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止汗。适用于产后汗出。
方十六
【组成】郁金20克。
【用法】郁金研成细末,蜜调成糊,临睡前涂于乳头上,哺乳前洗净。
【功效】止汗。适用于产后汗出。
推拿疗法
1.以手掌于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复溜穴,作揉摩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自汗患者。
2.以手掌于神阙、中脘、气海、关元、合谷、复溜、阴郄、后溪穴作婉转回环的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盗汗患者。
3.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摩腹6—8分钟,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按揉阴郄。加减:气虚者,加按揉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每穴约1分钟;血虚者,加按揉心俞、隔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微微酸胀为度;阴虚者,按揉阴郄、膈俞、复溜,每穴约3分钟。
药膳疗法
1.淡竹叶15克,北麦60克,煎汤,微温服之。
2.梧桐子(去壳炒黄)3克,大枣60克,小麦60克,内服。
3.仙鹤草60克,黄芪30克,红枣60克,麻黄根15克,煎水内服,1日2次。
4.牡蛎、小麦等分炒黄研粉,每次6克,用肉汤调服。
5.淮小麦30克,红枣6枚,甘草6克,桂圆肉5克,水煎喝汤,吃枣和桂圆肉。
6.乌骨鸡1只,生地黄250克,食糖适量。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生地黄切碎与食糖和匀,置于鸡腹,蒸熟,单吃鸡肉。适用于产后盗汗。
外治疗法
1.敷法
(1)五倍子1.5克,研粉加醋调,敷脐部,每日1次,共敷3日。治疗产后汗出。
(2)牡蛎粉3两,麻黄根2两,捣细末为散,用时扑身上,汗即自止。
(3)牡蛎煅细研末,小麦曲炒黄为末,绢袋盛扑之。
(4)龙骨、牡蛎、赤石脂共研为粉末,以绢布包扑于身上,以止自汗。
(5)自汗膏五倍子、郁金各等份,蜂蜜适量(炼),二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人蜜成膏剂。取膏适量,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灵墟,纱布固定,1日一换,7—10天见效。适用于产后自汗。
(6)盗汗膏五味子(蜜灸)、枯矾各等分,粉碎为末,过筛,入人乳适量成膏,贴敷神阙、气海、肾俞,1日一换,10—15天见效。适用于产后盗汗。
2.罨法
(1)黄芪15克,麻黄根、艾叶各20克,白术、防风、白芷各1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将两洁净口罩浸泡其中,温度适中后,将口罩敷盖于神阙、关元穴15分钟。再用上法敷肺俞、大椎两穴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自汗。
(2)乌梅10枚,生地黄10克,浮小麦15克,黄芪、透骨草各12克,大枣5枚,白芷1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将两洁净口罩浸泡其中,温度适中后,将口罩敷盖于神阙、气海穴15分钟。然后重新将口罩泡药汁,再敷肺俞、心俞两穴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盗汗。
3.熏洗法
生黄芪、生牡蛎、生地黄各30克,知母、黄芩各10克,麻黄根15克,茯苓20克,加水适量,煎至3000毫升,去渣取汁,趁热熏蒸涌泉、神阙。待药液温度适中后,用纱布沾药液擦洗肺俞、心俞及神阙穴,每次擦洗1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盗汗。
4.溻浴法
麦冬、艾叶各30克,五味子50克,黄柏40克,上药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次。适用于产后盗汗。
5.药枕法
(1)桂枝1000克,白芍500克,大枣、甘草各200克,雄黄、辛夷、藿香、佩兰各100克,皂角20克。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细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枕头。适用于产后自汗患者。
(2)黑豆、磁石各1000克,分别打碎,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枕头。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6.离子透入法
取白芍15克,乌梅20克,沙参、五味子、煅牡蛎各10克,鱼腥草30克,白芷9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将两块折叠纱布浸泡后取出(以下滴水为度),敷于中极、关元、神阙、肺俞穴。再将两块电极板置于两纱布上将电流控制钮调到最低档,接通电流,然后逐渐调大电流至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7.磁疗法
取穴心俞、肺俞、神门、内关、三阴交为主治之穴位,每次选2—4个穴。方法:将粘有小磁石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4—6日换一次穴位。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产后汗证由素体虚弱,加之产时耗气伤血,以致气阴两亏所致,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
(1)增强体质:平时坚持体育锻炼,在妊娠期也注意适当的活动和运动。增强体质使气血通畅协调,为顺利分娩,减少创伤奠定基础。
(2)饮食适度产后脾胃多虚,饮食必须适度,以多餐、富营养又易消化为原则,不能因“产后多虚”而大补,否则势必会损伤脾胃,气虚益甚,变生产后诸疾。
(3)注意调养素体虚弱的产妇,及时休息,不宜穿过厚的褥衣或盖过厚的被子。
(4)环境适宜慎勿感受外邪,暑日也不可过捂,居处通风适宜。
2.调护
汗出之时,极易感邪,应注意护理,及时地用温水或干毛巾擦浴,勤换内衣裤,注意保暖。
(第四节)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主要是指产妇分娩后失血过多,或感染中毒而引起产妇突然头昏目眩,坐立不能,目闭不开,或心胸满闷不舒,恶心呕吐,痰涌气急,甚则出现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挛缩等危象。血晕是产后急重病,与西医的产科休克相似。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产后血晕的发生多因产妇气血虚弱,加之产后失血过多而致气随血脱;或因产时感受寒邪,恶露因寒而凝滞,随逆气上攻,迫乱心神而致。素体虚弱及贫血患者,孕期应注意补充营养;双胎妊娠,羊水过多者,分娩时应严密观察,细心护理;产科手术应动作轻巧、敏捷,注意清洁,防止感染;产后如发现有出血倾向者即应积极处理。
中医验方
方一
【组成】鲨鱼肉1000克,当归50克,黄芪25克,精盐适量。
【用法】将鲨鱼肉洗净切块,与洗净的当归、黄芪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炖烂,去药渣,加精盐调味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补气养血,补五脏。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二
【组成】当归6克,黄芪30克,红枣12个,鸡蛋4个。
【用法】将鸡蛋煮熟,去壳;当归、黄芪、红枣(去核)洗净。全部用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约30分钟,调味即成。日服1剂。凡感冒发热、肠胃积滞者不宜服用。
【功效】益气养血,润泽肌肤。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三
【组成】良姜15克,米醋150克,鸡蛋2个。
【用法】将良姜研粉,鸡蛋打入调匀,炒之将熟时用米醋炙之即成。顿服。
【功效】温养气血,生津醒神。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四
【组成】章鱼60克,番木瓜500克,重约750克,连尾骨的猪尾1条,花生仁100克,红枣10克,精盐适量。
【用法】将猪尾刮去毛,割去肥肉,洗净,斩碎;取半生半熟的番木瓜刨去皮,去掉内核,切厚片;章鱼浸发,撕开;红枣去核,花生仁洗净,与猪尾、番木瓜、章鱼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炖3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补血通乳,强壮腰膝。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五
【组成】醋适量。
【用法】将醋煮沸,倒入茶缸内即成。外用,将茶缸置产妇鼻下,令其吸醋气,苏醒后应急用药物止血。
【功效】散血解毒。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六
【组成】猪蹄2只,当归30克,精盐适量。
【用法】将猪蹄刮毛洗净,当归装入纱布袋中,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小火清炖至肉烂,加精盐调味即成。吃肉喝汤。
【功效】养血通乳。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七
【组成】茶末6克,菊花、当归(酒洗)、旋覆花(去梗叶)、荆芥穗各3克,葱白10厘米。
【用法】水煎服。服后良久,去枕仰卧少时。
【功效】疏风解表,消痰降逆,养血止晕。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八
【组成】细茶1克,荆芥穗(研末)10克,红糖25克,食盐少许。
【用法】以开水冲泡,温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热,止血晕。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九
【组成】芡实60克,红枣10枚,花生30克。
【用法】将以上3味洗净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再转用小火熬煮成稀粥。经常食用。
【功效】益气血,补脾胃。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十
【组成】净白石1块,醋90克。
【用法】先用醋盛碗内,再将净白石烧红后投入碗内即成。以所淬之热气熏产妇鼻孔2分钟。
【功效】散血解毒。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十一
【组成】韭菜100克,醋适量。
【用法】将韭菜洗净切碎,放入壶中,再将醋加热后倒入壶中,盖严壶口,将壶嘴对产妇鼻孔熏之。
【功效】温中行气,散血解毒。适用于产后血晕。
方十二
【组成】干山楂50克。
【用法】上药微炒,水煎服。顿服。
【功效】活血散瘀,行气开郁。适用于产后血晕。
推拿疗法
按摩小腹,按揉气海、关元、肾俞。
气随血脱者,加按揉百会、脾俞、胃俞、足三里,直擦背部督脉,摩腹加揉中脘。瘀阻气闭者,加揉涌泉,按、掐太冲、行间、人中、十宣,斜擦两胁,拿血海、三阴交。
药膳疗法
1.苏木9克,青皮鸭蛋2个,艾叶10克。将鸭蛋煮熟后去皮,再与苏木同煮30分钟,喝汤吃蛋。适应于瘀阻气闭证。
2.胎盘1个,鳖肉120克,生油12克,人参15克。将胎盘洗净,切成长宽各2厘米的块,鳖肉也切成长宽各2.5厘米的方块,炒锅放在旺火上倒入生油烧至八成熟,再倒入胎盘、鳖肉速炒半分钟,之后加清水两碗烧片刻,一起装入钵内,加入参切片上蒸笼,用旺火蒸半小时即可服食。用于气虚血脱证针灸救急之后服。
外治疗法
1.葱白根、蜂蜜各适量,共捣烂敷脐中。适用于产后血晕神昏,不省人事。
2.血竭0.5克,研为极细末,填入脐孔中,另将人参、当归各9克共研细末,黄酒适量调成糊状,覆盖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适用于血瘀型患者。
3.鹿茸0.5克,研末,纳脐中,再将人参9克研末和百草霜9克掺匀,童便调成糊状,敷贴于鹿茸上,覆盖固定。适用于血虚气脱型患者。
4.当归60克,党参、茯苓各20克,菊花、赤芍各10克,煎汤熏洗双手,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本病多由产后出血发展而来,故防治产后出血是预防血晕的主要措施。
(1)孕期保健对不宜继续妊娠且患有产后出血可能之合并症者,应及早终止妊娠;对双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史者,应择期住院待产;对胎盘早剥,应及早处理,注意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2)正确处理分娩三个产程,仔细观测出血量,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如有软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
(3)产后2小时内,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膀胱是否充盈胀满,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4)如产后出血量多,须迅速查明出血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调护
(1)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2)产妇保持安定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刺激。
(3)若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欲发生血晕时,应立即处理,如给予人参汤或桂圆大枣汤、生脉饮等。
(4)严密观察产妇的神色、呼吸、脉搏及血压,掌握病情变化,随时采用急救措施。
(第五节)产后腹痛
产妇分娩以后2—3天,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称产后腹痛,亦称“儿枕痛”。多因子宫收缩乏力所致。多有急产史、滞产史或大出血史。症见小腹疼痛、恶露量多或量少淋漓不净。产后腹痛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亦可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虚而入,或饮食生)令,血为寒凝,或产后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恶露排泄不畅而致。产后腹痛与产后感染腹痛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腹痛必兼有发热恶寒,体温升高,恶露如败酱味臭,而本病无此症状。产后腹痛主要是新产之后,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腹部而痛,多由血虚、血瘀或食滞而致。本病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分娩时防止产后出血,产后勿食生冷,注意保暖,情志要舒畅。
中医验方
方一
【组成】焦山楂12克,红糖30克,生姜3片。
【用法】上药用开水泡。代茶饮。
【功效】活血化瘀,散寒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二
【组成】鸭脚艾30克,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三
【组成】焦山楂30—50克,生蒲黄5克。
【用法】上药水煎后冲红糖,在碗中浸泡片刻。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导滞。适用于产后瘀滞腹痛。
方四
【组成】薯莨30克。
【用法】甜酒煎服。
【功效】活血止血,理气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五
【组成】冷饭团30克,山鸡椒15克。
【用法】酒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散瘀,祛风活络。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六
【组成】刘寄奴30克,红糖适量。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七
【组成】天仙藤150克。
【用法】炒焦研末,每次6克,童便和酒调服。
【功效】行气活血,利尿消肿。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八
【组成】山楂、焦山楂各1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代茶饮。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九
【组成】茶叶6克,川芎3克。
【用法】上药加300克水,煎至150克,于饭前热服。每日1—2剂。如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可用2克红茶细末、60克红糖,加10克热黄酒,冲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十
【组成】刘寄奴30克,酢浆草30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十一
【组成】掌叶榕根60克。
【用法】酒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止血,消肿解毒。适用于产后腹痛。
方十二
【组成】金桔干根12克。
【用法】炖红酒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腹痛。
西医疗法
1.索密痛:1片/次,3次/日,口服。
2.吲哚美辛(又名消炎痛):10毫克/次,3次/日,口服。
推拿疗法
1.血虚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按脾俞、膈俞、肓俞。再嘱患者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
2.血瘀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肝俞,再嘱患者俯卧位,施以搓点强手法,双点章门法、运运颤颤法,点按中极、中脘;施用提拿足三阴法,点按太溪。
外治疗法
1.热熨法
药物:陈艾叶24克。
【制用法】上药焙干捣末,敷脐中,以绢盖之,再用热物往来熨之,待患者感口中有艾气出,寒气即除,腹痛即止。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血寒证。
2.迫火法
药物:元胡、附子、炮姜、肉桂各10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为末,铺于小腹,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75%的乙醇和醋,点燃,药布周围垫以空气橡皮圈。点燃火后,如患者感到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经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在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乙醇少许,重新点火,如此反复5—6次,每日治疗1次,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血寒证。
3.药带法
药物:元胡30克,炮姜、附子各15克,肉桂12克,艾叶10克。
【制用法】共研细末,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小腹痛处。适用于血寒证。
4.敷贴法
(1)蒲黄、炒五灵脂各60克。
【制用法】上二味共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2)香白芷、小茴香、红花、细辛、肉桂、红花、元胡、益母草等药水煎两次,取汤液浓成稠糊状。再将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然后取药糊混合于适量上述乙醇药液中,焙干后研为细末,加入樟脑末调匀即成。每次取药末9克,用黄酒数滴调成糊状,将药糊敷于脐中穴(神阙)上,外用伤湿膏固定,干后再换一次,一般3—6次,即可病愈。适用于血瘀气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