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结婚后,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这让他有精力致力于学习。
他继续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有妻子在家里主持,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他也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时不时的去周围游学,结交了几个同学好友。
黄月英像所有的汉人夫妻一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了诸葛亮,也就一心一意的支持诸葛亮的事情。诸葛亮愿意读书,她就全力支持,诸葛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她也当作自己的朋友般尽心招待。
一日,诸葛亮几个书友都来诸葛亮家聚会。朋友见面高谈阔论,兴奋不已。到饭时,诸葛亮吩咐月英准备。一会儿,月英就端上来几碗面条,速度之快让人咂舌。
诸葛亮和朋友们吃着饭,心里感到奇怪。吃过了饭,送走了朋友,他就问月英。月英也坦率的说了原因。原来,月英刚刚制造好了两个机械人,一个看门,一个煮饭。诸葛亮和朋友们吃的饭就是机械人的功劳。
诸葛亮本来也知道妻子好戳戳弄弄,搞些小玩意,喜欢木匠活,当时也没在意,没当多大的事。个人都有个爱好嘛。结果谁知道会起这么大的作用,让诸葛亮在朋友们面前倍有面子。
诸葛亮一听月英介绍,就一定要看看月英的新发明。
月英带着丈夫看了自己的作品,又当面演示了一遍机械人的作用,还把制作原理也倾囊相授。诸葛亮通过月英又发现一门新学问,这门新学问有着广阔的天地,让诸葛亮痴迷不已,从而更加的敬佩妻子。
从此,诸葛亮也在月英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机械人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原理,并且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月英也看到诸葛家的困难境况,就养鸡养鹅、纺织栽树,大力发展副业经济,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她还利用空闲,制作了一面鹅毛扇,赠送给诸葛亮。从此,这面洁白的鹅毛扇,就成了诸葛亮随身的至宝,后世也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月英还用自己的家族关系,帮助诸葛亮掌握荆州上层社会的动态,天下各地的局势。有了月英的帮助,诸葛亮端坐在家里不动,就知道天下各处的事情。
因为月英家族的努力,诸葛亮的名声大噪,青年才俊之名震荡荆州。荆州官府纷纷向刘表推荐,刘表也顺应群情,通过察举制度,邀请诸葛亮来荆州任职。
诸葛亮深知,在目前制度下,一个地方的统治者只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如履薄冰,才能取信于民,使所有人安居乐业;统治者只有一碗水般端平,才能使所有人放弃憎恶愤恨。可是刘表治理荆州,还是按照传统方法,严重偏向士家大族,任人唯亲,亲近小人,使既得利益群体牢牢控制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方面,排斥有才能的寒门俊士,使老百姓利益处在受剥削被压迫的状态之中,使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上天为荆州挑选了错误的领导者,也是上天为荆州降下的大灾难!
他不能淌这浑水,落得一身骚。何况,他也清楚,刘表是大少爷型的性格,对于轻易到手的美女和毫不费力的成功,才能使他如鱼得水,自在已极。稍微费点力,这位大少爷就会退缩,无所作为。现在又是荆州的和平时期,刘表也不会重用他,让他进入核心决策圈子,发挥什么作用的。
诸葛亮拒绝了刘表的征召,不去做官,而是隐居隆中,更加用心读书。经过此事,他的名声也更加响亮,所有人都知道隆中出了个真正的隐士,从而荆州人们也对他的出仕做官,以使人人安居乐业,抱有很大的幻想,颇有“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的气势。
他的这一番做派,在本地被广泛传扬,居然士家大族送给他一个美称为“卧龙”,和另一个襄阳名士“凤雏”庞统并称。一时间,诸葛亮在本地声望之高,不做第二人想。
诸葛亮还创作了一首诗,叫《梁甫吟》。诗中,诸葛亮赞叹了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杰出计谋,也隐隐透露出了对晏婴得到齐国国君的无所保留信任的羡慕。诸葛亮让人在他隐居的隆中大力传唱,也透露出了他期盼辅佐明主的心理。
除了在隆中读书外,诸葛亮也在襄阳城中拜了老师学习。老师是当时的隐士大儒庞德公,凤雏庞统也是他的后代。拜师学习,这在士人,也是博取名誉不可少的方法。
他的同学们都按照传统习惯,各选一经,认真攻读,“务求精熟”,一字一句都不放过,仔细研究。以求读透读通后,好得到居上位者的赏识,前去做官。他和同学中的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光元与徐元直几个人私交很好,这几个人更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也是按照做官要求,传统习惯,专攻一经,学习非常出众。
不过,这种读书方法,固然能把一种书读熟读透,不过把时间全花费在读一种书上,就会知识面窄,只能成为一种书的专家,不能博览群书,成为一个广采众家之长的大家。好在做官仕进,官府也只考一本书。---就是说,统治者只鼓励精熟一种书的人。
诸葛亮却不是如此读书。他读书只是浏览过书的大概意思就行了,对每种书,心中没有成见,都是“随手翻翻”,史书上评价他读书方法时说“但观其大略”。所以,他对哪本书也不是特别熟,这不利于他的做官仕进。
不过有了其它方面的支持,也保证了他有了做官仕进的路。这很重要,因为可以随时做官,他才对做官不大在乎,那他的读书方法也就不按照做官的要求,可以广泛阅读,这让他有大量的时间去读更多的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政经军事、甚至田间地头的学问,他都无所不通,无所不知。
最讨厌的是老师的考核。老师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考核一下学生的学问,方法就是出一篇论述文章,用所学的经书论述一下当前的问题,要求学生们严格按照经书的要求进行论述。
诸葛亮的文章,不用说是洋洋洒洒,东拉西扯的论述问题,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论述。所以,每一次,诸葛亮考核的卷子上,都是老师用朱笔批的“下”字。这鲜红触目的“下”字,仿佛对诸葛亮传达者老师的不满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