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大军和东晋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也就是我们在上一个系列之中所说的淝水之战,虽然这场战役让我们见识到了谢安的运筹帷幄和谢玄、谢石的指挥有方,但是从这场战斗里面大家能不能看出一点端倪呢?
也许后面的每一个系列都要比《十六国的野人》要容易写,但是不要忘了,南北对峙不仅仅是有南方四国对阵北方五国(420——581),在对峙的前面,还有南方的东晋对阵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当然东晋最集中对峙的国家也就剩下那个统一了十几年北方的前秦帝国,我们讲述历史从本卷开始,恢复从《司马王朝》以前断绝的那种分析式的讲述方法,因为除了我们上一个系列之外的王朝政权全部是历史所承认的。
我们在上一个系列中没有讲清楚到的,也就剩下一个定理:历史上所讲过的“十六国”时代,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所以不管是前凉、冉魏还是北燕,统统是汉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三个有汉民族建立的国家,就算是上一季送上来的惊喜。
我记得我们那个学校曾经有一位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一位教授,但是他最终辞职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中考的时候,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考得很少,考得最多的还是汉唐宋明四个大的王朝以及秦国(注意我的用词,主要是指秦惠文王以前的秦国)、清国(当然,研究这么多年的历史,我发现清朝确实担不起“王朝”这个称谓,因为它从“临时政府”——后金开始,就真的没有多大的与外国对抗的实力,就算是康熙,也没有办法拯救,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全能冠军,其他的人都属于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的人,机器一般,毫无新的思想)。
想想也是这么一个道理,“魏晋南北朝”时代就算放在高中,也就考“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以及“人口的南迁问题”。放在初中,也就仅仅考试“孝文帝改革”。而且考试的范围仅限于时间、内容、影响。
(到了大学,南北朝的历史就开始比较细分了,首先是“第五章的第二节”讲的就是“三国和两晋”,其中,“三国”合为一讲,“西晋短暂统一”也是一讲,“东晋”和“十六国时代”合为一讲。
至于南北朝时代,教材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讲,当然我们的讲述完全不能按照他们的划分,否则就没有了新意。当然我们也不会在里面过多的掺杂段子,因为我们不是在做自媒体,我们要的是比较现代化的方式,当然这也是我在探索的。)
——以上内容参考北师大历史系教材《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写出
魏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因为他定都的地方非常的出名,他定都的地方是后汉的都城洛阳,在地理方位上,洛阳要比吴国建都的建业要出名的多,毕竟洛阳是九朝古都,在人们眼中,他是可以和长安并驾齐驱的“千年古都”,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两个城市是千年古都。
当然,前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无外乎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前秦的都城迁到了长安,长安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比洛阳还要文明,为什么苻坚想要打败东晋,隐藏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苻坚想依仗长安的闻名度来压制在建康的东晋王朝。
正如苻坚的军师王猛临终前对苻坚说的那番话一样,秦国和东晋的问题属于次要问题,因为打不过的话,还可以求和。但是秦国内部的民族问题是最后导致秦国崩塌的最要命的问题。
苻坚此刻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哪还顾得上这些。即使有他身边这么多的亲信随从的劝阻,但是他还是相信了慕容垂的话语。慕容垂是何等的身份!何等的地位!他乃是一奴隶,而且还是投降前秦的奴隶。
游牧民族的脑袋和欧美民族有的一拼,因为他们都主张扩张,并且都有着一种野蛮的性质。如果想举例证明,我们可以到日本去看一看真正的《明史》正本,因为看中国的《明史》,那里面都是在清国人的修改之下完成的。日本记载的《明史》都是在明朝灭亡之后由晚明的士大夫引渡到海外保存起来的孤本,世上绝无仅有的一种真实的文献。
我承认,我对历史要求的“完美”的程度可以和处女座相提并论。任何国家的历史之谜我都需要一一的加以探究,当然那种幽冥之说我是不会相信的。淝水之战,苻坚带领着士兵在后撤的时候被晋军加以伏击,遭到了惨败,另外还有几个在后面拖后腿的家伙咋呼着:“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样的军队如果真的能获胜那才邪乎了。
苻坚这个人也算是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但是他却没有听他弟弟苻融的劝说,就像我们在上一本书中所讲到的那样。苻融曾经说过,晋朝虽然偏安东南一隅,但是却有桓温、谢安等人的扶持,民众团结和睦。按照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打不得。
但是既然打都打了,我们就不得不说这场战斗的细节。其实这场战斗的主帅除了谢安和谢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和一支东晋最后的能够打胜仗的部队。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刘牢之,而那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名字叫做北府兵。
虽然北府兵那个时候只有八万人参加战斗,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带领着几十万部队的苻坚,这场战斗看起来是苻坚完胜,但是我们来看一下附件军队的人数配比。就像有人问我近代史的问题:“为什么抗日时代******的部队会溃败的如此迅速?”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的溃败是因为嫡系部队过少,他能够指挥的远比不上那些新军阀手里掌握的军队。当然这件事情你也可以从淝水之战中领略,因为这场战斗确实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如果说北府兵是八万,那么他们名义上要对付的是苻坚的总军队80万,但是实际上,苻坚的嫡系部队只有三十万,而且谁又能保证他们军队的质量呢?北府兵面临的状况就是如此,苻坚的军队确实很多,但是确实不是牢不可破。
苻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个代价是惨痛的,苻坚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非常相信的其他游牧民族的领袖会在这个时候捅他一刀,就这样慕容垂、姚苌等人纷纷独立,创造出来了很多的割据政权,秦国的土地不复统一。
苻坚是位好皇帝,但是他首先也是一个人。人的劣根就是骄傲,在我看来“傲娇”可以治,但是“骄傲”决不能忍。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两年以后被姚苌所杀,享年四十八岁,我通常觉得淝水之战应该以苻坚的死来完结,因为人总是要负责任的,一切后果都是源于苻坚的行为所致。
反观晋朝,这一场战斗虽然以晋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最终暴露出了晋朝的一些缺陷:晋朝的司马皇权已经衰落,虽然有谢安等人撑着,但是挡不住这一个事实;虽然淝水之战胜利了,但是也为晋朝树立了一个“掘墓人”,当然这个“掘墓人”是一支军队,而这支军队的下一任统帅,将是废除晋朝皇权的人物。
在打败秦国之后,谢安的使命完成了,为了彻底的解决“士族政治”的局面,司马曜最终把司马道子树立为下一任的掌权者,但是司马道子的能力确实很差,而且司马家族的好色基因却是完全的传给了这个子孙。
在司马曜被杀之后,司马道子又作为司马德宗的辅佐者,一直当到403年才被杜竹林毒杀。
司马家的皇帝好像都不长寿:第一代皇帝司马炎活到了五十八岁,死因就算我输入进来,审核也会屏蔽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活到了五十九岁,被司马越毒死了;第三代皇帝司马炽活到了三十一岁;第四代皇帝司马邺活到了十九岁;南渡之后,第五代皇帝司马睿货到了48岁,是被郁闷死的;第六代皇帝司马绍活了28岁;第七代皇帝司马衍活了22岁;第八代皇帝司马岳活到了23岁;第九代皇帝司马聃活到了20岁;第十代皇帝司马丕货到了26岁;第十一代皇帝司马奕活到了46岁;第十二代皇帝司马昱活到了54岁;第十三代皇帝司马曜活到了35岁;第十四代皇帝司马德宗活了38岁;第十五代皇帝司马德文货到了37岁。
这十五代皇帝,最长寿的莫过于司马炎,因为他执政的前十五年还是励精图治的,后面的十年他是最昏庸无道的。
当然,我们这一次讲的是南朝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讲述一次能让南朝的建国者扬名立万的历史事件,当然这次历史事件也最终导致北府兵完全的落入了那个后来建国者的手中。
这次造反的主要领导者是孙恩和卢循,他们领导的造反运动延续了十几年,最终被刘裕镇压了下去。那么刘裕在镇压他们起义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举动来代替晋朝这个支持了一百多年的王朝呢?
刘裕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二世孙,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寻根”是否正确,但是至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正统的汉族的政权,我们知道,历史上能够有力量和欧美一战的中原王朝必然是汉民族所建立的,那么刘裕会不会在平定叛乱之后进行北伐呢?
请看下一讲:人道寄奴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