修嘉兴府明伦堂碑记,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明伦堂是供学子上课的地方,所谓“学宫”。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明清加学八股文以应科举。右侧为尊经阁,收藏儒家经典著作。后面有启圣祠,供奉孔子的祖先和父母的神位,祭祀其启蒙和教育孔圣人。
此外还有四斋(成德、养正、致道、时敏)、两庑(供历代先贤先儒)、文昌祠、思乐堂、敬一事、馔堂及射圃等,林林总总大小七十三座建筑,菊池陪着众作家一路走来,叶伯民相陪左右忙着介绍,嘴里说个不停。作家中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名叫田中信子,原是《朝日新闻》的记者,对叶伯民的介绍格外注意,听到此处,忽然开言道:“我的家乡也有孔庙,我十几岁的时候还参加过‘释奠’呢。”
菊池听了,上前恭维道:“信子小姐是东京名记者,当然见多识广。”
不料田中却正色道:“菊池联队长在这里召开这种大会却是有辱先贤呢。”
菊池讪讪地道:“我的本意也是日中亲善,你看我今天不是特意穿了西服来的吗?”
菊池心中暗骂,却又不能发作,只得随口敷衍着问道:“信子小姐的家乡也有孔庙吗?”
“是啊,日本孔庙本也不多,不过在我的家乡东京都却有一个汤岛圣堂,是全日本最早的孔庙了。”看来这位信子小姐真的对孔庙很感兴趣,说起来滔滔不绝,“自从文武天皇开释奠(祭祀孔子的仪式)的先河,神护景云元年(767),从中国留学回国的吉备真备在日本国学中举行了标准的释奠仪式。应仁之乱后,贵族大权旁落,武士兴起,祭孔活动遂告中止。到了江户时代,先是林罗山在忍冈家宅举行了释奠,后来德川纲吉首次代表幕府祭孔,于是,全国各地争相效之,释奠活动方兴未艾。”
“在我的家乡东京都,就是刚才说的林罗山在江户时代的宽永九年建了上野‘先圣堂’,元禄三年(1690)幕府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将它搬迁到了东京都文京区汤岛并改称为‘大成殿’。宽政九年(1797),幕府十一代将军德川家斋,按照明人朱舜水当年为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制作的孔庙模型,按图索骥,大兴土木,重新进行了扩建。”
田中兴致勃勃接着说道:“日本中国一衣带水,相互影响很多,即便从明朝起中国人常骂的‘倭寇’,其实中间有大量的中国和日本的海盗,中国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母亲也是日本人,更不要说现在中国汉字里采用的大量日本词语了。”
说到这里,田中似乎打开了话匣子,按捺不住的一口气讲了下去,也难怪,作为一个研究中日历史关系的作家,身逢抗日战争这个时代,原本超脱的学术研究成为服从服务战争政治的奴仆,一直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现在碰到了这么一个机会,自然一吐为快,“我来给你们讲讲我新写的关于王直的书吧。”田中说,究竟田中接下来说了什么,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