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有一首诗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不错,就是《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物——寄奴。这个人我们读过诗词的都知道,“寄奴”这两个字指的就是刘裕,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到底这一生都干了些什么,在他掌权、北伐、称帝的过程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劫难,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下面我们要详细的讲述一下刘裕的一生,因为刘裕作为刘宋政权的真正的开国皇帝,他的功劳和业绩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上一讲曾经说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刘裕的祖先到底是不是楚王刘交?我们可以借助汉朝初年的地图用一下,从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楚王国处在山东南部、江苏的北部、河南的东部以及安徽的北部。而刘裕则是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人氏,也就是今天的镇江人,我们实际的比照一下地图上面的镇江的位置,就会发现刘裕是在不经意之间,向历史撒了一个小谎。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汉朝的皇家有联系,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按照汉朝时期的诸侯国的位置,刘裕应该是淮南王刘长或者衡山王刘勃的后代,虽然都姓刘,但是辈分上面就出现了岔子(一代皇族淮南王和一代皇族衡山王是父子关系,放在现在也就是法国和英国的关系)。
关于刘裕和汉朝的王爷们的亲疏远近我们就为大家辨析到这个地方,反正都是汉朝的子孙,谁当皇帝都一样。虽然刘裕是汉朝的子孙,但是我只能说他的家庭和其他的刘氏皇族一样,在很早的时候就败落了。
刘裕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农历三月壬寅日(换算成公历:363年4月16日),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非常的贫困,他的母亲更是因为分娩后突发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为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为刘怀敬(刘裕的堂弟)的母亲伸出援手,养育刘裕,他才得以活下来。
刘裕长大后,为人雄杰,气度宏达,身高七尺六寸(大约是现在的1.86米),风神奇伟,不拘生活小节,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据记载,刘裕早年家境过于的贫寒,落魄到靠砍柴、打渔、种地和卖草鞋为生,有的时候为补济家用而去赌博樗蒲。
由于一向贫穷,遭到乡里人的蔑视,当时的人大多不赏识他。不过刘裕才能出众,而且有着大的志向,当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十分的敬重他,更曾向他说:“你应当会成为一代英雄。”
刘裕后来从军,最初就任的是北府兵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在这里介绍一下两个知识点——北府兵和孙无终。
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期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他们的成分大多是当时广陵和京口聚集着的从北方逃难过来的大量流民,谢玄将这些人招募起来,挑选这些人之中骁勇士卒如刘牢之、刘裕等人,建立一支军队,这件事情发生在377年。
“北府兵”这个称谓最初的三年之内还真的没有出现,因为当时只是草创,所以没有名号。如果说最早将这支军队命名为“北府兵”的时间,是在公元379年。当时谢玄改镇京口,当时的京口又名北府,所以这支军队的名字就定了下来。
接下来介绍的人物就是孙无终,这个人物是北府军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也是一位对晋朝非常忠诚的将军,他当时担任的是北府军的参将,和刘牢之一起挫败了苻坚的野心,挽救了晋朝的和平。
当然刘裕在这场战斗之中并没有崭露头角,他的成名之战是平定两个暴徒的叛乱,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相应,朝野真经。晋朝急忙派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谢琰是著名的陈郡谢氏家族中的人物,刘牢之则是淝水之战大破前秦苻坚的北府名将。
当时的刘裕还是北府兵之中的无名小兵一名,经过孙无终的推荐,刘裕转入到了刘牢之麾下做了一名参军。
十二月,刘牢之率部抵达吴郡,派遣刘裕带领几十人侦查造反军团的动向。但是刘裕此时运气很背,碰上了几千名起义兵,刘裕率领手下迎战,随从战死大半,但是刘裕还在和对方的酣战之中,手舞长刀,杀敌甚多。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担心刘裕很久没有音讯,恐怕是被造反的军队围困起来,就率领着轻骑兵去寻找他。后来骑兵主力到来了,造反军团逃亡溃退,晋朝士兵斩杀俘虏千余人,刘裕乘胜追击,平定了山阴叛乱军队,孙恩逃到了海上。
但是似乎是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有攻克了会稽,并且干掉了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再次领兵东征,孙恩败退。刘牢之驻扎上虞,派遣刘裕戍守句章城。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数百名,刘裕常常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每一场战斗都冲锋陷阵在前,起义军看到刘裕这种不要命的精神,更加的恐惧晋朝正规军的强大,所以纷纷退回浹口。
这是刘裕一生打过的第一次胜仗,乘着胜利的气势,可以让孙恩彻彻底底的投降,但是孙恩却在下一年(大亨元年,402年)的春天,频繁的进攻句章,每次都被刘裕击败。三月,孙恩北击海盐城,刘裕跟踪追击,在海盐县城旧址筑起城池。起义部队白天来攻击城池,城内兵力空虚,刘裕就挑选出数百人组成敢死队,都脱掉盔甲手持短兵器,击鼓呐喊冲出城,起义军被震慑得丧尸了士气,丢盔卸甲逃散,大元帅姚盛被斩。
虽然连战连胜,但众寡悬殊太大,刘裕私下甚为忧虑。刘裕设计假装弃城逃走,起义军信以为真,蜂拥进城,刘裕乘其不备,伏击打败叛军。
六月,孙恩乘胜渡海,突然进军丹徒,士兵多达十多万。刘牢之还在山阴驻扎,京师震动。刘裕日夜兼程,与起义军同时抵达丹徒。当时敌我众寡悬殊,加上长途急行军让士兵感到十分的疲惫,而丹徒的守军又没有斗志。
孙恩率兵几万人,击鼓呐喊攻打蒜山,蒜山的居民都拿起扁担准备抵抗,刘裕率领部队猛烈攻击,将造反军队大败。起义军跳崖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八月,朝廷又加封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派遣他带领水军追到郁洲讨伐,刘裕又大败孙恩,孙恩看到刘裕的指挥力量这么的强大,所以向南逃走。
十一月,刘裕追击孙恩到沪渎,在海盐城再次大败孙恩。三战三捷,俘虏造反军团数以万计。造反军队从此之后,从浹口逃到了临海,近乎灭亡。孙恩的反叛造就了未来的皇帝,在这几场战争之中,刘裕屡次充当先锋,每战必然会给敌人以重挫,他的军事韬略在此刻有了初步的展现。
刘裕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而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当然,我们不排除这是后来刘裕建立的王朝给予刘裕的一些夸大,但是我仅仅从这一仗,就能够看出来刘裕的一生。
刘裕战胜了孙恩,但是孙恩的起兵也消耗了晋朝的京城防务,造成了另一个士族的虎视眈眈,接下来刘裕如何能够在晋末乱世之中获得“北伐”的权利呢?
请看下一讲:桓玄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