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四大贝勒,皇太极当了皇帝,阿敏被幽禁致死,莽古尔泰暴毙,只剩一个代善还在老老实实的做事。
皇太极做了这么多,不难看出,他在为那件最重要的事做准备。
天聪九年,又一件离奇的事发生了——德格类突然暴毙。
随后,莽古济的一名下属告诉皇太极,莽古尔泰与德格类生前蓄意谋反。
这位莽古济,是莽古尔泰的妹妹,德格类的姐姐。
努尔哈赤死时,留下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遗言,也就是说老大做不好,你们都可以说。皇太极称汗后,阿敏被杀,莽古尔泰暴毙,老实的代善也很少说话。从此皇太极南面独坐,一人说了算。
这不是巧合,而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而这个蓄谋者,就是皇太极。
虽然几乎所有的清朝史料都在刻意掩饰皇太极的阴谋,而说莽古尔泰要谋反。
但就拿莽古尔泰的智商来说,打仗还可以,谋反这东西确实不适合他。而他死之前的罪名是“御前露刃”,死之后的罪名则变成了“蓄意谋反”。
这似乎很好解释,死无对证嘛,皇太极想要斩草除根。
事后,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被抄家,莽古济被处死,更狠的是皇太极直接将莽古尔泰一支被废黜爱新觉罗宗室。
德格类死后,正蓝旗归豪格。(皇太极长子)
阿敏死了,莽古尔泰死了,没有人在反对自己,从此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所有的麻烦都清除了,玉玺也找到了,可以开始了!
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等的劝说下称帝,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名“金”为“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之前都是“大汗”,说白了就是异族的首领。如果说努尔哈赤之前只是想夺夺土地,抢抢东西的话,现在皇太极就是真的想吃掉你,成为唯一的主宰者。
现在皇太极所率领的清军,不再是一个部落,一个割据政权,而是一个国家。
一个足以和大明分庭抗礼的国家。
随后皇太极大封诸臣。
大贝勒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排名分先后)
其余蒙古诸将,汉人将领都受到了优待。比如之前跟着毛文龙混,后来在明朝混不下去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皇太极来者不拒,通通封王,出手之阔绰,之大方,
五月,选了一批人才入内三院,为大学士。大名鼎鼎的范文程、鲍承先就名列其中。
这个内三院很像明朝的内阁,其实,它就是清朝内阁的前身。
内三院本来不叫内三院,而叫文馆。这是皇太极在天聪三年四月设立的一个机构,看名字就知道,和文字打交道。文馆的作用最初确实是翻译汉字,收藏图书。
但随着清朝国势越来越强,人口越来越多,需要做的事儿也多了起来,就得搞扩建。一个小小的书馆肯定不够,于是内三院出现了。
等后来清朝入主了中原,发现内三院也不够规范,于是又搞扩建,内阁出现了。
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
这就是清朝内阁的形成,跟明朝一样,清朝内阁也有内阁首辅,也同为正一品。但权力,却小了很多。
明朝的首辅什么都管,个别缺心眼的还管皇帝的私生活。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育,为了不出现严嵩、张居正之流,在雍正七年,设立了一个军机处。
军机处的出现就是为了分散内阁的权力。
不过搞笑的是由于皇帝的扶持,军机处的权力发展得太快,甚至有点取代内阁的意思。
比如张廷玉啊,和珅啊全是军机大臣。
内三院后,皇太极模仿明朝,也搞了个都察院,监督大臣。同时给六部来个大换血。
几个月间,大清被皇太极治理得井井有条,颇有一番开国的气象。
皇太极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他处心积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立下功劳,得到父亲的赏识。搞垮褚英,搞垮多尔衮集团,搞垮阿敏,搞垮莽古尔泰。此时此刻,他正站在权力的巅峰,欣赏着自己得来的一切。
崇德元年十二月,刚刚开国的皇太极亲自率代善、多尔衮、豪格征朝鲜。
这是皇太极第二次出征朝鲜,因为现在建国了,要同明朝硬碰硬必须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确保后方万无一失只是其中之一。
对于皇太极来说,与朝鲜议和是不行的,必须要征服它,让它称臣。
朝鲜国王李倧接到消息后,立马派人去明朝求援。
得到的答复是,兄弟对不起,我这儿情况也很急。罩不了你,你自求多福。
皇太极于十二月十日渡过鸭绿江,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李倧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
从此,朝鲜成为了清朝的藩属。
随后皇太极想打了皮岛。
此时镇守皮岛的是登州总兵沈世魁,很显然这个人没有毛文龙会折腾,守了这么久皮岛没有干出一点事儿。
这个人虽然不怎么会经营,但却很爱国。
皇太极派阿济格出兵打皮岛,沈世魁被活捉,拒绝投降,大骂受刑而死。
毛文龙经营了七年的皮岛,明朝经营十五年的东江镇彻底被摧毁。
朝鲜搞定了,皮岛也搞定了,外部搞定就该搞内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