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三足鼎立离不开占有益州。荆州现在大半在手,刘备就把目光投向了益州。
与此同时,英雄所见略同,孙权也把目光投向了益州。不过他的目的是要求取益州,兼并汉中张鲁,让刘备占据该地与北方马超结盟,与曹操在关中形成新的战线,而孙权则全部占据荆州与曹操角逐。这样双管齐下,不怕不能动摇占据中原的曹操。
孙权考虑的出发点是以江东为主,来主导孙刘联盟的发展方向。可是,刘备、诸葛亮考虑的就不一样了。他们考虑的是以刘备为主,怎么能够三分天下,然后统一天下的问题。
这自然与孙权的想法相冲突,也注定了孙权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事实上也是如此,当孙权要联合刘备,一块儿去取益州时,刘备不干;当孙权一个人要独自蛮干,派周瑜去取益州时,刘备通过孙权的使者拒绝说,如果你去攻打刘璋,收取益州,别忘了刘璋是我兄弟,你这样做是陷我于不义,让我失信于天下人。然后亲自和关羽以及诸葛亮分别带领大军,驻守在江东大军西去的路上。
江东要想西去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被刘备势力所阻。
孙权至此也明白了刘备的心思。不过,他是个明白人,知道这时候不是和刘备决裂的时候,于是很快打消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与刘备再起冲突。
张松回到益州后,对刘璋说曹操骄傲自满,虚名在外,早晚会篡汉自立。而刘备是汉朝宗室,谦虚谨慎,是个值得交往的盟友。
刘璋只想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争霸天下不感兴趣,所以对天下局势也没什么了解,都是手下人说什么是什么。现在张松这样说,他就听从张松的话,对刘备产生了好印象。
赤壁大战的结果,更显示了张松的话的英明。不久,曹操指令关中的钟繇向汉中进军,要占据该地。占据汉中的张鲁,也扬言要攻打CD,扩大势力范围。
这些情况很快就传到益州,刘璋不由就慌了。他既害怕曹操借机来进行一下统一战争,又害怕张鲁占据他的地盘。正在惊慌不定期间,手下重臣张松建议他,让他请大英雄刘备来,让他去益州北部打张鲁,抗击曹操。
刘璋一想,刘备是他同宗,算是一家人,且素来信誉卓著,不会像张鲁一样吞并他的土地,又是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的大英雄,让他来保卫益州,曹操也不敢来吞并他啊。
于是决定请刘备进入益州。只是如果他不来怎么办?派谁去请他,才能准保成功呢?张松趁机推荐法正。说法正机敏过人,谋略无双,一定能请来刘备。
法正是什么人?法正出生于关中扶风郡,长大后为避战乱流落到益州。当时有不少扶风人都逃难到益州,在益州也形成不小的势力,法正算是益州的扶风派代表人物。
当时全国各地流落到益州的不少,较大规模的像关中三辅之地以及南阳之地的逃难者有几万家,其政治利益上的代表号称东州派,扶风派也属于东州派,益州又有本土政治派别等等,至于规模较少的太多了,且没形成什么政治势力,可以忽略不计。
法正现在是益州的小官,不受重用。刘璋担心他不满意会坏事,张松竭力保证这个人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刘璋也没什么准主意,张松既然担保了,那他就决定,派法正去请刘备。
当时益州大多数官僚还是反对去请刘备来的。或者是单纯的忠于刘璋,或者担心刘备来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刘璋的主薄黄权对他进行了劝阻,从事王累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来劝说他,他都没有听从。深知刘备势力秉性的刘巴也来劝说刘璋,结果也被刘璋拒绝。
法正确实聪明过人,在迎接外来势力改变自身地位这一点上,他和张松、孟达等等人达成了共识。再说,他也看不起懦弱的刘璋,跟着这样的人干感觉也没有前途。刘备的雄才大略,大干一番事业的劲头,还是能给他提供机会,让他欣然接受的。
他与张松秘密计划后,带领四千士兵就前去荆州迎请刘备了。
在荆州,自刘备借据南郡的江北地后,就开始在荆州地区大肆招募文臣武将。
诸葛亮推荐了庞统。刘备开始只用庞统担任了一个偏远小县耒阳的县令。庞统嫌这官太小,不能施展他的抱负,况且一个县的事情太少了,根本不值得他费心。他就不理政事,每天喝酒解闷。
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张飞审瓜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通过此事,张飞感觉庞统是个人才,向刘备推荐他担任大任,促使他走向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
鲁肃听说后,来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对刘备说了类似的话。
刘备亲自召见庞统并和他相谈,结果刘备大为满意庞统的学识见识。这之后刘备便十分器重庞统。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亲厚程度仅亚于诸葛亮。
后世,把庞统与诸葛亮并称,认为两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是卓越的智者。
法正到了荆州,宣读了刘璋的旨意,暗地里向刘备献策说:“以明将军之英才,趁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的意思,就是刘备你和刘璋撕破脸吧,你和我内部当权的汉奸联合一起,轻轻松松就能打下益州。
庞统也建议给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他比法正要含蓄点,也照顾了刘备的面子,称取益州“权借”,意思就是暂时借来用用。可是,他可没有说怎么还,什么时候还!
此时的刘备从厉害关系上来说,是想取得益州的。只有占据益州,才能三分天下。这个厉害关系,他还是清楚的。
可是,也不能不说,刘备还是少有的讲求儒家“仁义”的人。这是帝国传统忠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他因具有此种性格才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也因此才赢得了百姓的归心,成就了目前的一番事业。现在,让他去做违反儒家“道义”的事,他还接受不了。
他告诉庞统和法正:“今以小故而失信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不能不说刘备还有择善固执的一面。这个人还是很可爱的。
庞统劝他,人要懂得权变。“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保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就是说刘备占据益州,走的是春秋五霸的路,是对的。何况占据益州后,封给刘璋更多的利益就行了。这是告诉刘备,良心上的不安,可以通过以后的利益进行补偿嘛。
这是从思想上解除刘备的顾虑。看见刘备有同意的迹象,庞统又用厉害关系劝说他:“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这是说,刘璋肯定守不住益州的,你要不要,那没关系,只是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此时不要白不要,不过便宜了别人!如果曹操要到了手,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见庞统真是个人才,用儒家的思想解除了现实的危害,不重用这样的人重用谁?不过,玩弄儒家思想的儒家人才,看来注定也只适合做个幕僚弄臣,做不成独霸一方的英雄啊!
刘备表面上同意了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三分天下的机会。于是他派诸葛亮和关羽等人留守荆州,而自己亲自带着数万步兵进入益州。这次,庞统、法正跟随刘备,专门负责运筹帷幄,为刘备出谋划策。
江东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时刻注意着刘备的动静,一见刘备要西征,就准备了一条大船去迎接孙夫人回娘家。孙夫人和刘备虽然是老夫少妻,可是两人相处也对缘分,说不上举案齐眉,倒也是相敬如宾。
孙夫人倒是没有孙权那么多花花肠子,还是率性而为,决定回去看看母亲。后主当时还小着呐,需要她照顾,她决定带着后主一块儿回江东。
本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人性。可是她不该生在****体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高****者就是一切,而最高****者最重要的事,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只有保证继承人存在,才能保证这个体制传下去。
所以,后主是关系刘备集团未来的最高统治者,不容有失的。这是体制的要求,是容不得人性的存在的。
这是****体制战胜人性的经典例子。
何况,这时还处于各方诸侯争霸期间,大家都是不择手段的打击对方。孙夫人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亲情被亲哥哥利用了。
孙夫人的哥哥孙权正是考虑到刘禅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所以才准备接妹妹回家。他那里是想妹妹,其实他正打算把她---他妹妹,现在刘备的夫人---作为人质软禁在江东呢!当然,她还不够分量,再搭上刘备集团的继承人刘禅。至于人天性中的亲情?只好往后放放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汉族人被逼着学会了习惯用阴谋诡计来做事。这点小手段,只要是个汉人,根本不用想,谁都清楚孙权的心里想干什么。哪那能让他得逞?何况,诸葛亮、关羽他们也清楚刘备儿子刘禅的分量。
可是孙夫人是主母啊。她占着名分大义。汉族的儒家思想又特别注重名分,谁敢公然违抗?
这也好办!诸葛亮派赵云、张飞带回了后主,然后放过了孙夫人,让她一个人回江东去探亲。这似乎是两全其美。
是啊,在****体制下,人们是从来不在乎情感的,所以汉族人也从来是不在乎女人的,“女人如衣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