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九日,豫州南阳县。
县令孙棹五更便起身,率领南阳县衙各司及四乡八里的里长三十几人,前往卧龙山祈雨。
酉时刚过,便有衙役鸣锣走过各街市,宣谕州府通告:因今年遭遇百年未遇之旱灾,百姓数播未苗,州府谨尊吾皇亲民爱民之训,特开放各县粮仓,暂按每人三斗之量分配,由百姓依序取用赈灾之粮,请本县百姓(有田十亩以上之人除外)速到县粮仓自行搬运粮食。因县令前往卧龙岗祁雨,暂由州府通判黄恩浩代为主持,请百姓依次领取,不得多拿多占,违者严处。同时,各交通要道路口均已贴上同样告示。
早就听说有大臣提议朝庭赈灾,没想到这好事来得这么快。一时之间,街市哗然,便有不少百姓前往县衙后面粮仓一看究竟。果然见州府官员与县衙留守衙役十多人已经在那儿组织民众排队领粮。每户房主只须报告家中人口数,签字就可领到每个人三斗的粮食。一时之间,粮仓门口人潮涌动,但领粮处却秩序井然。那州府官员则一脸严肃的监督过秤、搬运。并且在粮仓外设置复秤台,任由百姓核对过秤结果。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还出钱雇人给背粮。并且不住宣扬武皇仁德。不到午时,南阳县粮仓之粮已然发放完毕,那州府官员便请暂停发粮,传令下去,凡因遥远或未来之百姓,可于五日后继续在此领粮。一时之间,坊间百姓无不称颂武皇仁德,夸赞今天分粮之公平仁义,设置复秤台之举,真是亘古未有。真个举县欢庆,一团和气。
那州府官员便收了名册,赏了县衙几位衙役,便率部属回归州府复命。
至午后三刻,得到消息的县令孙棹便率众疾驰归衙,先召集诸位参与分粮衙役询问分粮之事。那孙棹询问何人主持分粮,可有州府文书。衙役告诉他,由于县令前往卧龙岗祁雨,分粮之事便由通判黄恩浩主持。县令问那那州府通判去向,衙役便道,午时分粮完毕,又回州府复命。师爷说州府就根本没有黄恩浩这么一个通判。衙役便说那通判说是新任的,原任已经调任周原县令。孙棹便索州府通告原件来看,果然有州府大印及府尹何能之签字,毫无差错。看过之后,那孙棹还不放心,便令众衙役将那州府通判画影图形,并骑快马赶赴州府求证。
那衙役走后,那孙棹便拿方才画影图形影象副本来看,觉得此人象是在哪里见过,又叫来诸位师爷来看,那师爷们也觉得象是在哪儿见过,也一时难以说清。于是又叫来诸位衙役来看,大家便来围观,便有一个弱弱的声音传来,“有点象通缉犯。”那孙棹猛得醒悟,忙叫人拿来所有通缉犯之画像,果然那图形与李鹰的十分相似。那孙棹便隐隐觉得此事不妙。便先安排大家不要声张。到亥时,那赴州府之求证之衙役就回来了,同行的还有州府捕头吴有才及大批捕快。果然,那主持分粮之通判是假的,州府赈灾文告尚在草拟中。那捕头一到县,便令将孙棹及参与今日分粮之衙役全部下狱。并组织所有衙役全城搜索,哪里有什么结果。那捕头便安排人手到民间打探那假通判去向,同时连夜审问那孙棹及众衙役。
到次日早,便有百姓通报那假通判其实并未去往州府,而是已经去往筑城。那吴捕头便率人疾驰前往筑城。一行人赶到筑城时,已经接近午时。筑城并无分粮之举,而筑城百姓则聚集在县衙门前,要求县令赶快分粮,南阳百姓已经分到粮食的消息比吴捕头来得更快。
一行人刚到县衙,便有百姓报告,说新野县今天由州府黄通判已经进行了同样的分粮。还未喝口水的吴捕头气得将茶杯朝县令脸上砸去。无奈,便飞马传檄州府,请求州府协助排查。自己则留在筑城准备守株待兔。可是他在筑城等了三天都没有结果,而筑城的百姓则聚集在县衙门口,要求尽快分粮赈灾。同时传来消息,涅城百姓因县令不肯分粮,便有几个壮汉起首砸了县衙,率众强行分粮。隔日便有菊潭县百姓以同样的方式分到粮食。几日来,无所建树的吴捕头只能借酒消愁,自为官以来,到处风光的他,还没有办过如此狼狈的案子。他到底是回呢,还是留呢,真是纠结到死。恰在此时,州府太守何能传谕,已然调集不少高手赶往筑城,因为李鹰始终是围绕邓县在跑,经过综合判断,何太守认为李鹰很有可能准备在筑城兴风作浪。
那何能便就老老实实呆在筑城,并且安排不少人手四处暗访,以期找到那李鹰来筑城的蛛丝马迹。
谁知筑县却静的出奇,除了每日有百姓在县衙门口聚集要求分粮外,根本就没有李鹰的任何踪影。
到第五日,吴捕头实在找不到一点儿线索,正准备返回州府复命之时,却有贴身捕快来报告,说是街市上到处贴着通缉令。他赶忙赶住最近的一处看时,就见那通缉令上写着:因今年中原遭遇百年未遇之旱灾,州府正在周密安排赈灾分粮之举,但年前刺杀太师之嫌犯李鹰却盗取州府印信,假冒州府新任通判,擅自组织南阳新野百姓分粮,造成各县百姓哄抢县衙贮备粮。如有知李犯下落者提供有效线索者,赏银百两,捉住李犯者,赏金百两……后面州府大印赫然醒目。
筑城百姓看后议论纷纷。李鹰既已领导分粮,其他各县百姓已经分到粮食,为何独我筑城百姓不能分到粮食,与其等他来,不如百姓自行分粮。果然,便有几个壮汉起首,引领百姓打开县衙粮仓,自行赈灾。吴捕头率人前去阻止,却被激愤百姓打瞎一只眼,送回州府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