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晓就是这样长大的,苦难重重,家庭破碎,得到的只有母亲和姐姐的爱,所以自己也就懂事,乖巧,勤快,用母亲亲身教给她的安贫、坚强、乐观慢慢成长。但是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儿也注定了收敛起自己的个性,隐藏起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她甚至顾不上自己是否开心,她考虑得更多的是母亲的心情好坏,有时候,陇晓过度的成熟和对周围名利的淡然与冷漠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也让真正理解她的母亲日夜叹息、着实担忧。
陇晓天生有些后知后觉,童年的点点滴滴在当时看来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慢慢长大,渴望的东西越多,就越会觉得越是羡慕别的同龄人,看到别人身上洋溢的闪闪发光的自信与快乐,陇晓就越是讨厌自己,像只丑小鸭,在漆黑无助的环境下长大。
虽然陇晓并不是个看上去很忧郁的人,在同学们眼里陇晓善良,开朗,爱开玩笑,尤其善于拿自己有些许婴儿肥的体型开刷,让同学们毫无防备的自黑总是引来阵阵笑语,但是有时候人群中的陇晓笑着笑着就溢出了眼泪,善于轻藏起表情的她面不改色地擦掉眼角的泪,继续谈笑风生。
陇晓最明白“外界愈是人声鼎沸,内心的孤独愈是深”的道理,一个人的时候,陇晓反而觉得心安,拿一本宋词或者各大名家的散文,陇晓就可以一个人坐一个下午。
陇晓对黑夜有着深深的迷恋,但是当寂静无人时,陇晓又怕极了黑夜,因为陇晓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童年的记忆会在某个无眠的夜里,悄悄涌上心头,就像无边无际的黑夜一样,弥漫进陇晓的五脏六腑,最后化为眼泪,堵塞鼻腔,打湿枕头。童年经历过的胆战心惊的日子,就像一部无声电影,从头放到尾,没有空隙让人喘息。
这世间的东西就是奇妙,有些东西即使你不知道,但它依然在发生。
杜宇和陇晓相同的年纪,却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杜宇的爸爸与别人相比多了一些在这世界立足生根的本钱,高学历,大学毕业之后作为杜宇爷爷唯一的儿子在他手中接过厚厚的家底,在繁茂的小镇开几家超市和饭店。在一次外出旅游时偶遇杜宇的妈妈,两人暗生情愫,杜宇爸爸便大胆追求,两人相处了三年,顺理成章地结了婚,不久杜宇妈妈便产下了杜宇。
杜宇的妈妈是个娇弱知性的女人,不仅貌美,而且和杜宇的爸爸性格恰到好处地互补。无论杜宇爸爸在外如何叱咤风云,在家却像个孩子一样黏着杜宇妈妈,无论大小事儿都和杜宇妈妈商量,听取妻子的意见。杜宇妈妈极具商业头脑,虽然不太插手杜宇爸爸的生意,但是有时候适时地提出的建议却可以让杜宇爸爸灵机一动,大为夸赞。
举案齐眉,琴瑟调和,用来形容杜宇爸爸和妈妈真的不为过,但是别人在羡慕他们夫妻恩爱的时候却忽视了了一样东西,所有的恩爱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的,杜宇妈妈不用为了下顿吃什么而操心,杜宇爸爸也不用为了养活杜宇而想尽办法,最终郁郁不得志,借酒消愁,所有的悲哀好像都属于贫贱夫妻,生活累加在他们身上的,只有鸡毛蒜皮。
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因为遗传了爸妈所有的优良基因,杜宇虽然成绩在班上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做事却相当靠谱,为人正派,深得老师喜欢,同学们也喜欢和他交朋友。
陇晓从小在农村长大,闭塞的山路不知道让陇晓磨破了多少鞋,又迟到过多少次,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地方,她爱这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即使贫瘠得让人活不下去。每次放学回到小村里,陇晓便觉得那些野花野草都可爱,充斥着碎石子和黄泥土的小路,还有路边随处可见的野樱桃,野果子,是世间最美的美味。陇晓和小伙伴一般不一起上下学,早上没有闹钟的陇晓被妈妈叫醒时,小伙伴们已经走了,晚上放学后着急回家吃饭的伙伴们总会扔下陇晓,飞奔而去,起初陇晓还觉得鼻子酸酸的,后来索性就一个人慢慢走,摘摘野花,采采野果子,陇晓觉得乡间的小路就像歌里唱的一样,一切都让他感到舒适,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陇晓在学校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每逢晚饭的时候陇晓便会无比地想念家乡,同学们时不时都会看到陇晓痴痴地站在窗口,望着远方。
陇晓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妈妈所受的苦,自己内心的恐惧,甚至是对爸爸的埋怨,陇晓都喜欢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对于陇晓来说,纸和笔要比人更容易倾听陇晓的诉说。当然,陇晓对生活的爱,对那个破旧小屋的依赖,还有对乡间小路的迷恋,也都会写进文章里。每次优秀作文里都有陇晓的文章,而优秀文章会被语文老师在全班人面前朗读,陇晓不喜欢老师读自己的文章,因为小小年纪的她不知道自己所有的遭遇在同学们看来是不是就像一个笑话,所以每次老师朗读陇晓的文章,陇晓总是低着头,一声不响。
陇晓的年岁越是增长,内心的悲伤就越浓烈,对母亲的依赖甚至更强,对偏僻小山村的喜爱就越是突出,对城市的抵触就越是深。所以这样的陇晓,好像在走一条让自己都迷茫的路,但是她的一切变化就连最疼爱她的母亲都不知道,在她母亲心中,陇晓永远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让自己操心,永远都知道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没人知道,这样的陇晓会迷失了方向,走着走着就像进入了白茫茫的迷雾,身边爱她的人的身影都慢慢变得模糊,模糊,最终消失不见,而此时的陇晓,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身边簇拥的是无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