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的是方塔区,它躺在一个山间盆地,海拔2000米左右,地理方位呈现出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700米,最宽处约300米,是拜寺沟内最开阔的地方。方塔区四面环山,中通洪沟,林木茂盛,四面环山,岩洞密林掩蔽,适合“禅僧修契”之用。这里和东部荒山秃岭形成鲜明对比。方塔下面是一处寺庙遗址,残留着石砌台阶,是传统的坐北向南格局,这和海原县天都山元昊行宫的格局是一致的。《西夏法典》规定:除寺庙、皇宫外,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禁止用红、蓝、绿等色琉璃瓦作房盖。在这里所发现的瓦当、滴水和脊兽残件中不少是绿琉璃和蓝琉璃的,这些琉璃构件釉色光亮、质地良好、制作精细,可见西夏时期这里的建筑规格很高。
在方塔发现的西夏文献是西夏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这里有我国迄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属于藏传佛教的唐卡(大日如来佛、胜乐金刚双身像等)、木雕等。这里还发现有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仅从形式上看,是西夏文化(西夏文字)、吐蕃文化(藏密经典)和中原文化(印刷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里的双塔皆为十三层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完全是西夏时期的建筑风格,位置上是一东一西,当地人习惯叫姐妹塔。砖塔砌体厚实,壁面抹有白灰泥,有影塑和彩绘,塔刹则由须弥座、相轮和宝葫芦组成。在每层檐角上装有绿琉璃套兽,下坠风铃。塔刹莲座平台转角处放置8个雕莲石础,础心孔中有朽木。
考古学者牛达生指出:“双塔的装饰,从其题材、内容与色调看,为藏传佛教密宗的遗迹。这种题材在敦煌石窟、杭州飞来峰塔中也有发现,但都是在底层或者花塔上用,像拜寺口西塔这样将众多僧人、罗汉、护法金刚、供养天和七宝、八吉祥以及兽面、云托日月、火焰宝珠等严谨有序地塑装在一座塔上,就目前所见还仅此一例。”在拜寺口西塔塔刹座天宫穹室壁面和塔身佛龛内等处发现有西夏文、梵文及汉文三种文字,而在东塔则未见各类文字。
赫连宝塔和潘昶塔,佛也流泪
赫连宝塔,高53.9米,本是匈奴人的造物,因党项人占据兴庆府后将这里作为盛大的宗教祭祀场所,后人将这个建筑也归功于他们了。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建所由。”明成历年间《朔方新志》记载:“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可见,它的初建应该比赫连勃勃时期要早。这是一座方形九层十级楼阁式砖塔,由台基、塔座、塔身组成,通高53.9米。其中台基高5.7米,边长19.7米;塔座高4.2米,边长15米。正中辟一券门,券门前置歇山顶抱厦一间,抱厦起翘很高,突出了塔的入口。进入券门,迎面的佛龛中供有罗汉像,从南北两侧的暗道可登上塔座顶面。塔身平面呈方形,边长10米,塔身内部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间,每层向内略有收缩,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每层室内四面,有拱券通道与券门相接,可采光通风,又可供游人眺望。塔顶置一庞大的桃形绿色琉璃塔刹。明清时期,海宝塔为宁夏八景之一,号称“古塔凌霄”。塔寺周围湖水环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景色十分秀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寺院都举办庙会。海宝塔千百年来屡遭破坏,其中以地震为最烈。1920年海原大地震,自塔尖以下震开裂缝四条。1942年重修时对裂缝进行了修补,并在三层和七层箍了两道铁箍,后拆除。
1990年,在银川市北20公里处、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面的一个废寺古塔里,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勘察发现此处出土的7尊藏彩绘泥塑佛头像要么双颊流泪要么单面流泪,打破了千百年来“佛不流泪”的神话。贺兰县境内还有一座多年来一直呈倒塌状的藏传秘宗喇嘛斜塔,因为是在潘昶乡境内,当地人习惯叫它“潘昶塔”,又戏称此塔为宁夏的“比萨斜塔”。1990年6月,宁夏考古研究所对佛塔进行维修时意外地发现塔内藏有大量的西夏文残经和精美的彩塑佛像等珍贵文物。根据塔中文献的线索,可知此塔真正的名字是叫宏佛塔,始建于西夏。它造型独特,塔体中空,外饰彩绘,风格浑厚古朴。该塔塔身彩绘具有多种绘画风格:一类是构图精巧,运用勾描、皱擦、点染等技法创造出意境深沉的作品,是西夏早期特色;另一类是方圆相间、浓彩重抹、色调深沉的藏密曼茶罗卷轴佛画“唐卡”,是西夏后期特色。
宏佛塔天宫的《玄武大帝图》有其特异,玄武大帝是汉族传统文化推崇供奉的道家尊神,它怎么会出现在尊崇佛教的西夏建筑中呢?关于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宏佛塔发现的这批西夏绘画,由于出土地点和时代脉络十分准确,因而成为绘画艺术的断代标本。
108塔,西夏的标志性遗迹
出银川向西南不足百公里,就可到著名的青铜峡。急促奔流的黄河水出了宁夏和甘肃交界的黑山峡,在这里一下子变得温顺而舒缓。“黄河万里,九千里有水害,流经十省,惟富宁夏。”青铜峡就地处最富裕的卫宁平原的核心区。新中国在这里建立的大坝库区使更多人听说此地,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都知道,在大坝西坡有一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之地,建有108座喇嘛塔组成的塔群。
西夏学者落雪樵在《我所知道的宁夏境内出土发现的西夏文物》一文中曾这样说:“青铜峡的百八塔,依据明清史料,当是西夏时的建筑物,是佛教的功德塔……百八塔最上一塔的塔龛内有一塑像,红发獠牙,是佛家喇嘛教的变相。”
西夏文物专家雷润泽说:“这类形制的佛塔,不但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多处见到,在宁夏同心韦州、固原须弥山、贺兰山中也能见到……从108塔区发现的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有力地证明了藏传佛教在西夏故地的普及和影响是何等深远……”
藏密风格的佛画(唐卡)在108塔也有发现,尤其是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白居寺里发现和108塔构建相似的白居塔以及大量的壁画,为我在喜马拉雅山腹地找到西夏人后裔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在其《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一书中讲到塔时,专门提到了青铜峡108塔,他猜测:“至于为何采用108座塔,可能与佛教密宗教义有关。”继而,他又说:“西藏江孜有一座白居菩提塔,建于1414年,塔形甚大,基座为曲折形,做成5层阶梯状,塔身为圆柱形,直径达20米……有金属制作的宝盖与塔刹,在基座与塔身内部设有佛殿及经堂等共77间,这是将佛殿组合为塔形的特殊佛塔。”
塔群坐西向东,背山面河,顺山势凿石分为12阶,塔置于阶上,成等边三角斜坡。藏传佛教建筑常建于山上,擅长借用地势,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富于变化,不似汉地佛教建筑的宫殿式庄重。塔数自上而下依次为1、3、3、5、5、7、9、11、13、15、17、19按奇数排列,共108座塔。塔的单体结构均为实心,首层独塔高3.5米,体型较大,塔基为方形,塔身为覆钵式。底层为八角须弥座,高2.5米。2至4层,塔身呈八角鼓腹尖锥状。5至6层,塔身呈葫芦状。7至12层,塔身呈宝瓶状。各塔的建造为中立竖木,内填土坯,外砌以砖,刷以白灰,再涂以彩绘。现在,彩绘早已没有了。塔群排列呈等边三角形,以双行奇数向上递减。最顶端是一座大塔,塔后还有一座小庙宇。当地人说,这些塔表示着人生有108种烦恼,数一个塔就会少一种烦恼。到此游览的人都爱数塔,一边攀登一边点数,常常点来点去就忘了数,只好又从头再来。
塔建得很坚固,80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塔基还是塔身,自然力对它的损坏很小。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军曾经对西夏进行过泄愤式的扫荡,为什么又独独保存了这么完好的一片塔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