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人的嫉妒心理。纵观人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嫉妒是人的本性,因为生活中,能够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些突出的人物往往因为出众,常常受到人们的攻击和暗算,自然,他们所经历的坎坷要比低调之人多很多。这就告诫我们,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心计和能力,那么,就请你低调点,别做出头鸟,别做地主式的人物!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带领一群人上来了,立即四散而逃,躲了起来。
但有一只猕猴却没有像它们那样躲起来,而是在地上得意地戏耍,在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不舒服,就用箭射它,但那猕猴看着箭射过来,却十分敏捷地接住了。看到自己在众人面前丢脸,吴王十分生气,于是,命令身边的人一起射箭,一定要把那只狂傲的猴子射中。结果,瞬间万箭齐发,猕猴无处躲藏,最后被射死了。
吴王看到猴子已死,于是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认为自己身手敏捷,傲视本王,结果命丧黄泉。你们千万不要重蹈它的覆辙,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
因此,在做事时,我们要谨记:不要总是把自己看得不可一世,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低调做人,只有懂得低调的人,才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演好每一个角色,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好每一段路。
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低调做人的智慧。低调做人,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让人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有这样一副对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上联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横批是:低调做人。
胡庆宇从重点大学毕业,来到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在这个公司中,胡庆宇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可谓轻松自在,每天只要把财务报表制作完成即可。
可是,胡庆宇对这种工作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兴奋。他以为,自己从重点大学的经管系毕业,怎么可以做这个?最起码,自己也应当是总裁助理吧?于是乎,他每天都在抱怨,抱怨领导的不识才,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
有一天,胡庆宇实在无法忍耐了,一个人来到曾经的大学,请教当年的主任。当他说出了自己的郁闷后,主任笑着问他:“小宇,你看我怎么样呢?”
胡庆宇一愣,说:“主任,你当然很厉害了,这有什么疑问呢?”
主任说:“其实,我刚刚到这所学校时,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辅导员罢了。你在大学四年,知道辅导员是干什么的,那只不过是调节学生矛盾,像教学之类的事情,根本轮不到我。”
胡庆宇惊异地说:“可是,可是……”
主任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疑问:“后来,辅导员的工作,我一连做了三年。三年后,广告专业的艺术设计没有老师,我就顶了上去。在这个岗位上,我又干了三年。最后,我才升为如今的系主任。小宇,你明白么,只要你能顺其自然,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奢望那么多,你总会获得成功的。”
主任的话,让胡庆宇思索了很久。从这以后,他不再抱怨工作的低级,而是沉下心来,逐渐将事情做好。就这样过了三年,他成了部门主管。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即便你很优秀,但你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一个人要想很好地生存,就不可清高自傲,而应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共同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所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低调做人,才能取得想要的成绩。
当然,在一些人的眼中,会认为低调做人是一种精神颓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生存智慧的诗意拷问》的作者李正兵说:“低调不是精神颓废,颓废的人没有追求和理想,面对生活的不幸缺乏必要的意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低调者看来,苦难与不幸只是生命航程中必不可少的风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脚踏实地地追求,必将引渡自己抵达圆满的彼岸。低调的人也不缺乏自信,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愿为时过早地轻易下结论,不愿对事情的发展进行盲目乐观的估测。”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要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被人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在你的成功中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可若被人看高了,刚开始人们也许会觉得你很了不起,因而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如果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再失望,其结果自然愈会被人看不起。所以说,低调做人,不失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淡定,一种艺术。
懂得弯腰是一种淡定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着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的两层含义,所以在为人处世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最后难免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就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怎么办呢?为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忍下一时之气,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待机而动”,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其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忍耐换取长久的不受气。
风一吹便低伏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而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适时低头弯腰。
刘邦、项羽是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对手,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懂得“弯腰”。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受到对方指责,刘邦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赶紧站了起来,收拾好衣着,请郦食其坐上座。交谈的过程中,他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
而反观刘邦的对手项羽,其做法却恰恰相反。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两人的性格差异何等之大。
到了楚汉战争之时,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但却比项羽捷足先登,率先入关。当项羽得知此事后,不由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
当时,项羽手握四十万兵马,远比刘邦的十万兵马强大。可以说,当时刘邦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厚着脸皮,低声下气,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
见到项羽后,刘邦明知鸿门宴有诈,但并没有表现得愤怒异常,而是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失败的暂时退却,对强大对手的弯腰,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在人生的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弯腰,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弯腰,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弯腰”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如此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弯腰,就是学会“蓄势”,也是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前不久,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
学会弯腰,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后退一步就能前进两步
人生中,我们势必会遇到退却之时。有时候,退却会显得比进步更加重要。我们不缺乏为理想而现身的英雄,缺少的是那些为理想而选择暂时逃避,以求东山再起的大英雄。
敢于退却,这是为人处世的淡定心态,因为在困境和绝望面前,选择与敌人妥协,以求在适当的时机谋求东山再起,这往往是困难而具深谋远虑的。倘若你一味拼命,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被敌人消灭。而选择退却,恰恰是为了谋求以后的重整旗鼓,这正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标准之一。
清朝一代明君康熙不仅善于忍耐,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出击,最终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1661年,顺治帝病死,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位,这就是康熙皇帝。当时,康熙还不满5岁,先帝临终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可是,到了康熙年满14岁的时候,按规矩可以亲政了,而顾命大臣们特别是鳌拜却一点儿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心里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