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是放弃的实质。泰戈尔也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是一种更好的拥有;放弃是一种超脱;放弃是一种气度;放弃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放弃是一种人生的更高境界。
生活在五彩缤纷、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很多的理想、憧憬和追求。若把这些东西丢掉了,人生就会变得轻飘,没有任何意义,可如果把所有的这些都背着,那么最终有可能会累死在路上。这就要我们学会人生的另一课——放弃。
有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新买的一只鞋掉到了窗外。在周围人的惋惜声中,老人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把另一只鞋也从窗口扔了出去。面对众人的疑惑老人说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是啊,很多人都知道拿在手里的这一只鞋对自己已失去意义,有的也仅是额外的负担,可是真正能做到放弃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有些人只知一门心思地升官发财,从不知停手,也不想停手。他们的贪欲很大,永不满足,所以错过了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太多无关的人、事、功名来消耗我们的光阴和智能;当然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名利双收事事如意;更不可能和那些消耗我们的人事来打持久战,这就要我们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放弃的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为自己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因为正是当年的放弃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和成功。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并不需要太多的执著,没有什么是不能割舍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拥有的,有的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认知。都说人生太苦,那是因为我们都把自己的人生复杂化了,但是只要我们愿意,人生也可以很简单,有时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当你放弃苦苦追求的权利随遇而安时,得到的会是宁静和淡泊;当你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时,得到的会是心安和快乐;当你放弃身边如云的美女时,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终结,但也是一种新的契机。可是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的看作是应该的,而把失去的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
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有一个人小时候因为发高烧救治不及时,导致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到现在几乎看不见东西了,但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很少把这当成一个包袱。他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来到一家机械厂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不满足现状的他又只身来到深圳一家按摩店工作。今年春节,他从遥远的深圳给朋友打电话拜年。朋友对他说,北方的人们正过着一个白色的春节,大雪使这个春节更美丽了。他说:“深圳的天气很好,我现在在街头给你打IP电话,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挂掉电话,想像着他非常快乐地在深圳“闯天下”,朋友心中顿生羡慕,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阳光味道。他充满了快乐,人生也没有丝毫欠缺。只要走出阴影的圈子,其实生活还是很美丽,你的天空不是灰色的,而是蓝色的。
放弃是一种心态、一门学问、一套智慧,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放弃,对于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养,它可以驱散乌云清扫心房。有所放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所放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所以,朋友们,别忘了,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拿起容易放下难,这是人的一种本性。而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战胜了人的这种本性,做到了勇于拿起,也懂得放下的境界。有了这种淡定的心态,成功也就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放得下”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地活。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要放在心上。其实,放得下不仅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解脱。
佛家的智慧告诉我们: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长寿之本。有舍有得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处在一种轻松惬意的状态下。贪图小便宜,什么事情都放不下,终究是要吃大亏的。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立身于世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可以看成是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态度。它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战略举措,小到关乎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它既包括获取物质财富的绝妙策略,也包括对自我精神的完美塑造。可以说无数成功人士都是精于做人之道的高手,他们纷纷将成就归功于做人拿得起放得下的策略。没有舍,就不会有得,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从下面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舍得的重要性。
季羡林在中年的时候曾一度想到过“自绝于人民”。那时候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一时想不开,就为自己制定了自杀的计划,他在衣袋里装满了安眠药,把仅有的一点钱交给了妻子和婶母,希望她们能够继续活下去。当他将一切都准备妥当准备出门时,红卫兵闯了进来,押解他出去批斗,这却救了他一命,使他与死亡擦肩而过,从此他再也没有想到过自杀。他说:“我知道死前的感觉如何,我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从那以后,我认为,死并不可怕,而我能活到今天,多活的这几十年都是白捡的,多活一天,就是白捡一天。”这次经历对他来说是因祸得福,他因此想通了许多事情,人生中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这个时期,也正是他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期。
直到后来,季老的名誉和地位得以恢复后,他身兼数职,待遇也逐渐得到好转,对于以前经历的痛苦,他都不过分在意,而是将心思更多地放在了研究学问上。他说自己以前因为内心充满痛苦,所以浪费了太多时间,剩下的日子里,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行。对于那些曾经欺辱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他也并没有去打击和报复。他说:“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我没有这样做。”
“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要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他在这件事上想得透彻,也想得开,不在已经过去的事情上过多纠缠,他放下仇恨,给对方以宽容和理解,同时也使自己尽快地走出了阴霾,真正做到了“一笑泯恩仇”。
季老95岁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记者的询问,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想得开,内心要和谐”。
人生中总会有痛苦和不如意的时候,关键在于你是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心灵的承载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佛家常常告诫人们要学会“放下”,也就是要放下是非心、执著心和得失心。如果放不下,就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陷入是非、执著和名利得失之中而无法超脱。人心就那么大,陷入其中就无法去关注其他,人生也就被束缚在对外物的患得患失之中。反之,放下就意味着心灵的超脱和自我救赎。
郑钧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在他7岁时,父亲因病辞世。幼年丧父,这是郑钧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坚毅的品格,也就从这时开始形成。
郑钧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后,就读于工业外贸专业。因为专业原因,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外来文化,其中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音乐。他与音乐的“缘”就是从这时建立的。在校期间,他听到了许多六七十年代优秀的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一些杰出的歌手、乐队及其作品使他深为迷恋。
他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把木吉他,在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前提下,开始如醉如痴、不知疲倦地练习。此时的他已深深爱上了音乐。
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学好专业,将来做个出色的商人;一条是发展自己的爱好。当然这两者无法兼得,选择一条,就必将牺牲另一条。经过痛苦的思索,郑钧以牺牲专业为代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练习当中。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大胆的行为。然而,随之而来的两年的冷遇让他饱尝了绝望。冰冷的现实令他难以平静地面对,于是他躲进了音乐的世界里苦苦地追寻。
凭着一份坚韧和执著,郑钧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结识了北京著名音乐经纪人郭传林。那是一次非常偶然且戏剧性的相识,郭传林听完郑钧的歌曲小样后对他大加赞赏。郭传林当即把他推荐给红星生产社,红星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出了郑钧的潜质,并鼓励他继续从事音乐创作。而红星所表现出的对音乐人才的诚意与高水平的制作水准也吸引了这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以致于郑钧决定放弃出国的打算。1992年7月,郑钧与红星生产社签约,成为了一名职业创作歌手。
1994年6月,郑钧发表首张个人专辑《赤裸裸》。《回到拉萨》、《赤裸裸》、《极乐世界》、《灰姑娘》等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1998年年初,经过全国及整个东南亚华语地区听众投票选举,郑钧荣获1997年度卫星电视音乐台“ChannelTV”颁发的“神州最佳男歌手”奖项,这是内地歌手首次获此殊荣。
1999年4月1日,他的第三张专辑《怒放》由上海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上市不到5天,第一批20万盒卡带就全部售罄,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出现断货局面,上海音像高层人士直言“已许多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成功后的郑钧在音乐的殿堂里,犹如一个朝圣的信徒,依然孜孜不倦地求索、奋进。而他今天的成就正是由于当时作出的正确选择。
“拿得起放得下”蕴含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
“拿得起放得下”作为生存之态,是化繁后的睿智,是画龙后的点睛,是深刻后的平和。美国作家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很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是啊!“拿得起”常被人称道,“放得下”则更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