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是很无聊的,结合种种记载来看,但凡是个名人,就得有点传奇色彩,天神留种也好,仙佛下凡也罢,这位名人的老爸肯定要戴一顶绿帽子,不管他老爸本人是否愿意。
作为大众追捧的对象,苏东坡自然不能免俗。不知道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种记载:苏东坡的老妈程夫人很漂亮,漂亮的女人都喜欢睡觉。程夫人在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大头和尚……
这个大头和尚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为什么会闯进程夫人的卧室,没有人知道。我们能够知道的信息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头和尚走后,程夫人怀孕了。后来,程夫人生下一个男孩,便是我们最可爱的苏东坡先生。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这是眉山当地的俗语,意思是说,眉山降生了三个姓苏的,当地的草木全部枯死。好在这句话流行于宋朝,这要是搁到当下,有关部门肯定要找老苏家谈话,追究其破坏城市绿化的不文明行为。
从种种记载来看,苏洵应该是个“追车族”,这从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可以看出些许依据。那时候的车是马车,不像现在分出“奥迪”、“宝马”、“丰田”诸多名号,苏洵追的是豪华车,是宋朝最高级的代步工具。
马车有很多部件,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车轼作为横在马车前端的扶手,可有可无,但缺了车轼,一辆马车便不完整。车辙作为马车行过的痕迹,可有可无,但缺了车辙,又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作为苏东坡的亲弟弟,苏辙的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瑞桂堂暇录》记载,当时的“乐全居士”张方平曾经这样盛赞苏轼、苏辙兄弟:“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朋友从事幼儿教育,一位家长曾经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她儿子很调皮,她不知道,在她儿子七岁之前,她能给她儿子什么?
我朋友属于“脑残”的非主流靓女,她不知道如何回答,便打电话问我。我当时对她说:“小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但是不能过分溺爱。”我那“脑残”的朋友当即回复人家四个字:“您看着办。”
一个人日后的性格和成就能不能在很小的时候看出来,我不太清楚,远的不说,苏洵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阁下曾经说过:“乖孩子往往没出息。”这句话是否有科学根据,也不太好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慢慢重视起这种说法,打从怀孕开始,他们就变着法采取一定的措施,给肚子里的胎儿灌输一种思想,俗称“胎教”。苏东坡还是胎儿的时候有没有接受胎教,我们不得而知,但其“明敏可爱”却是可以确定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苏东坡从呱呱落地开始,到步入学堂为止,这中间发生了哪些神奇的故事,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便瞎猜,姑且留白。但其从六岁开始,便慢慢显露出与众不同,这些故事值得大书特书。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苏东坡被送进了一所私塾,《东坡志林》上说当时他已经八岁。严格来说,那所私塾是道士的道场,首席道长张易简一边修道,一边教授学童基础知识。一百多个学童里,张道长唯独喜欢苏东坡和陈太初。
这个陈太初可不是一般人,不仅聪明可爱,而且学习刻苦。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却并不喜欢当官,而是坚决出家做了道士。再后来,这哥们的道心感动了上苍,在汉州太守吴师道的家门口挨了几天饿,直接羽化成仙了。
《东坡志林》是苏东坡的另外一个世界,记述了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的杂说史论。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以短小为多。其文信笔写来,挥洒自如,集中体现了苏东坡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这是前年同学会时,我暗恋过的高中同学演唱的歌,歌词很美,声音很美,人也很美。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尽管不怎么美好,却依然值得怀念。
作为苏东坡的小学同学,陈太初的身上也得蒙上点传奇色彩,至于两人是不是同桌,则有待进一步考证。陈太初羽化成仙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他是通过老乡陆惟忠得知的消息。为了纪念这位儿时玩伴,苏东坡将他的事迹写进了《东坡志林》。
苏东坡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道教,这可不算什么好事。也许是受到羽化成仙的影响,长大后的苏东坡依然迷恋道教,甚至到了青年时代,还不对女人产生兴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的话。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老人家说出的话一般很有道理。苏东坡修道上了瘾,不仅拒绝找对象,而且表示要去当道士,这可让苏洵犯了难。
苏洵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经过他的一番劝导,苏东坡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女人不是老虎,该娶一定得娶。当道士固然很好玩,却不能因此耽误了传宗接代。
一心要羽化成仙的苏东坡总算留在了尘世,道士界少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牛鼻子”,文学界多了一位光耀千古的“文曲星”。
苏东坡确实是个人才,迷恋道教却不耽误学习,单是这一条就让小陌自叹不如。在我的记忆里,有那么一段时间,电子游戏占据生活的全部,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由全班第二名退至倒数第二名,还为此挨了两巴掌。
苏东坡不仅迷恋道教,而且迷恋佛教,这和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眉山当地没有像样的学堂,几处有名的书院又路途遥远,走读的话很不现实。为了开拓眼界,苏东坡就读的地方不是道观就是佛寺,因此,长大后的苏东坡对道教尊崇有加,对佛教更是情有独钟。
张道长是个好老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非常上心,在诱导学童科举学问的同时,没少夹带道教知识。苏东坡是个时刻就能举一反三的“天才”,张道长觉得苏东坡是个可造之才,便更加卖力地向其灌输道教思想。苏东坡毫不客气,对张道长的言传身教全盘接受。
苏洵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渐渐发现了不对的苗头,便让正在接受道教洗礼的苏东坡辍学回了家。小孩子在应该上学的年龄不去上学,很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性。为了继续深造苏东坡,苏洵拉上程夫人,夫妻俩轻装上阵,做起了苏东坡的启蒙老师。
程夫人不仅是合格的大家闺秀,更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她的精心培养下,苏东坡的学识得到了系统地巩固,为其后来的文学成就打下了良好基础。
程夫人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模式,加上启发式的课堂活动,很对苏东坡的脾胃。在所有的课堂活动里,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条:
程夫人教授孩子《后汉书》,《后汉书》里有个章节,题目叫做《范滂传》。
范滂是个孝子,因为反对宦官虐政遭到通缉,为了不连累好心的县令以及命苦的老妈而主动投案。
范滂的老妈为儿子送行时表现得大义凛然:“汝今得与李杜(李固、杜乔)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范滂跪拜,辞别老妈。老妈叹谓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这时的苏东坡只有十岁,小屁孩张嘴问道:“妈,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支持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