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回来,黄晓梅向他汇报了这件事。本以为小事一桩,自己的处理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可经理的脸色一沉,当着她的面拿起电话,拨给老专家,询问:礼品送到没有?这款工艺品还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经理的态度让黄晓梅颇感难堪,显然经理是对自己的表现表示不满,故意给自己脸色看。这件事让黄晓梅郁闷了好几天。
在职场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如何处理就在两可之间,所以一不留神就会越俎代庖,替上司做主了。不拘小节、性格豪爽的上司或许不会计较下属的这种做法,但那些洞察秋毫、锱铢必较的上司却会对此耿耿于怀。
老专家要礼品,道理上肯定要给这个面子。但这个面子要经理来给,人情要经理来送,毕竟这次研讨会是经理出面组织的,老专家找的又是经理。虽然是些许小事不足挂齿,但该让上司做主的,还是尽量让上司做主;该向上司请示汇报的,还是要请示汇报。
2.善解人意,别让上司扫兴
通过激烈的竞争,黄华进入一家大企业从事文案工作。能够进入这家大企业,让黄华感到非常兴奋,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正憋足了劲想大干一场,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黄华的顶头上司胡庆志是个铁杆球迷。一天早晨,他和黄华刚好在电梯里遇到。一直沉默的胡庆志突然问黄华:“昨天晚上××对××究竟几比几啊?”原来,胡庆志昨天晚上在家里看足球比赛,还没看完就被人叫了出去,不知道比赛结果,所以直到第二天早上还在惦记着,急于想知道结果。
黄华从来不看足球比赛,被胡庆志这么一问,他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就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
胡庆志听了,没再说什么。
但自那以后,黄华发现胡庆志对自己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胡庆志不再像以往那样热心地指点自己的工作,而且即便两个人迎面走过,黄华主动和他打招呼,胡庆志也面无表情,甚至根本就不回应。这让黄华感到非常郁闷,而且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左思右想,黄华确定是自己当初在电梯里说的那句“我不知道”让胡庆志扫了兴,所以才对自己冷淡。他气愤胡庆志这么小心眼,连这么点小事也放在心上。
黄华认为自己的上司胡庆志小心眼,不是没有道理,但他当初说的那句“我不知道”也确实让人听了扫兴。对于一个铁杆球迷来说,面对一个对足球根本不感兴趣的下属,实在提不起精神,所以胡庆志冷淡黄华也情有可原。
当胡庆志问黄华比赛结果的时候,他也很清楚,黄华不一定像自己那样对足球着迷,可能从来就不看足球。但他当时正在兴头上,所以希望能够有人与他分享这种兴致,与自己产生共鸣。但黄华的回答却泼了他一头冷水,他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黄华当初不是回答说“我不知道”,而是说“我马上去查一查”,相信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所以,当上司在兴头上的时候,作为下属,你一定要善解人意,为上司助兴,而不能扫上司的兴;你一定要打起精神,积极主动地回应上司,让上司的兴致得到满足。如果你也像上面的黄华一样,干净利落地让上司的兴致全无,那以后你就只能等着看上司的冷脸了。
3.小小的称呼,大大的影响
胡忠明已经40多岁了,工龄已有20年,是企业里的老员工。他的上司张经理年纪比他小,工龄也没他长,原来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管胡忠明叫“胡师傅”,胡忠明则称他为“小张”。
但没过两年,张经理就被提升到了现在的职位,两个人之间的称呼问题就有了麻烦。像其他人一样叫“张经理”,自己叫着别扭,别人听着也别扭,胡忠明把心一横,自己都这么多年工龄了,就来个倚老卖老吧,别人也能理解,索性继续叫张经理“小张”,张经理也哼哼哈哈地答应着,但心里却不那么舒服。
时间一长,张经理看胡忠明越来越不顺眼,经常挑他工作上的毛病,两个人争吵了不止一次,关系越来越僵。但胡忠明还不自觉,仍然张口闭口地叫“小张”,张经理干脆装作听不见,不理睬他了。
其实,像胡忠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工作场合中,上司就是上司,下属就是下属,任何一位上司都希望得到下属的尊重。胡忠明这种倚老卖老的做法会让上司觉得自己没有威信,得不到尊重,上下级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资深的下属面对资浅的上司,还是该怎么叫就怎么叫,不能为一时的别扭而乱了称呼的“章法”,否则,引起上下级的冲突,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4.按时上下班,规矩不能乱
黄超上班的公司地处市中心。公司规定8点半上班,但部门经理发现迟到的人很多,考虑到很多员工住得比较远,上班高峰期塞车严重,便把上班时间调整到9点,可迟到的人还是不少。部门经理觉得自己体谅大家的难处,但有些人得寸进尺,仍然不自觉,索性下令将迟到5分钟以上的人记录在案,每周在例会上予以通报。
一周下来,被点名的人不在少数,员工怨声载道,议论纷纷:部门经理自己住着市中心的大宅,走路到公司也不过10分钟,而员工多数都住在城郊,早上一路颠簸,等车、转车,再加上塞车,迟到几分钟情有可原。虽然大家有意见,但部门经理觉得自己只是对迟到的人点下名,比起直接扣工资、奖金的总经理要宽容多了。
这时大家才注意到住得最远的黄超从来不迟到,而且每天都会提前15分钟到办公室,打水、搞卫生。一问才知道,他每天6点半就出门,由于出来得早,路况好,所以虽然住得最远,却能比其他人早到。
有同事怂恿黄超说:“既然你住得远,工作能力又强,不如让部门经理破个例,允许自己晚到。”
对于这种想让自己出头的人,黄超断然地回答:“住得远是我自己的事,跟公司没关系。员工出业绩,公司发工资,除此之外,期望任何额外的关照都是过分的。”黄超说到做到,最终凭自己的能力晋升到了公司的中层。
按时上下班的规矩是不能破的。有的人觉得晚到几分钟,早走几分钟,都是无关大体的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在上司的眼里,可不是小事。就是故事中出现的情况一样,因为迟到的问题引发了部门经理和员工的冲突,爆发了办公室战争。
作为职场中人,你上班一定要准时,最好提前几分钟到办公室,下班时也要注意,那就是不能提前离岗。尤其是在下班前的最后一点时间里,你一定要管好自己,不要表现出一副胜利大逃亡的姿态,要么是忙着收拾自己的零零碎碎,急不可待;要么是东张西望,来回打转,焦躁不安,甚至串办公室找人闲聊,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其他人。
类似的小事很多,人在职场,都要留心,可千万别因为这些小事惹恼上司,引发办公室战争,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投其所好,搞定难缠的上司
董越在一家大型企业的营销部工作。不知什么原因,新来的营销总监似乎对董越这一组的人抱有成见,对他们的工作百般挑剔,大到营销方案缺乏创意,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小到策划书上的错别字和病句,并不止一次地批评他们缺乏专业水准,工作态度不端正。董越和组里的同事非常头痛。
董越觉得总监之所以集中火力轰他们这一组的人,一方面是为了立威,同时拉拢其他组的人,恩威并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水准。因为这个总监是业内的资深人士,不但有丰富的经验,还写过不少专业文章,出版过专著,对自己的专业能力非常自负。
为了这位总监,董越绞尽脑汁。一天下班后,董越吃过晚饭,在书房里看史书,刚好看到一则历史典故,忽然眼前一亮,计上心头。他当即找来总监此前发表的文章和专著,认真研读。第二天,他就和组里的其他同事商量了一下,大家都同意按照他的计划实施,以观后效。
此后,他们组撰写的策划案大量引用这位总监的文章和专著,把总监捧得高高在上。然后由董越出面,请这位总监对他被引用的文章和专著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总监本来就非常自负,别人引用自己的文章觉得理所当然,不知其中有诈。
董越和其他同事又在各种场合下传播小道消息,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文案里引用了总监的文章,而且总监正在审核。等总监审定之后,董越就在策划人的后面顺理成章地加上了审定人:×××。
当这份文案提交到会上讨论之前,董越先送了一份给总监。在总监翻阅的时候,站在一旁的董越留心地观察着对方的表情,当翻到最后一页时,总监才发现自己的名字,不由得一愣,盯着署名处看了半天。董越想象得出,那一会儿总监的脑袋肯定在飞速地运转。相信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文案中要引用自己的文章,又为什么要自己审核、修改,还搞得整个公司尽人皆知。
总监足足停顿了两分钟,才用复杂的眼神复杂的眼神看了一下董越,说:“先放我这吧,你先回去吧!”
回到办公室,董越和其他人都有点紧张,不知道总监究竟会有什么反应,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总监那边一直没有什么动静。策划案被提交到了会上,供大家讨论,董越等着看总监如何表态。
轮到总监发言时,他先清咳了两声,不紧不慢地说:“他们这一组搞的方案,我仔细看过了,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思路清晰、想法独特,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值得鼓励。继续努力吧!”
总监的发言让董越和其他人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董越暗自窃喜,自己的小计谋果然达到了目的。回到办公室,其他同事一致要请董越的客,让他颇为得意。
从此以后,举凡他们策划的方案,都要引用总监的文章和专著,然后如法炮制,请总监审阅,署上总监的名字,总监也默认了。这样搞出来的方案不但在总监那里一路绿灯,而且即便别的领导挑方案的毛病时,总监还要出面为他们辩护,说些“时间紧、任务重”之类的托词。
【办公室攻略】
让董越深受启发的那段历史典故是关于唐朝宰相张九龄的。
张九龄与张说是政敌,张说被他打败后,逐出朝廷,贬到外地为官,下场非常惨,所以对张九龄恨之入骨,发誓要报复。
后来,张九龄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料到自己去世后,皇帝必然要重新起用张说,论才干、论资历、论名望,能够接任宰相一职的人都非张说莫属。而一旦张说重登相位,自己的子孙就要遭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张九龄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告诉家人:张说这个人极其嗜好各种珍宝。我去世之后,你们就把家中珍藏的最好的珍宝摆放到灵堂之上。等百官前来吊唁时,你们要注意观察张说的神态。如果张说对珍宝毫不动心,视若无睹,就说明他铁了心要报复,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你们就赶紧离开,走得越远越好,否则就会大难临头。
如果张说见到珍宝后非常喜爱,上前把玩,你们要赶紧抓住机会恭维他,说我的悼词还没有人写,想请他这个大文豪主笔,这些珍宝就是润笔费。张说一旦答应,等他离开之后,你们要马上将珍宝送到他家,催促他尽快写就悼词。拿到悼词后,马上送进宫,等皇上的御批下来,立即刻成碑。这样一来,张说就没有办法反悔了,我们全家也就得救了。
张九龄特别叮嘱家人,这一计策实施起来要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迟延,否则的话,将功亏一篑,也将为全家招来灭顶之灾。
张九龄死后,百官都前来吊唁,张说也在其中。一走进灵堂,张说就被那些奇珍异宝吸引住了,忘情地欣赏、把玩,流连忘返。张九龄的后人见状,就上前恭维他,称赞他是一代文豪,无能出其右者,并请他来给父亲写悼词,届时将以这些珍宝馈赠。
张说已经看花了眼,听说有这种便宜事儿,写篇悼词就能换来这么多的珍宝,马上点头应允。当然,他对自己的文采非常自负,别人请他来写悼词,也觉得理所当然。
张说离开之后,张九龄的家人马上把这些珍宝装箱,送到了张说府上,拿到了悼词,然后直接送进了宫,请皇帝审阅。悼词写得非常华美,都是颂扬之词。想必张说在写悼词的时候,满脑袋都是那些珍宝,根本顾不上想别的事情了。
第二天,张说醒悟过来,大呼上当,要是这篇悼词公开出去,自己还怎么报复张九龄的后人啊!处心积虑这么多年的复仇计划,不都全落空了吗?他马上差人去索要,借口说悼词写得仓促,需要再加润色等等,可是已经太晚了。
张说的悼词送进宫后,皇上做了批示,张九龄的家人立即将其刻成了石碑,竖在灵堂前面公示。木已成舟,张说悔之晚矣。以后再要讨伐张九龄,整治他的后人,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就此作罢。
张九龄和故事中的董越所采取的策略异曲同工,都是抓住了对手的弱点,从而投其所好、请君入瓮。张说喜欢奇珍异宝,董越的上司对自己的文章、专著非常自负,就给他们的对手留下了可乘之机。所以,如果你有一个难缠的上司,不妨把他们的智慧借来一用,巧妙地赢得这场办公室战争。
从董越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总监后来的态度转变合乎情理。一方面,前一阶段对董越这一组人的批评和挑剔已经达到了立威的目的,对其他人也是有效的警示;下属引用自己的文章和专著,表达了对自己的尊重,没有必要穷追猛打、赶尽杀绝。加之自己确实审阅过文案,署上自己的名字顺理成章,也说明文案中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在自己的指导下,下属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再挑剔就等于自我否定,打自己的嘴巴了。所以,总监的态度大为转变。
董越能够打赢这一仗,关键就是满足了总监的自负心理,同时把功劳归到了总监头上,显示了总监的水平和能力。有心借用这一谋略的人,需要把握好切入点,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搞定上司的心腹,才能搞定上司
高磊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因为开辟了培训方面的业务,就把公司挂靠到一家知名国有企业下面,为的是外出搞活动、拉赞助能够用上这家知名国有企业的牌子。这家国有企业的王总和他有着多年的交情,他能够成功挂靠到这家国有企业名下,也多亏了王总的强力推进和鼎力相助。
为了方便管理,王总把高磊的公司放在行政部下面,而行政部的经理方涛则是王总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单位的一些重要事务,如外出应酬、接待来访贵宾等,王总都安排方涛打理。尽管在同事眼中,方涛是一个看上去惹人厌烦的“跟班”,但是由于他在王总心目中地位非同寻常,所以在表面上也都敬他几分。
到这家国有企业落脚后,高磊一直就看方涛不顺眼,但是碍于王总的面子,他从来没有和方涛发生过正面冲突。
公司在这家国有企业内正式开始运作之后,高磊把自己手下的几名员工也带过来了。王总还特批给高磊一间办公室,这是一间闲置下来的房子,里面有几张积满灰尘的旧办公桌,还有几把旧椅子。高磊一见这种情形,赶紧打发自己的员工置办了几件像样的办公家具:几张新办公桌、几把舒适的坐椅、还有两台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