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读了很多的书,了解到很多我国历史上兴衰成败的事情,他常常联系当时的实际,与周围的朋友们探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由于他的见解深刻而又实际,常常得到朋友们的赞赏。他在这时不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见解,而且在当地社会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集团,这都为他以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
刘备听了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良辅,于是决定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头一次和第二次都落空了,正巧诸葛亮不在家。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们传为美谈的“三顾茅庐”。
这时刘备已经是47岁的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军,而诸葛亮还是一个27岁的未经世面的书生。诸葛亮被刘备真心诚意向自己求教的心情感动,因而认真细致地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以及刘备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诸葛亮死心塌地的效忠于刘备,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火烧赤壁
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孙权。诸葛亮知道孙权还没有最后下定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决心,就对孙权采取了激将法。他对孙权说:“现在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如果你敢以江东的力量对抗他,就应果断地与他绝交,而不应该表面上归顺,内心又犹豫不决;如果觉得无力抵抗曹操,就应该放下武器,向他投降。你至今还犹豫不决,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反问诸葛亮,那刘备现在危在旦夕,为什么不早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刘备是皇室后代,盖世的英才,怎么肯低声下气地去投降曹操!他已下定抗曹的决心,绝不会去投降曹操。诸葛亮的话激怒了孙权,他表示决不以东吴的十万将士受制于曹操,愿意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
但是,孙权很担心刘备刚打了败仗,是否还有抵抗曹操的力量。诸葛亮向他解释说,刘备虽然在长坂被打败,但失散收集回来的士兵,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一万多人,刘琦手下的军队也有一万多人。曹操的军队人数虽多,但远道而来,且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刘琮的军队虽然投降,但不会真心帮助曹操打仗。如果孙权能派一个得力大将,统兵数万,和刘备的军队同心协力作战,一定能够战胜曹操,到时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
曹操的军队不习惯水战,他们受不了船上的风浪颠簸,所以就用铁索把战舰的头尾连接起来,这样就平稳得多了。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曹操的水军用铁索都连在一起,完全失去了战舰的机动性。他就根据这个弱点,建议用火烧战船的方法,消灭曹操的水军。周瑜、诸葛亮与黄盖密谋,由黄盖向曹操诈降,互相暗中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信号。由黄盖带着十艘内部装满了干柴、油液和硫磺的船,外用布幔遮盖,插上旗号。船后拴上轻便的小船,以备大船起火后人员的转移。船过江心后,就扯起风帆,借着东南风,直向曹操的水军处进发。曹操的将士看见这些船,都认为是投降的船来了,挤在船头看热闹,一点儿防备也没有。当船队驶离曹军还有二里的时候,十艘大船突然起火,火烈风猛,直向曹操的水军冲去。曹操的战船被燃起火,而船又都连在一起,一时拆不开。结果一会儿就烈焰腾空,曹操的水军都陷入火海之中,火势很快又蔓延到陆地上的军营。这时早已准备好的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趁火势急攻曹军,结果曹操的二十万大军一片混乱,不战自溃,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曹操自己也只带领了少数人马,在孙、刘大军的追击下,从陆路经华容道(今湖北监利)逃向江陵。曹操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得留下部将曹仁据守江陵、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退回了北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它是诸葛亮联合孙权抗击曹操战略方针的胜利。曹操回到北方以后,积极经营北方,使北方进一步得到了统一;孙权在江东的政权更巩固了;刘备则在荆州稳住了脚根。诸葛亮在刘备初败之后,力促孙、刘联盟的实现,并使刘备转危为安,建立了一块发展自己势力的基地,这充分反映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开创基业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乘胜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刘备带兵占领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治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以三郡的人力和物力,扩充了刘备的兵力,充实了他的军饷。这时周瑜也击败了曹操的部将曹仁,占据了江陵。
为了加强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还把自己已占据的江北的南郡,转借给刘备,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同时,孙权还把他的妹妹嫁给刘备,双方结为亲家。
刘备到了益州后,受到刘璋的欢迎,给他的军队补充了很多物资,让他去攻打汉中。但是刘备的军队行到葭萌(今四川昭化)就停止不前,在当地做起争取人心的工作来。这时张松为刘备做内应的事也被人揭发,刘璋下令杀了张松。刘备乘机占领了涪城(今四川绵阳),并派人通知诸葛亮,要他火速领兵西上,与刘备合兵取益州。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自己领兵沿江西上,占领了巴东(今四川奉节)。到刘备攻下雒城(今四川广汉),进围成都时,诸葛亮率领的军队也已到达成都附近,与刘备的军队会师了。在刘备和诸葛亮合围成都的情况下,刘璋无力抵抗,只好投降。刘备顺利地占领了益州。
占据益州,夺取汉中,然后再进攻长安,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主要战略思想。现在既已占据了益州,下一步就是如何夺取汉中了。
汉中地处四川北部和陕西的交界处,四周环山,中间土地肥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曹操占据了汉中,益州的北方就无险可守,刘备就会处于挨打的地位;刘备占据了汉中,不但在益州北方建立起一道防卫的屏障,而且可以成为北上进军的跳板和前沿阵地。但当刘备占据了益州之后,汉中已被曹操占领,他派原来驻守长安的大将夏侯渊来镇守汉中。
当刘备在益州的统治稳定下来后,就决定于公元217年亲率大军攻取汉中。刘备占领汉中以后,势力发展到高峰。这时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一百二十人,联名拥立刘备为汉中王。刘备当汉中王的仪式是在沔阳举行的。他当了汉中王以后,就立刘禅为太子,由军师将军诸葛亮总理军国大事,实际上就是丞相的权位。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称魏文帝。刘备听说汉献帝被废,自己作为皇室的后裔,理应继承汉朝的正统。就在第二年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他当皇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权,破坏了诸葛亮一心建立的联盟。刘备当了皇帝后,已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但史书上没有留下诸葛亮对刘备这次出兵的态度。从后来诸葛亮的态度看,他是不同意的。但刘备这时对什么人的反对意见都听不进去,一心想复仇。所以孙权派人向他求和,也一概加以拒绝。
东吴在打刘备前,为了取得曹魏的支持,曾上表称臣。孙权打败刘备后,曹魏为了给孙权施加压力,要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不同意,曹丕就率军南下,准备攻打孙权。这时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主动派人到白帝城,与刘备讲和。这时的刘备已经没有力量再打,只得接受了孙权的议和建议。
刘备退到白帝城后,心情郁闷,一病不起。他觉得自己的病已经难于见好,就派人把诸葛亮召到白帝城,向他托付后事。他在病榻前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儿子刘禅,你如果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值得辅助,就废掉他。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很感动,他流着眼泪向刘备保证说:请你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太子到死。
刘备在死前,还给太子刘禅留下一封遗书,他在遗书中回顾说:人活到50岁就不算短命,我现在已经活到60多岁,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惋惜。只是心里放不下你们几个兄弟。你们一定要努力,不可懈怠。凡做一件事,决不可因为小恶而去做,更不要因为小善而不去做。惟有事事贤德,才能使人心服。我没有什么值得你们效法的,你们要多读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你们和丞相诸葛亮相处,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尊重他。
不久刘备就死在白帝城。诸葛亮把刘备的灵柩护送回成都后,就辅佐17岁的刘禅接替皇位。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丞相兼益州牧,从此诸葛亮就担负起了辅佐刘禅治蜀的重任。
在诸葛亮受托辅政的时候,蜀汉正处于一个很困难的境地。在刘备东征失败以后,不但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了,而且内部的政局也很不稳定,一些地方豪强,乘机叛乱投敌。曹魏和孙吴,都想乘机消灭蜀汉。所以诸葛亮当时的担子是很重的。
诸葛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孙、刘联盟。他深知如果孙权被曹丕压服,投靠了曹魏,将对蜀汉构成生死的威胁。所以他在办完刘备的丧事,奉刘禅即位以后,马上派尚书邓芝为中郎将出使东吴,开展了重建孙、刘联盟的外交活动。邓芝到了东吴后,孙权怕与蜀汉往来密切,得罪了曹丕,所以没敢接见他。邓芝很了解孙权当时的心情,就上书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仅是为蜀,也是为了吴。孙权一听说他来也是为了吴,就想听一听他对吴有什么建议。邓芝一见孙权,就对他说,你要臣服了魏,不是让你去入朝伴驾,就是让你去送太子当人质。如果不依从,就会以征讨叛臣的名义南征,你是难以顶住的。而如果蜀吴恢复结盟,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三足鼎立,为什么我们不结盟抗魏,而你要去臣服于魏呢?孙权听了邓芝的话,觉着说得有理,就断绝了和魏的关系,恢复了吴蜀联盟。从此双方使臣往来不断,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和联系。诸葛亮也就减轻了东顾之忧,而一心整顿内政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派邓芝去东吴重修盟好的同时,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因为吴蜀结盟之后,魏就开始对吴用兵,吴魏相争,给蜀留下了一个短暂的喘息的机会,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以恢复国力。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时机,整修水利,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因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当蜀汉内部稳定下来后,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在离开成都的时候,参军马谡送了几十里。临别时马谡向诸葛亮建议说,南中地势险要,离成都较远,即使用武力将他们征服,以后还是会有反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次一定要征服南人的心,南中才可长治久安。马谡的这番话,很合诸葛亮的心意,他在南征中就注意了攻心之战。
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后,为了便于控制,就把原来的四郡改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越嵩、胖舸六郡,安排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为郡守;对原来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也保留下来,让原来的酋长进行统治;对一些在当地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都安排了较高的官职,以稳定少数民族的关系。如孟获就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孟琰被封为辅汉将军。这样的安排,对拉拢少数民族上层,稳定南中的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还把汉族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中地区加以推广,以发展当地的生产。同时,他也从那里征收大量的物资。如当地的特产金、银、丹漆以及耕牛和战马等,源源不断地外运出来,充实蜀汉政权的财政及军事方面的需要。
南中的士兵,作战勇敢,善于爬山越岭。诸葛亮抽其精锐,和他们的家属一万多户,迁到蜀中。编为五部,号称“飞军”,成了蜀汉军队中一支特别部队。对于少数民族中一些不适于当兵作战的人,则让他们给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主当部曲,不但增加了劳动力,还易于加以控制。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采取的是拉拢安抚的政策,这对于协调当地的民族关系,争取少数民族对蜀汉政权的支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诸葛亮在世,南中地区一直比较稳定,这也显示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北伐中原
平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就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所以就集中力量,练兵讲武,准备北伐曹魏。消灭曹魏,然后统一天下,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奋斗目标,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始施行了。
诸葛亮将成都的事情安排好之后,就率领步骑二十万前往汉中。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到了汉中后,诸葛亮和大将们研究进兵的路线,魏延建议:魏军长安的主帅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此人胆小无谋。如果让我领兵五千,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发,沿秦岭往东,经子午谷(今陕西汉阳)向北,用不了十天工夫就可以进到长安,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这时诸葛亮率主力由斜谷(今陕西终南山)会师长安。等到曹魏从东边调集兵马来反攻时,蜀汉的军队已经收服了咸阳以西的地区,占据了主动。诸葛亮用兵一向十分谨慎,他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冒险了,不如稳扎稳打把握大。他决定出祁山(在今甘肃西和县),先取陇右(今陇西高原),再向关中,这样的进军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诸葛亮用分兵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一路派赵云、邓芝为疑军,进驻箕谷,扬言要从斜谷攻打郿城;而另一路则由诸葛亮率领主力,向西北去攻打祁山。很快陇右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都叛魏归蜀,天水将领姜维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在陇右的胜利,震动了魏国朝野。魏明帝一方面派曹真督军驰援郦城,抵御斜谷一线进攻的蜀军;另一方面派大将张郃率军五万西上,抵挡诸葛亮的主力。他自己亲到长安坐镇,以稳定军心。