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一切心理病的源头
焦虑是一切心理疾病的起源,常带有呼吸上的急促,恐惧感的增加和急躁不安等,如果不能及时缓解,焦虑就会频发和加深,严重的会延展成忧郁症或者是狂躁症。形成焦虑的一个很大的表现特征就是急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暴躁不已,而且自己都不能控制得来。另一种温和的病人则会感到沮丧低落,处于长时间的悲痛中。当这些或是暴躁或是沮丧到达了一个顶点的时候,就可能会引发暴力人格和抑郁人格。
焦虑是现代人的通病
焦虑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可能有的潜在心理疾病。很多事情都可能导致焦虑,例如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人际关系、经济紧张问题,还有和周围的环境隔绝,这些都是产生焦虑的源头。社会越文明越发达,社会竞争就更加激烈,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社会压力下,很多人饱受生活压力与困扰,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皆有紧张焦虑的经历。
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认为,焦虑是一切心理疾病的原始诱因。一般认为,在儿童时期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就像小孩子在父母的威胁下产生可能被父母丢弃的恐惧,或者对经常吵架的父母产生他们会分离的恐惧,又或者害怕父母出意外的担心,这就可能引发“分离性焦虑”。不过,在儿童时期,一般是不易察觉,只会埋藏在心底里,成为长大后引发更深一层焦虑的源头。
其实,焦虑是长期的紧张引起的,这是机体面对危险或潜在危险时采取的心理抵御方式,它病态的特征表现为其实这种危险的威胁并不真正存在,不过是人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幻象。焦虑症的表现症状很多,恐惧某种东西、行为上的强迫、对外伤后的紧张以及广泛性焦虑。
也许,人们会认为富裕的人,教育程度高的人,或者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的焦虑程度就会少,其实不尽然,每个人都会产生焦虑。焦虑不一定是负面的,其实有时候有些焦虑的情绪反而是好事,这会使人产生压力,使人奋发向上。就像有一位整天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那未来的他还是要继续过着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他开始发奋。总的来说,不要害怕焦虑,如果你今天有了焦虑的情绪并无大碍,相反的,适量的紧张使生活更有劲,会让人回望反省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让焦虑的分量过了头,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调适妥善。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则会很好地自我调节,利用焦虑作为动力。但是容易情绪波动的人,遇到焦虑的时候,不会很好地分辨出现实和压力,只会觉得被焦虑压迫着。
大部分人的情绪机制是应付短暂的逆境,但是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中,则会负荷不了,甚至崩溃。当人处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像要马上当众演讲,或者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大脑就会发信息到内脏中,刺激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物质激素,这种激素可谓是应急的良药,能够令大脑马上想出一些有用的办法来解决当时的状况。可是肾上腺激素会抑制白细胞对抗菌细胞的制造,如果人体长期分泌这种激素就会有损健康。
最能够引起人们处于长期精神焦虑不安的,有配偶及亲人死亡,或者是婚姻不美满、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如果这时候的人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关怀,甚至是被刺激和打击,就越容易引发焦虑症,从而导致生理上的痛苦。轻度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头痛、背痛、胃灼热、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局部性回肠炎、忧郁症、高血压、高胆固醇、免疫系统衰弱、癌症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要问诊就医,不要任由其发展蔓延下去。
焦虑的自我疗法
一旦出现焦虑的现象,或者被确诊为焦虑,首先不要慌张。慌张除了使症状加重之外一点用处也没有,保持乐观的心境才是首要的任务。
这似乎很有难度,因为假如一个人本来就是很乐观,那他就不会在一开始焦虑了。没错的,要让人时刻保持清醒高昂很困难,保持信心却很重要也很容易,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乐观精神的前提。这时,不妨想想自己过去的辉煌成就,别人的一次真心赞美,想象自己将要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建立自信和保持乐观向上。
还有适时的幻想,也是缓解焦虑和紧张的好办法。也许你会觉得这很自欺欺人,不过有研究表明,人们每天有适度的幻想,更容易对生活产生满足。所以,幻想一下自己躺在细绵绵的白沙滩上,听着一浪接一浪的海浪声,徐徐凉风吹拂在你的脸上,是不是很迷人的场景?
接着,就是有力的心理暗示,其实和建立自信心差不多,那就是肯定自己。和每个病人一样,要想完全打败疾病,仅有物理治疗还是不够的,还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这可以叫皮革马利翁效应,就像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一样,假如你说服自己觉得很凉爽的话,那身体就真的不会感觉炎热了。所以,当焦虑来袭时候,你首先要告诉自己,没有问题的,我完全能够应付得来。在这过程中,你要渐渐地平息自己急促的呼吸,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达到平静状态。
猜一猜,焦虑的反义词是什么?应该不少人会认为是放松吧?是的,在面对压力时候先放松一下,在每天例行干扰之前先放松一下,在听到一个不甚欢快的消息时先放松一下。就像你准备要在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先深呼吸一下,把握紧的拳头松开,表现出你的自信而不是紧张。当你养成这种放松习惯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很有效的镇静剂。
不必顾虑太多,活在当下就好
抛开各种心理学上的范畴,焦虑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人们太执著于自己现在拥有的、失去的和不能满足的。我们所担心的,远远超于我们能够满足的。就像小孩子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在追逐的过程中发现根本不能抓住彩虹,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失望。但是我们成年人在一边则会很清楚地知道彩虹不过是大自然的幻象,我们不会担心彩虹的消失,只会慢慢地欣赏彩虹的美丽。有时候,在生活里,我们就变成一群追逐彩虹的小孩,偏偏要去追求一种美丽的幻象,当求之不得的时候,就会从心底里产生不满,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就好了。
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就是一个活得非常潇洒的人,他在《道德经》里提出一个简单的哲理,那就是“无为而治,无需作为,诸事皆至”。老子不是在否定事物的积极性,他也不是虚无主义者,去否定世上存在事物的显性和功能,他没有否定彩虹的显性,只是不赞成我们去追逐它。老子主张天人合一,这不是意味着什么都别做,顺乎天意就好,其实这更多是寻求平衡,掌握欲望和现实的平衡,只有平衡心灵之后,人才能对生活感到满足。面对各种人生的际遇时,抱着可遇不可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心态,顺乎各种变化,随风而动。
华尔街英语的创始人,年过70的李文昊老先生,在面对焦虑时抱有的清醒认知,改变了他的命运。尽管年轻时候的自己成绩优异,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他没能完成大学学业。在25岁那年,他决定自己创业,用他的话来讲“选择创业就是在选择一种不确定的生活”。因为错误选择商业伙伴,公司只维持了10个月,李文昊所有的投入就损失殆尽。尽管不甘心,但是只能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打工维持生活。本来怀抱着美好希望创业,可是现实却永远和想象的不同,李文昊因对企业发展前景的未知,后来又因创业的失败而感到焦虑,可是他并没有被焦虑击垮,他看得很透彻,他认为每个开始创业的人会很容易产生焦虑,这就是“创业焦虑”,很多人不能分清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容易将期望等同于现实,容易将潜在可能等同于存在,容易把手段等同于目标。而且他们长期地想象这些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同时因为自己产生还没获得但是又想拥有的念头,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感到烦躁,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担心而更加让自己惶惶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清楚知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之中,要放弃很多东西。李文昊觉得,正是有了这份清醒的认知,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失去”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心情沮丧,因为这是创业的必经之路。
不过在那个时候,李文昊还没认识到这点,他说他是经过一场生死考验,才觉悟出的。在1972年,李文昊投资了100万美元创立了华尔街英语。等公司慢慢开始稳定之后,为了使得自己的多媒体语言教学更加先进,他开发了一套语言教学程序。也许因为过于先进的理念,人们一下子还不能很快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所以这套程序缺乏市场,而李文昊也就负债累累。在1985年,意大利的50家华尔街英语中心不得不全部关闭。李文昊病倒在床,医生告诉他,他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的命了。
其实,李文昊知道这不止是事业上失败的打击,这也是长年累月工作高压力负荷的结果。李文昊从中医学上知道,他其实是工作压力过于大,自己又非常担心公司的前景,引起他的巨大焦虑。焦虑症造成他的身体变得很脆弱,免疫力功能下降,神经系统紊乱,造成元气大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马上调整心态,开始重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他找来一本有关于健康食谱的书,根据书上所说的进行身体调理,还有他开始经常性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他重新找到了原来的自信,还有挥汗如雨时释放着自己的焦虑情绪,渐渐地他身体开始好转起来,最后也顺利扭转公司的乾坤。
创业是一项非常挑战人心理极限的竞赛,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我期望很高的创业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真的是承受不了创业期间一系列的挑战,但是正是这些挑战使得企业和人一起成长。就像李文昊先生所说的:“我的人生遇到很多磨难,在经历这些不堪遭遇的时候,心理也产生很多各种复杂的变化。但是正因为这些,我都把它当成通向成功之路的敲门砖。”所以,面对焦虑这种情绪的时候,不要急躁,应该用“无为而治,无需作为”的心态,去缓解焦虑。
享受现在的每时每刻
我们不是一个受过心灵训练的大师,总免不了受到外部客观世界的各种各样刺激。我们羡慕小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其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受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刺激,问题是这种刺激是多还是少,除非我们是一个无意识的人才能不被这些外界因素所刺激,所以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紧张压力和焦虑无处不在。
只有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
我们不能减少外界各种形式的刺激,但是我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以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境,来控制内心的平衡。就像在和人相处时,积极肯定的态度要多于消极否定的态度,面对别人的过失尽可能地宽容,对于所属的集体有安危与共的归属感,达到相容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本身也要具有健全的意志,能够控制自身情绪冲动,还要有面对挫折的忍受力和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