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中,即使受了对方不礼貌的过激言辞的刺激,也应保持头脑冷静,尽量以柔和礼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不仅语调温和,而且遣词造句都应适合谈判场面的需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极端用语,诸如:"行不行?不行就算了。""就这样定了,否则拉倒厂这些话会激怒对方,而把谈判引向破裂。
--改变人称,勿加评判
在谈判过程中,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要动辄对对手的行为和动机妄加评判,因为如果谈判失误,将会造成对立而难以合作。如发现对方对某项统计资料的计算方式不合理时,就贸然评论说:"你对增长率的计算方式全都错了。"对方听了,显然一下子难以接受。如果将这句话改变人称并换一种表述方式,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我的统计结果和你的有所不同,我是这样计算的……"对方听后就不会产生反感了。
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将"你"换成"我",将评判的口吻改成自我感受的口吻。在一般的场合又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以"我"为中心的提示语,诸如"我认为……"、"依我看……"、"我的看法是……"、"我早就这么认为……"等,上述每一句开头的"我"都可改为礼貌用语"您"。
--多用肯定,婉言否决
首先,在谈判中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不要直接用"不"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
即使对方态度粗暴,也应和颜悦色地用肯定的句型来表述否定的意思。比如,当对方情绪激动、措辞逆耳时,也不要指责说:"你这样发火是没有道理的。"而应换之以肯定句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情。"这样说既婉转地暗示"我并不赞成你这么做",又使对方听了十分悦耳,对你的好感油然而生。
其次,当谈判陷入僵局时,也不要使用否定对方的任何字眼,而要不失风度地说:"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最多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第三,有时为了不冒犯对方,可适当运用"转折"技巧,即先予肯定、宽慰,再转折,委婉地否定并阐明自己的难处。如"是呀,但是……","我理解你的处境,但是……","我完全懂得你的意思,也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但是……"。这种貌似承诺,实则什么也没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将心比心"这一古老的心理战术。它表示了对于对方的同情和理解,而赢得的却是"但是"以后所包含的内容。
一言胜过百万兵--诱之以利,掌握全局
利害关系,是人生在世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利与害的分辨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白,一下子就能辨别出来。因此,无论是争辩也好,谈判也好,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关键点,具体地剖析事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对其本人的影响,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定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乖乖地让你牵着鼻子走。
子贡名叫端木赐,是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位。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齐国的田常想要夺取王位,又畏惧高、国、鲍、晏四个家族的势力,于是想出兵攻打鲁国,以显示其力量。孔子听说了,便对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国,如此危急,你们怎么不去解围呢?"子路要去,孔子制止了。子张、子石想去,孔子也没同意。子贡请求去解鲁国之围,孔子立刻就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就对田常说:"鲁国守墙薄弱,地域又狭又小,国君愚蠢无仁德,大臣无用,士兵和百姓都厌恶征战,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地域又宽又广,新制造的铠甲坚韧,兵卒士气高昂,又有精明的大臣坚守城池,这样的国家你才可以攻打。"
田常生气地说:"你以认为攻打困难的,正是别人认为容易的;认为攻打容易的,正是别人认为困难的,这样的道理教诲我,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呢?"
子贡说:"我听说,忧惧在内部就要进攻强国,忧惧在外部就要进攻弱国,现在你的忧惧在内部。我听说你三次自封为王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反对。如今你想攻占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地,但是,战胜了鲁国就会使国君骄纵,带兵的大臣地位更尊高,而你却一点功劳也没有,国君就与你渐渐疏远了。这样,你对上骄纵了国君的心欲,对下助长了群臣的势力,要想夺取王位就太困难了。国君骄纵就恣意横行,大臣骄纵就互相争斗,这样你上与国君不合,下与众臣交争,如此下去,你在齐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说不如伐吴,伐吴不胜,士卒战死于外,大臣空虚于内,上没有强臣为敌,下没有百姓阻挠,能把国君孤立起来,进而控制齐国大权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田常说:"好,但我已出兵伐鲁,再改道伐吴,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你可以先按兵不动,我前往吴国,让他们救鲁,你就可以借机迎战吴国了。"子贡于是去见吴王。
见到吴王,子贡说:"我听说,称王于天下的人不绝于世,称霸于诸侯的人没有强敌,就像用千钧之力去移动很轻的东西一样。拥有万乘战车的齐国去进攻只有千乘战车的鲁国,进而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的危机而担忧,大王不如去帮助鲁国。而且,救鲁能显威扬名,伐齐能得到实利。救鲁名义上是保护鲁国,实际上是削弱强大的齐国,明智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
吴王说:"好!我可以去救鲁。但我曾与越国交战,越王战败后,栖身会稽,刻苦图强,养精蓄锐,时刻想找我报仇。等我把越国征服了,我再去伐齐。"子贡说:"越国的力量和鲁国不相上下,吴国的力量和齐国也差不多,大王放弃齐国而去攻打越国,等你征服了越国时,齐国早已把鲁国灭了。况且大王需要的是存亡继绝的威名,攻伐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不是英勇的行为。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德的人不背弃盟约,明智的人不丧失良机,称王天下的人不绝于世,因为他们树立了正义。,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了您的仁德,救鲁伐齐,威慑晋国,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来降服,霸王之业就成功了。如果大王认为越国是后顾之忧,我愿去见越王,让他跟随您出征,这名义上是随诸侯出征,实际上是使越国实力空乏。"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便让子贡到越国去了。
越王到郊外迎接子贡,并亲自陪伴他到馆舍。问道:"我们这里是偏远的蛮夷之国,是什么重要的事劳烦大夫屈驾光临?"子贡说:"我曾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他虽然愿意,却害怕越国乘机报复,说:"等我灭掉越国再去救鲁伐齐",这样看来,越国的灭亡是在劫难逃。况且,没有报复别人的想法,而遭到人家怀疑的人是愚拙的;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人察觉,是注定要失败的;事情还没做就让人家知道了,是很危险的。这三者都是举事的祸端。"
越王顿首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地与吴国交战,困于会稽,痛入骨髓,日夜忧虑,如能与吴王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越王问子贡该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狂暴,群臣苦不堪言,国家因战争频繁而疲累,土卒无法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讧,伍子胥因劝谏吴王被杀害,宰相专权,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怂恿国君持续犯错,这是亡国的做法。现在大王可以出兵帮助吴王实现救鲁伐齐的心愿,用贵重宝器讨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崇他的礼仪,他一定会伐齐。吴国若战败了,是大王您的福气,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再去攻打晋国。我愿意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从北面进攻吴国,吴国的力量一定会被削弱。他的精锐士卒都在齐国,主要兵力又被晋国围困,大王您可以利用吴国疲敝的机会向吴国进攻,就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听了十分高兴,频频颔首。
子贡北去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虑事不早下决心,就不能应付急剧的变化,用兵不先辨明情况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就要开战了,吴国若战败了,越国一定会乘机乱吴;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乘机再来进攻晋国。"晋国国君听了,十分惊慌,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准备好兵器,休养好土卒,等待迎敌。"晋国国君同意了。
子贡回到鲁国,坐等其变。吴王果然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但吴军不归去,又兴兵北上,进逼晋国,与晋人战于黄池;吴、晋强力相争,吴兵大败。越王知道了,过江击吴,在离吴国都城七里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吴:F闻讯,离晋南归,与越国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失守,越王围困吴国王宫,杀死吴王夫差,三年后,越国称霸群雄。
子贡这些劝谏说服的方法就是采用晓以利害的矛盾分析法。只有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的对象,看清对方的需求,分析对方的矛盾和问题所在,才能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上,让人接受,令人信服:
口才的诸多技巧--稳操胜券的谈判法则
有人说:谈判的技巧,就是嘴皮子的技巧。虽然能言善辩有助于谈判成功,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以其他口才的诸多技巧。
--建立信赖
这是成功谈判的前提。在谈判开始时,你如果对对方的处境表示理解,表示愿意共同寻找对方满意的解决方法,你就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赖。当对方信赖你时,就会相信你的话,相信你的分析,相信你提出的解决方法,甚至会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
--制造竞争
当你购买中意商品而跟卖主谈判时,你说别处也有此种商品,甚至有比这更合适的,表示你不会只在这一棵树上吊死的,那么,你的购买谈判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利用合法的力量
人们都有这种感觉,铅印字、公文、标准的和权威人士的签字,是不容更改的,是公正可信的。当这对你有利时,好好利用它;对你不利时,就别过分相信它,因为有时它们也是可以改变的。
--不要分散和孤立自己
当一方有好几个人参加淡判时,就要团结一致,统一目标,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如果谈判中众口纷纭,就不会有好结果;当一方势单力孤时,要注意说服别人帮助你,共同制定谈判计划与决策。
--迫使对方增加投资
要用尽量满足对方需要和欲望的言辞说话,表示出你在为对方着想;表示对方提供的条件,并不完全令你满意。往往是对方在你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的要求最后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客观的态度谈判
在进行有关的谈判时,有时,会因为太认真而顾虑过多,以至于把自己置于紧张和压力之下。当代替别人进行谈判时,就比较客观,心情轻松,态度从容,往往可以顺利实现谈判目的。以客观的态度谈判,容易达成协议。
"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
谈判结束的时间称之为"死线",死线对谈判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步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谈判者通常采用软磨硬拖的口才战术,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谈判对手就范。
--强忍等待
一位美国石油商曾这样叙述沙特阿拉伯石油大亨亚马尼的谈判艺术:"他最厉害的一招是心平气和地重复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你搞得精疲力竭,不得不把自己的祖奶奶都拱手相让。"
当你通过调查,把握住对方急于达成协议的心理时,就可采用这种疲劳战,迫使对方让步。
美国人曾在与一个小国的撤军谈判中尝到了"疲劳轰炸"的苦果。在谈判中,小国表面上装出无期限的样子,事实上他们也是有期限的,因为他们知道美国正处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刻,不愿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所以故意作出漠不关心的姿态。在谈判桌上,他们强忍等待,先用软话稳住美方,又用一些无关痛痒的絮语闲言消磨谈判时光,眼看美方再也没有精力耗下去了,最后,抓住这大好时机狠狠"要价",美方终于被迫作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假装糊涂
糊涂产生智慧,"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的第二招就是假装糊涂,即在谈判之初,多听少说,"明白"也说"不明白","懂"的也装"不懂",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对方层层加码,以满足己方需要。
在一场保险索赔的谈判中,代理人运用装糊涂的策略从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了多于原损失3倍的赔偿金。请看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理赔员的对话:
理赔员……第一个出价只有100元,你看怎样?
代理人:鼻子哼,表示不信。
理赔员:再多点,200元怎么样?
代理人:再多点?根本没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