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齐桓公力排众议,拜管仲为上卿,号为仲父,将齐国军政大事全交付于管仲一人治理,满朝文武大臣称贺,散朝同庆而别。
齐国临淄
管仲既然已接上卿,在临淄开衙建府,首要就是整顿前朝弊政,才能壮大齐国。正思量间,门人来报,国君驾到。管夷吾命令相府一干人等出门接驾。迎接齐桓公到相府中坐定,行君臣之礼,分班做定。
齐桓公先开口道:“仲父自回国来,刚与家人团聚,何不多在家休息几日,再来处理政务?”
管仲:“谢君上挂念,蒙君上不弃,委以重任,老臣夙夜忧叹,不敢有片刻敢懈怠,唯恐有负君上所托。”
齐桓公:“寡人有仲父,何愁霸业不兴?当前国中应以何事为先?”
管仲:“先年老臣曾与太傅辗转各国经商,所到之处贫富有别,凡是人丁兴旺之所,必是繁荣富强;人口稀少,则百业凋零。因此,要使国家富强,先要让人民安居乐业,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女子有归宿,各守其业,才能充实仓廪,国家才能富足。”
齐桓公若有所思:“既如此当如何处之?”
管仲拿出一个绢帛展开:“这是老臣在齐国让堪舆官,所绘齐国的地理图,请君上御览。”
齐桓公近前看时,暗暗称奇,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不曾通晓国家版图,夸赞道:“仲父心思缜密,寡人不及也。”
管仲:“依我齐国版图来看,可施行叁其国而伍其鄙,使百姓各守其地,各安其家。”
齐桓公:“何为叁其国而伍其鄙?”
管仲:“叁其国,三分国都以为三军;伍其鄙,五分其鄙以为五属。具体说来:‘叁其国’就是把国都及附近郊区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伍其鄙‘就是就是规定三十家为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大夫。国中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使民众各有其居,各守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由各司职大夫将所辖人口、户籍一一据实上报君上。如此一来人人皆有职分,才能有效管理百姓。”
齐桓公:“仲父所言有理。”
管仲看出齐桓公没有异议,又言道:“其次是加强军备武事。”
齐桓公:“又当如何?”
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
齐桓公:“何谓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兵民合一,军政结合。国中无战事,所有乡民皆要从事生产,国家有战事,随即征调民众从征。工商六乡不必征调士卒随军出征,主要保障后勤供给;十五个士农乡的百姓战事一起,即可征调人员补充军员,随军出征。组织结构: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战备之时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里五十人,组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千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成一军,立一元帅。这样诚如是士农十五乡以成三军,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力。君上自领中军,高、国二位世卿将左右两军。太傅鲍叔牙可为三军主帅。如此一来虽有外敌来犯,何惧之有?”
齐桓公心想,管仲真奇才也。
管仲又言道:“如此可富国强兵,然不足于称霸诸侯,欲霸业,必要重用人才,才能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齐桓公:“如何选拔人才?”
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茍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君上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入邑墾草辟土,聚粟众多,尽地之力,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齐桓公:“果如仲父多言,几年能兴霸业?”
管仲:“三年可有小治,十年才能大治。十年之后,齐国强,则霸业可兴。”
齐桓公:“寡人受教,皆从仲父所奏。来日颁发告示,通告全国施行。”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另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处卫,匽尚处燕,审友处晋。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并在齐宫中置一大鼎,点燃火焰,名为“庭火受爵”。
从此,齐国逐步走向霸业之路,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