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前一后,步履蹒跚地往山下走去,原本想解开这个谜,不曾想,竟走进了一片迷雾。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知的谜团即将袭来,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也许我累了,或许是怕了,此时此刻有逃离的冲动。
就这么想着,不知不觉走到了宾馆门前。宾馆老板向我打招呼,我木讷地抬起头,新朋头也没抬。宾馆老板问我怎么了,这么沮丧。我把事情的大概说了一遍。
听完后,老板不再笑了:“是这样啊!以前倒是也听别人说过在老君山上遇到过奇异的事情。”
“奇异的事情?”我问。
宾馆老板讲述:前几年一对情侣跟着旅游团上了山,或许是情趣所致,钻到了树林里,后来就迷路了。旅游团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于是立即报了警,警察又找了两天,一无所获。
谁知道半个月后,他们被人发现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地坐在山下路边的石头上。
后来警察来录口供,他们说在林子里胡乱走了三四天,也没找到出来的路,身上的食物都就吃光了,又饿又怕,这时候,看到一座山峰下的石头后面有个洞,他们就想到洞里休息休息。
谁知道洞很长,走了几分钟后,看到前面似乎有光,就想着过去看个究竟,谁知道那也是洞的出口。洞口的外是一片原野,竟然有简单的房屋,他们正纳闷,这时候突然从一旁跑出十几个古代人,把他们抓了起来,捆绑着关到了一间屋子里。
第二天清晨,迷迷糊糊中,他们听到屋外面有吹号子的声音,随后是熙熙攘攘的一群人活动的声音,好像集合起好多人。后来,又听到齐刷刷的呼喊声。过了好一会儿,关着他们的门开了,一个穿着夹克的廋高个年轻人走了进来,看了看他俩,然后对着身后的一个古代人说了几句什么,那个古代人立即跑过去解开捆绑他们的绳子。
年轻人面无表情,也不和他俩说话,只是示意跟着他走。之后,他们穿过山洞,离开了那个地方。一直走到一条河边,瘦高个年轻人告诉他们只要顺着河向下游走,就能找到出去的路。
几天后,果然找到了出山的路。
警察听到最后,气得都不记录了,问他们是在讲《桃花源》和“穿越小说“么?一对小情侣连忙解释,说自己一句谎话也没有。
结案时,办案警察下的结论是:惊吓过度,出现幻觉。
听完后,我并没往心里去,这比一般的故事都假,一听就是看多了科幻片留下的后遗症。
晚上新朋躺在床上,和我提起这个故事,他问我有没有觉得故事里那个穿夹克的年轻人像谁。
“像谁?”我反问“编造故事里的人还能像谁?”
“你不觉得他有点像贾明么?”他说。
我一下子如醍醐灌顶,同样的瘦高个,同样的不苟言笑,同样的神神秘秘,真的很像是贾明。
我们商量着,第二天去山里看看是否能发现什么线索。
第二天一早,退了房,我们又去附近的商店买了些探险装备,朝着老君山走去。
老君山不及华山险峻,不及泰山有名,甚至在中国的名山里排不到前二十位,这片被遮天蔽日的古树覆盖的山区,二分之一的地方还没印上人类的足迹。道观大都建在山脚或是山的南麓,再往里人烟极为稀少。
伴着旭日东升,我们背着重重的旅行包走到了山脚下。说实话,此时有些犹豫,一旦进入没有人烟的森林,天知道是否还可以回到三尺讲台,同时,一种冒险带来的刺激又不断催促我快点前进。
最终我们还是选择进入山林。
住在山脚下以采药为生的老杨愿意做我俩的向导。我们谈妥了价钱,他就很高兴地带我们上路了。初次听到他自称老杨时,心里还有些厌恶,因为我有个自称“老杨”的老同学,非常龌龊阴暗,不知不觉地就讨厌起这个名字。
老杨说,他曾进山采过药,还记得山路怎么走。他很健谈,一边行路,一边讲述这一带的风土人情。佛教虽然在我国最为昌盛,但这周围百里内却都信封道教,拜祭太上老君为大神。
大家也知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并著作了《道德经》,其实道教并非他所创, 但这一带的人们还是把道教和老子联系起来。
我问老杨,后山是否经常有人去,老杨摇摇头,说,当地人很少进山,他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只是在这里生存的百姓,世世代代都传承着这种默契。
山的背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丛林,当地人更是不会踏入。
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两天,我们已经觉得筋疲力尽。这一路除了偶尔看到有零星的破瓷片烂砖瓦,没有其它人类留下的痕迹。
临行前,购置了好多装备,食物却带的不多。
我们只能一边缩减粮食,一边寻找其它食物,幸亏老杨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捕猎是小菜一碟。
一路所见除了树就是山峰石头,十分单调。
走到第三天,我们已经筋疲力尽,除了偶尔讨论一下路径外,很少说话。这一带已经属于“原始森林”了,应该极少有人踏足。我低着头,靠着惯性一步一步往前迈,走在我前面的老杨突然“咦”了一声。
我抬头,看到前面不远处有矗立着一根黑色的柱子,一看就感觉是人造的。我们顿时来了精神,几步跑过去,定眼一看,更加吃惊了。
那黑色柱子上刻着淡淡的花纹,花纹上竟然是密密麻麻的奇怪文字。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急忙摘下背包,拿出那本蓝皮书,翻看对照。竟然是相似的文字,有几个还是相同的。老杨也靠了过来,打量着我手中的书,问:“你认识这些字?”。
我摇了摇头。
他挠了挠后脑勺,喃喃思说,这样的符号我采药的时候也见过。
我问:“见过?什么时候?”。
“差不多三十年了,那年冬天没事干,就想进山采药换几个钱,走到大山深处后,突然下起了雪,我吓坏了,想找个避风雪的地方躲一躲,在一处很陡峭的地方发现了个山洞,洞口不大,但入洞极深,还有石阶。我小心翼翼沿洞深入,大约走了五分钟,四周突然宽阔了,石壁也变得平整了许多。在一面石壁上就刻着许多这样的符号。“那时,我是一个人,而且又累又渴,就没敢再继续往前走。”老杨缓缓说道。
我问老杨,还能找到这个山洞么?老杨摇摇头,说那时候只想着活命,误打误撞进去的。
我又重新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柱子上。柱子黑里透着一点淡淡的亮,用手一摸,有点冰凉,仔细观察,很像是金属材料,不像铁,不是铜。
新朋奇怪地问:“难道是一种新的金属?”
“我说:“不知道。如果是金属的,是什么时候造的?又是谁造的?现在造这么一根金属柱子一定需要很多工人,需要工厂和起重机。可这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深处啊?”
我们围着柱子转了几圈,看不出在这里放一根七八米高的“金属”柱子有何用途。
看着刻痕,猜想这根柱子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了,可千年前的古人有锻造如此高大柱子的能力么?这阵子经历奇怪的事太多,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刺激”,旁边的新朋却看得目瞪口呆。又逗留了一会,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只得继续前进。
老杨尚未从刚才的震惊中走出来,边走边和我讨论这根柱子。讨论一番后,我们达成这么两点共识:
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而且数量不少。
二、生活在这里的人冶炼水平不低于现在的人类。
据我所知,蚩尤部落被炎黄的军队打败后,一路逃向西,这个部落逐渐掌握了高超的冶炼技术,历史上所谓的“青铜时代”极有可能是他们这一族传播开的。
不知道这根柱子和流窜的蚩尤部落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